正文

在瑞典呆久了的風險

(2008-01-27 13:39:35) 下一個
今天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瑞典心理醫生 David Eberhard 對於當前瑞典社會和國民特質的精辟評論,講到瑞典正慢慢淪為一個被“安全感”所麻醉的社會。 作者認為現在瑞典社會對於很多“安全感”的需求過於誇張,對各種可能或不可能的危險的控製要求過度,以至於極度削弱了民眾的自我判斷和解決危機的能力。這樣的“安全感已不局限於人身安全,更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個個方麵,由此也衍生了普遍的一種很被動的民族心態。

讀完文章,我自然而然地也反省一下自己在瑞典的生活。隨著有了工作,汽車,房子,於是乎理所當然地也有了各種各樣的保險。人身保險,失業保險,財產保險,各種汽車險,房子險,旅遊險,法律險,除了公共醫療外還有專家門診的私人醫療險。這一切對許多家庭來說都是很正常的。在瑞典對事故的恐懼已到了騎單車法律規定要戴頭盔的地步。


然而回頭看來,我們真正的安全感又增加了多少。很多虛擬的安全感留下的隻是我們對矛盾和風險的恐懼。正如 David Eberhard 所說,人生本身就是充滿風險的,如果從來沒摔過跤,那摔一跤的痛苦就變得無法承受。


聯想到很多人對失業的恐懼。其實結束一份工作同時也可以激發人對自己生活和事業的重新估量及思考,可以去開辟一個新的天地。一份新的工作可帶來新的經驗和社會網絡,也許自己創業可發揮出人生更大的潛能。


每個人都需要基本的社會安全保障,然而在瑞典這樣的製度下,久而久之很容易使人懼怕風險和矛盾,怯於直麵危機,以至失去人生的很多主動權,在虛擬的安全感中成為籠中之鳥,而非下山猛虎。


與瑞典這樣“安全感”下的國民心態所對立的是我近一年來在中國所看到的一種全民的“冒險”精神。在上海工作生活期間,如果說我的很多安全感來自於我各種各樣在瑞典的保險的話,那在我家幹活的安徽阿姨,她的安全感完全來自於她勤勞的雙手,對自己的信任,對人生風險的感知,及自我和家庭的保護。粗看起來,似乎她的安全感比我少了許多,可她和我一樣對生活充滿信心,輕鬆而快樂。因為生活是一天一天過的,明天有何危機誰都不知道,她對可能危機處理的能力和承受力一點不比我差。從這角度說,我的安全感並不比她多很多。尤其是當我不能去很好 enjoy 生活的時候。


想到這裏,我也產生了一種懼怕。怕瑞典社會的這種所謂“安全感“吞噬了我當初自我奮鬥時無所畏懼的精神,忘卻了獨立掌握自己命運的人生信條,對風險的恐懼淹沒了進取和向前的動力,對生活的理念從”能屈能伸”變成了盡量“保持現狀”。


古人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危機隨時就在眼前。生活在瑞典這個世界上社會保障最全麵的國家之一,我們隨時也須提醒自己,是不是也應該從我們的祖國同胞身上去找回一些冒險的精神,奮鬥的精神。更多地去學會麵對危機和處理危機的能力,而不是象許多瑞典人那樣回避和躲閃。財富的積累,事業的進步,生活的幸福來自與創造和奮鬥,而從來不是社會保險的結果。


謹以此文表白一下一個“過來人”的心路,給有為學子們留下一點思考。

有對 David Eberhard 文章感興趣的話,可參閱:

 2006-8-28

http://www.dn.se/DNet/jsp/polopoly.jsp?a=46058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