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紅

把鮮活的日子,裝進文字裏。。。
個人資料
紅豆紅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ZT: 唐詩宋詞---穿越時空的美

(2013-08-22 05:18:39) 下一個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在一切藝術裏,詩的藝術占著最高的等級。詩是中國文學發展出現最早的文學體裁。中國素有“詩國”之稱,在這片古老的國土上,每一寸土地都蟄伏著詩的精靈,每一方空間都飄蕩著詩的溫馨。可以說,詩是中華文明的靈魂和母體。從遠古奔來的中華文明長河,它千回百轉,千淘萬漉,使兩顆明珠浮出了水麵。它流光溢彩,穿越時空,照亮了中華民族文化的長廊。它就是滋養了中華民族近千年,並讓世界為之震撼的唐詩宋詞。如果把中國古典詩詞喻為懸掛在天宇中的星辰,唐詩宋詞就是群星中璀璨奪目的雙子星座,麵對它,人們永遠驕傲,永遠新鮮,永遠心旌搖動。

 
   啟功說,先秦的詩是長出來的,唐詩是喊出來的,宋詩是想出來的,明清詩是仿出來的。仔細想想,確實很有道理。中國文化是詩性文化,其文化基因庫是《詩經》,其文化峰頂是唐詩。中國文化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其精神方式主要是通過詩來表達。
翻開《詩經》這本厚重的典籍,撲麵而來的是遠古的風神和韻致:“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樣的詩,隻有在那樣的天空和土地芳香的氤氳下,才能長得出來。那真是一片天籟,純乎自然之聲。
而唐詩確實是喊出來的,因為那個時代太宏大,詩人必須用盡自己的力量,扯起嗓子,放開喉嚨,才能喊出那個時代的最強音。初唐四傑之冠的王勃放聲一唱,就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隻有博大的胸襟,恢弘的氣度,高度的自信,才能從容不迫唱出這樣的豪情,泱泱然一派大國之風,殷殷然有黃鍾大呂之音。篳路藍縷的陳子昂挺立在幽州台上,麵對著無限的時間和無垠的空間,如春雷炸響般高唱著“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一聲憤懣的長嘯,遠接《離騷》餘韻;慷慨悲壯的歌聲,近開唐韻大宇。這一聲像從曆史的深處騰出,喚醒了永遠輝煌的盛唐詩!唐代最耀眼的巨星李白登場了,他配合時代的最強音,以震動千古的氣勢唱出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一身轉戰三千裏,一劍曾擋百萬師”,其勢如猛虎,其聲若雷霆,真是橫掃千軍如卷席!你能聽出這是“晚年唯好靜,一心隻向佛”的王摩詰的呐喊嗎!“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不論多麽狂猛的風雨,都掩不住這種從內心深處迸發出來的憂國憂民的聲音,正是這個宣言的杜甫,把盛唐精神推上了照耀千古的最高峰。

錢鍾書說過,宋以議論入詩,是想出來的。“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既能意會又可言傳,多會講道理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探究也是誘導,更是一錘定音。正如繆鉞所論“唐詩以韻神,故渾雄,而貴醞藉空靈;宋詩以意勝,故精能,而貴深折透辟。唐詩如芍藥海棠,穠華繁彩;宋詩如寒梅秋菊,幽韻冷香。唐詩如啖荔枝,一顆入口,則甘芳盈頰;宋詩如食橄欖,初覺生澀,而回味雋永。”
而到了明清兩代,這個民族的想象力漸趨枯萎,心靈的天空日漸黯淡,詩,隻能是在書生搖頭晃腦的苦思冥想裏“仿”出來了,看來看去,“總脫不了鵝黃的底子”。。。



早晨起來,翻到了這篇好文,真的沒有想到自己,還有這樣的耐心,竟一口氣把這密密麻麻、二十幾頁的長文讀完。。。

喜歡唐詩,也喜歡宋詞,但隻是讀,不會寫。記得是在高中的時候,一天在上語文課前,學校的正負校長,還有教務處主任等,一大隊領導進了我們教室,一看這架勢,就是要突襲聽課了,當時的語文老師,也是我們的班主任,有些緊張,在讓大家自己讀課文的時候,他在坐位的空隙處,慢慢地溜達著,到我跟前時,停了一下,小聲地問:“在家預習了嗎”,我說:“讀了幾遍”。然後,在學生讀課文時,整篇的《琵琶行》,就由我一個人讀了。。。

現在想起來,那時也就是一個讀的流利,因為喜歡讀,根本談不上任何美感。

前些日子,一個偶然讀了一篇,有關古詩詞平仄的文章,根據書中對平仄的講解,自己背誦起這首《明月幾時有》,腳步竟也移動了起來,才覺得此時真正體會到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的那種絕美。。。

在我看來,把古詩詞唱到極致、入味的,還是鄧麗君。。。

加上兩張昨晚的月亮圖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