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盛友文集

創業,閱讀,思考,寫作
個人資料
謝盛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牆倒了,國家卻沒破碎

(2010-09-30 09:20:48) 下一個





謝盛友:牆倒了,國家卻沒破碎

—— 寫在德國重新統一20周年

 
不知道哪裏來這麽大的力氣,1988年我30歲,一個人提著4個大箱子,坐火車穿越蒙古、西伯利亞、蘇聯、波蘭、民主德國到西德的巴伐利亞自費留學。同車廂裏還有兩位來自協和醫院、曾任黃家駟(毛澤東的醫生之一,國際著名醫學家)先生之助理的老教授,他們也為了省錢,到瑞典開國際學術會議,不坐飛機,坐火車。還在亞洲時,老教授就跟我商量,他們需要一些盧布,需要我幫忙。那年頭,人人中意美金,個個拋棄盧布,美元黑市兌換盧布,是官價的數十倍。老教授年齡大資格老,不好意思下車上黑市倒換盧布,覺得丟人。所以要我幫忙。

我問:“上黑市,丟人。老教授,丟不丟良心?不丟良心,我幫您幹!我什麽事都幹,就不幹丟良心的事。”
如數把盧布給老教授後,他們對我左一個感謝右一個感謝。我說:“不用感謝。您喊我一聲倒爺就行,老教授,我像不像倒爺?”
老教授:“不像!”
我:“那您到莫斯科,就會親眼看到我的真功夫!反正莫斯科不相信眼淚!”

莫斯科真的到了,必須在火車站過一夜,第二天才有火車開往柏林。我們存放好行李,先遊覽紅場。在紅場的感覺真爽。“啊,列寧1918,啊,謝盛友1988,我站在紅場指點江山!”。下午到一個集市當倒爺。老教授說我不像倒爺,我把所有的東西全賣光了,二鍋頭, 賣! 拖鞋、牛仔褲、襯衣,賣!連我身上穿的襯衣、背心也被蘇聯老大哥看中,最後光膀子回莫斯科火車總站。誰敢說,我不是倒爺,我是“赤裸裸”的倒爺!

老教授看見我光著膀子,讓我趕快穿上衣服,擔心我著涼。其實,我身體不涼,內心早涼。惜別,我往柏林,老教授往瑞典。老教授握我手,擁抱我:“小謝,我們老了,心有體會,看得出,你有讀書底氣,到德國還是專心讀些書!……”

真的很對不起那兩位老教授,我至今在德國,留而不學。不過,黑市盧布讓我第一次切身感覺到“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實實在在的區別”。

火車到達東柏林火車站時,已經深夜12點45分,根據規定,火車站夜裏1點至4點鍾要關門,邊防警上來:“你必須離開這裏!我們要鎖門!”
我問他們,我能去哪裏?早上6點才有火車開往班貝格(Bamberg),我請求他們讓我在火車站站台上等到天亮。他們看到我提著3個大箱子(在莫斯科當倒爺,倒賣了東西,把一個箱子也倒賣了),無家可歸,怪可憐的,所以就同意了我的請求。

夜裏1點半,火車站的大燈關了,邊防警Peter(彼得)上來問我:“北京怎麽樣?”
我一時語塞,不知道如何是好,幹脆引吭高歌,唱童時習慣的京曲《北京有個金太陽》。
彼得:“現在是黑夜,看不見北京的金太陽。”
早上5點45 分,我準備上火車,彼得握我手,擁抱我:“Alles Gute, Genosse  Xie!(謝同誌,祝您萬事如意!)……”
我:“走!我們一起到班貝格!”
彼得:“我沒有簽證!”
我:“您不是德國人嗎?”
彼得:“您是中國人,您能去台灣嗎?”
……
我還來不及回答彼得,火車徐徐啟動,穿越柏林牆,彼得慢慢地消失。在車廂裏,看不見彼得,我反而想起餘光中,想起他那首詩。

柏林牆讓我第一次切身感覺到“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實實在在的距離”。與彼得那段對話,我一直銘記心頭。

1995年,在台灣大學與同學座談,他們問我“兩岸統一最大的障礙是什麽?”,我說,是台灣海峽。同學們笑了,而我是認真的。

台大的同學讓我第一次切身感覺到“台灣海峽實實在在的距離”。

牆倒了,國家反而完整了

火車繼續搖搖晃晃,我昏昏想入睡,突然想起施奈德(Schneider)。1961年8月12日至13日淩晨,東德政府在一夜之間築起這堵圍牆,它把柏林隔成兩個世界,一邊是社會主義,一邊是資本主義。這堵牆給德國人造成的血淚創傷,收集於施奈德的《越牆者》(Der Mauerspringer)一書。

牆倒塌了,國家卻沒有破碎,為什麽?

1989年11月9日,屹立了28年的柏林牆倒塌。彼得理所當然比我還興奮,他給我郵寄來一包柏林牆碎片,說是難得的紀念品。每年這個時候,我都會看著柏林牆碎片,思考兩德思考兩岸。

統一是兩德曆史使命。我認為,德國人戰後的反省是比較健康的,在原則性問題上,德國人絕不讓步。德國戰後是分裂成了東西德,但是聯邦德國憲法法院 1956 年 (vgl zB BVerfG, 1956-08-17, 1 BvB 2/51, BVerfGE 2, 266 (277),1973 年 [BVerfGE Bd. 36, 1-37 (LT1-9) BGBl I 1973, 1058] 和1987 年 [Bd.77, S.137,150,154,160,167] 先後判決:德國的國家法人和概念源自德意誌帝國(dass das Deutsche Reich 1945 nicht untergegangen sei, sondern fortbestehe. )。東西德是分裂“國家”,單獨一方都不能代表整體德國(Das Deutsche Reich besitzt nach wie vor Rechtsfaehigkeit, ist allerdings als Gesamtstaat mangels Organisation, insbesondere mangels institutionalisierter Organe selbst nicht handlungsfaehig … Verantwortung fuer Deutschland als Ganzes" (= Deutsches Reich) tragen )。
兩德於1972年簽署基本條約 (Grundlagenvertrag),做成3項原則:1、統一是兩個德國的曆史使命;2、東西德彼此不是外國;3、基本條約是政治及曆史行為,完成之後就要透過法律行為來完成。

我找了我能夠找到的中文法律文獻,沒有兩岸雙方共同簽署的類似上述的法律。

柏林牆倒塌了,國家為什麽沒有破碎?因為德國有牢固的國家棟梁和牢固的國家架構,還有全體德意誌人民用血肉支撐著這個架構。

共同的血肉感情基礎支撐著一個牢固的構架,這個構架在德國就是“一個德國”。

1989年,十萬多民主德國的公民等待著自己前往聯邦德國的出境申請能夠被批準。民權人士的榜樣鼓舞了他們,他們也開始尋求公共輿論的支持,在萊比錫,尼古拉教堂成為他們聚會的場所。1989年2月6日,20歲的克裏斯•蓋夫羅伊試圖穿越柏林牆逃跑,中彈身亡。夏天,匈牙利拆除了通往奧地利的鐵柵欄。開始時,有數百名民主德國的度假者找到了前往西方的道路,到8月的時候,這一數字就達到約3000人。數千人在匈牙利等待著出逃的良機。9月11日,匈牙利向民主德國公民開放了邊界,三天之內,15000名東德人經奧地利前往聯邦德國。到了夏天,數以千計的東德公民在西德駐布拉格、布達佩斯、華沙和東柏林的代表機構中尋求庇護。9月底,6000名東德公民在布拉格使館等待出境。東柏林領導人束手無策。“不應當為這些人流淚”,昂納克最後在統一社會黨黨報《新德國》上做了這番評論。

從1989年9月4日開始,萊比錫每周一晚上都舉行示威活動。警方出動大量警力,予以無情打擊。萊比錫的緊張氣氛達到了令人難以忍受的地步。此前,參加星期一大遊行的人數,已經一周又一周地越來越多。慶祝活動結束之後,統一社會黨會對示威者采取暴力行動嗎?在城市邊緣地帶,軍車已經就位。中小學校和企業發出警告,要求人們晚上不要到市中心去。醫院準備好了血漿,醫生們被要求待命。17點,萊比錫市中心的商店都關門了。盡管當局采取了威脅姿態,當晚仍有7萬人聚集在尼古拉教堂附近的大街和卡爾•馬克思廣場上,人數之多,超乎出動的軍隊及其他所有人的預計。接著,數萬人行動起來,第一次把市中心堵得嚴嚴實實。“我們是人民!”和“不要暴力”的口號響徹萊比錫市中心。18時25分,由於東柏林領導人和當地統一社會黨領導人都不敢下達出動命令,人民警察的負責人遂命令荷槍實彈的警察撤回。當晚,這7萬名戰勝了恐懼的無名英雄們的畫麵,便通過每日新聞節目傳到了全德國的千家萬戶。德意誌民主共和國爆發了和平革命。

1989 年11月9日,星期四,20點。聽到每日新聞的標誌性音樂,德國人開始看起了電視,頭條新聞的題目是“德意誌民主共和國開放邊界”。電視屏幕上出現了君特•沙波夫斯基(Guenter Schabowski)的身影,在統一社會黨晚上召開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他宣布將實行新的旅行規定,人們“無須滿足前提條件”即可前往西方國家旅行,而且正如這位政治官僚回答詢問時所稱的那樣,是“立刻實行”。《每日新聞》評論道,“柏林牆一夜之間就會變得通行”。在整個東柏林,人們穿上夾克和大衣,猶豫不決又將信將疑地前往某個邊境通道。開始時,僅有數百人聚集在勃爾霍姆大街的檢查站,將近23點的時候,人群達到將近2萬人,聚集起來的人們抑揚頓挫地喊著“開門!開門!”,“我們又來了,我們又來了!”的口號。半小時後,邊防檢查人員終於屈服於人們的壓力,檢查站前的卡木被抬起。不久,柏林其他邊境檢查站以及德國內部邊界也決堤了,在傷殘軍人大街邊境站旁,數千名西柏林人強行打開了邊界。在柏林,人們幸福地笑著哭著,擁抱在一起。象征著分裂的柏林牆倒塌了。

隨著柏林牆的倒塌,德國問題出人意料地提上了國際政治的議事日程。維利•勃蘭特(Willy Brandt)在柏林牆倒塌後的第二天評論道:“不可分割的東西現在密不可分了。” 11月28日,聯邦總理赫爾穆特•科爾宣布了“十點綱領”,內容包括:在五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內,通過聯邦製重新實現德國統一。波蘭擔心自己的西部邊界是否仍然有效,英國和法國則看到德國將崛起成為一個新的大國,蘇聯擔心失去同納粹德國進行的那場代價慘重的戰爭的果實,隻有華盛頓給予了鼓勵。在德國東部和西部,迅速統一的前景尤其遭到知識分子的拒絕。同樣於11月28日發表的“為了我們的國家”的呼籲書要求,在德意誌民主共和國進行“聯邦共和國之外的社會主義選擇”。然而,民主德國的人們不想再做任何實驗了,示威遊行的口號從“我們是人民!”變成了“我們是一個民族!”。12月19日,聯邦總理科爾與11月起擔任民主德國總理的漢斯•莫德羅(Hans Modrow)一起訪問德累斯頓,麵對數以萬計的人群和一片德國國旗的海洋,他發表了講話。

1990年10月3日,德國徹底實現了重新統一。此前三個星期,即9月12日,這一曆史性的事件便已確定。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四個戰勝國和兩個德國在莫斯科簽訂了涉及統一與外交事務的條約。這一成功的公式是“二加四”。

在此之前的為期四個月的談判相當艱難,不過後期的速度很快。談判的一方為美國、蘇聯、英國和法國,另一方為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和德意誌民主共和國。

以喬治•布什總統為代表的美國對“2+4”談判終能舉行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蘇聯總統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的態度同樣具有重大意義。布什、戈爾巴喬夫和當時的德國總理赫爾穆特•科爾之間的密切接觸使重新統一之路漸露端倪。

1990年2月,北約和華沙公約國家在加拿大渥太華舉行聯合會議,先在原則上就“2+4”模式達成了共識,即通過召開一係列會議最終達到盟國放棄其戰勝國權利的目標。這個想法是當時的德國外長漢斯—迪特裏希•根舍與他的同事、美國國務卿詹姆斯•貝克共同探討提出的。

5月5日,談判在波恩揭開序幕,隨後的發展出人意料地迅速。六方會議在東柏林、巴黎和莫斯科又舉行了三次。波蘭參加了涉及德國以奧德河-尼斯河線為東部邊界的巴黎會議。原定計劃中的倫敦和華盛頓會議已無召開的必要。不過,整個談判過程自始至終充滿了戲劇性。關於北約在東部德國舉行軍演的問題直到最後一分鍾才達成妥協,使《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終於在9月12日得以簽訂。

條約第一條指明:“統一後的德國的領土將包括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德意誌民主共和國和整個柏林。”條約還對德國自由選擇同盟的權利、聯邦國防軍的規模限製(不超過37萬人)和蘇聯軍隊撤出的最後日期(1994年)等作出了規定。作為回應,盟國則放棄其戰勝國權利。
簽字儀式在莫斯科“十月”豪華酒店裏的一個未經特別裝飾的大廳舉行,然後大家打開香檳慶賀。漢斯—迪特裏希•根舍承諾:“我們德國人將以重新獲得的自由為和平服務。我們知道自己的責任。”三個星期之後,分裂45年的德國重新統一了。

1990年10月3日0點:伴隨著德國國歌的旋律,柏林國會大廈上升起了重新獲得統一的德國的國旗。距離建國41周年前4天,德意誌民主共和國作為國家不複存在,德國不再是一個被分裂的國家。巨大的焰火照亮了國會大廈周圍的街道與廣場,一百萬民眾在那裏歡慶,這時距東德人推翻統一社會黨四十年的專製統治尚不足一年。德意誌民主共和國的和平革命和自我民主化為德國統一鋪平了道路,並且創造了必要的前提條件,使得從1990年開始,全體德國人有史以來第一次享有和平、自由、民主和得到承認的邊界,與鄰國相互尊重,友好相處。德意誌民主共和國的劇變是中東歐和平革命的一部分,這場革命同樣不僅推翻了共產主義專製政權,而且同時戰勝了納粹德國1939年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歐洲的分裂。因此,1989年便作為歐洲自由年載入了史冊。

(寫於德國班貝格)

附錄:兩岸下一個甲子

謝盛友:兩岸下一個甲子

專家論壇-兩岸下一個甲子

2009-11-14 旺報

 【(謝盛友/德國班貝格大學客座教授)】

     「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在台北舉行,中共前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鄭必堅等28名大陸學者以個人和學者身分應邀出席。參與研討會的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發表了《試論和平發展背景下的兩岸共同治理》的論文,以兩岸共同治理為基礎論述,大膽建議雙方成立「兩岸共同事務委員會」,共同策畫、組織、協調、控製和監督兩岸共同事務的合作問題。

     社科院台研所政治室主任謝鬱則在會上發表論文,提出兩岸和平協定初步構想。她指出,兩岸達成和平協定,具有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實現兩岸關係正常化,可以「兩岸共同協定」形式,將「兩岸同屬一中」法製化等重要意涵。

     「兩岸共同事務委員會」有點類似筆者20年以來一直堅持提出的「中華事務部」。筆者始終認為,「陸委會」、「國台辦」工作做了很多,而且做得不錯,但都不是站在一個中國的構架下思考和運作,都是視對岸人「外人」的一種思維架構,「陸委會」「國台辦」可改名「中華事務部」。

     德國統一靠政治領袖智能

     根據德國經驗,國家從分裂走回團圓,必須先有意見領袖和偉大人物的推動,後有民意跟進,才能獲得成功。德國1949年阿登納政府就成立全德事務部,1969年改名為德內關係部,主理東德地區人民事務。德內關係部一貫以達成基本法(憲法)序言中對全體德國人民的要求,作為部務發展方向,兩德重新統一,德內關係部功不可沒。

     至於「兩岸同屬一中」,1987年以來兩岸各種表述都有。說好聽是很有豐富的想象力;說得難聽,兩岸都在玩弄文字遊戲。

     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曾判決「第三帝國滅亡論」為違憲,而強調戰後「兩個德國」並非新興國家,德國國家的概念和法人人格仍然源自第三帝國而來。而且兩德 1972年簽署基本條約,做成三項原則:一、統一是兩個德國的曆史使命;二、東西德彼此不是外國; 三、基本條約是政治及曆史行為,完成之後就要透過法律行為來完成。

     先找尋國家概念的公約數

     兩岸下一個甲子,首要任務是尋找公約數,雙方要理清楚「一個中國」的國家概念和法人人格源自哪裏?清朝的中國?國父孫中山的中華民國?蔣介石的中華民國?毛澤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顯然,雙方比較容易接受國父孫中山的中華民國,如果承認國家概念和法人人格的來源,就得接受自孫中山後的中國一直處於分裂狀態的事實。現時的兩岸都不能單獨代表一個中國。隻有在這樣的前提下,兩岸才能以法律的形式,確立「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架構。有了這個架構,才能平等協商、求同存異、循序漸進,才能增進互信、互惠雙贏。

     若雙方都沒有確定一個中國的國家概念,任何「結束敵對狀態」、「建立軍事互信機製」 、正式開啟政治談判、「和平協定」,等等,都是政治秀,是秀給對岸人看的。

「兩岸一甲子」2009-11-14 刊登於台灣《旺報》,同日《中國時報》(電子版)專家論壇發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司提反 回複 悄悄話 回複mzl9876 評論:
不僅僅是版圖大小不同這麽簡單。
大陸中共政權因其有聯合國的地位,處處在國際外交上壓製台灣,而兩德沒有這種事情;中共對台統戰時說“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可大陸的民眾一直被灌輸教育的內容卻是“台灣回歸祖國”,即大陸是台灣的祖國,中共對台廣播中的也常常是“祖國大陸雲雲”,從來沒有說過“祖國台灣”,這就暴露了中共的內部思想教育和對外部宣傳是兩碼事。大陸中共媒體在提到台灣的任何官方機構名稱和官員的官職名稱全是都是打引號的,就表明中共認為它們都是偽機構偽官職,而台灣的媒體則沒有這種作法。
這樣的兩岸不對等的現象舉不勝舉,見微知著,有興趣的人留心觀察都會發現很多很多。
一句話,兩岸的對等和平統一,在台灣在沒有獲得獨立之前,是不可能實現的。
mzl9876 回複 悄悄話 台目前實際上就是一個完整的權力機構,不對等的僅僅是版圖不同而已,從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都是完全獨立體,僅僅是因為版圖的自然條件不同,不對等?尤其是釣魚島事件後,使人們應該更認同,一個中國的觀點
司提反 回複 悄悄話 兩個德國能夠平等地統一,條件首先是要是兩個對等的有主權意義的政治實體,現在海峽兩岸不存在這種條件。所以,隻有台灣先獨立,然後才有可能實現平等統一,否則,所謂的“統一”一定是強的吞並弱的。
俞力工這個人不是一個有良知的政治學者。他近年來咒罵自由民主,替中共專製主義唱讚歌實在太多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