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盛友文集

創業,閱讀,思考,寫作
個人資料
謝盛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康德誕辰 300 周年:信仰

(2024-03-31 12:50:36) 下一個

康德誕辰 300 周年:信仰

伊曼努爾·康德於 1724 年 4 月 22 日出生在波羅的海沿岸的東普魯士小鎮柯尼斯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該市成為蘇聯的一部分,被命名為加裏寧格勒;如今,它是俄羅斯的一塊飛地,位於波蘭和立陶宛之間。波恩藝術館中將舉辦紀念伊曼努爾·康德誕辰 300 周年的展覽。在伊曼努爾·康德時代,柯尼斯堡是一座非常開放的城市,擁有一所優秀的大學,策展人阿格尼耶斯卡·盧林斯卡 (Agnieszka Lulinska) 說。這位哲學家在大學裏擔任邏輯學和形而上學教授。盧林斯卡說:“伊曼努爾·康德很少走出柯尼斯堡,但他讓世界來到他身邊。”

在他的家鄉,他寫下了開創性的作品,並且作品的影響力延續至今。波恩藝術館的展覽策展人托馬斯·埃伯斯 (Thomas Ebers) 解釋說:“在伊曼努爾·康德之後,人們的思維方式與之前大大不同。”這位哲學家在他的著作中主要探討了四個問題:我能知道什麽?我該怎麽做?我能期待什麽?人類是什麽?例如,他在最著名的著作《純粹理性批判》中給出了答案,該書被認為是哲學思想的一大裏程碑。

盼望的問題,當我們作了應作之事後,我們可以有何盼望,獲得真正的幸福。康德認為人生的幸福既不可由理性來證明,亦不能由道德來保證,我們隻有設定公義的上帝,會對人不朽的靈魂作出賞善罰惡的公平審判。故此種盼望具有十分濃厚的宗教性。

康德被認為是對“上帝存在性傳統證明”的偉大毀滅者。康德是啟蒙運動時期對《聖經》中的上帝進行人文主義攻擊的主要人物之一。康德堅稱,人的認知能力非常有限。他說,人的大腦不斷地湧現出一些遠超自身認知能力的問題:諸如關於生命的目的、宇宙、永恒、靈魂、永生和上帝是否存在的問題等。

然而,《聖經》卻清楚地表明人是可以認識上帝的:“你們要安靜,要知道我是上帝”(詩篇四十六篇10節,新普及譯本)——“(因為)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裏,因為上帝已經給他們顯明”(羅馬書一章19節)。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堅持認為,我們根本不可能認識到事物的本質,我們隻能認識事物的表象。“上帝存在、靈魂不朽、自由意誌都被劃歸在理性認知能力的疆域之外。我們不知道上帝是否存在,祂是仁慈還是殘酷,或者祂是否懲罰罪惡。同樣,我們也不知道靈魂是否存在,以及它在死後是否仍繼續存在。”

有必要證明上帝的存在嗎?我們的收獲將是什麽?目前,在所謂的植根於基督教文化的西方世界,隻有少數人仍會閱讀《聖經》。事實上,絕大多數人並沒有信仰,而是無神論者或不可知論者。因此,僅通過宣講福音,很難讓這些人信服。然而,通過證明上帝的存在,則有可能讓某些人認識到自己所信的無神論或不可知論是錯誤的;如此一來,他們才有可能嚴肅對待《聖經》和福音。

承認上帝的存在,還不是令人得救之信仰。人還需要在聖靈的引導下自己做出一個決定,並接受耶穌為個人的救主。盡管相信上帝的存在並不能直接使人得救,但它們仍然能夠掃除人們相信上帝救恩的許多障礙。救恩取決於耶穌。新約中的這兩節經文明確指出:

“人有了上帝的兒子就有生命;沒有上帝的兒子就沒有生命”(約翰壹書五章12節)。

“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因為他不信上帝獨生子的名”(約翰福音三章18節)。

在《實踐理性批判》中,康德形容上帝的存在、靈魂不朽與自由為實踐理性的「公設」(postulate)。人不能籍理性來證明上帝存在,亦不能否定其存在,但這並不表示上帝即為無關痛癢之事,人以理性實踐善行,自然要求上帝的存在,這樣人的道德生活才可獲得保障與滿足。

康德指出關於上帝、靈魂不朽與自由的觀念,皆是超乎人類的經驗,但同時又成為我們經驗的限度。正如「0」與「無窮」是超乎普通數字的常規,但又同時成為數字係統的限度。故此,限度的觀念是可以被想象,但卻不可以被知道,因為「製限者當與受製限者有別」,製限者與受製限者存在著本質上的差別,我們無法從受製限者推論出製限者。

康德以上帝為限度,可說是從哲學的角度來詮釋教會的上帝觀,其要旨並非論證上帝的存在,而是以人有限的語言與經驗,來嚐試闡明上帝與人的差異及關連。

康德從來沒有反對基督教的信仰,他所致力抨擊的,是建於妄用與誤用理性上的宗教信仰。故隻有在經過批判的理性之後,我們才可以對信仰產生真確與適當的了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