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盛友文集

創業,閱讀,思考,寫作
個人資料
謝盛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談談“西方媒體”

(2008-04-26 22:01:34) 下一個



談談“西方媒體”

 
● 莊永康

  北京奧運聖火傳遞之旅中,有人認為,最具戲劇性的是中國網民對壘西方媒體。網上隨意點擊,就可以看到眉飛色舞的漢字帖子,說由於中國人民的憤怒,“西方”於是顫抖了,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也因新聞主播暨評論員卡弗蒂的出言不遜而多次向中國道歉。

  事情確實是這樣的嗎?

  應該說,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士,都在祈願北京奧運能在祥和、安寧的氣氛中舉行,也不會認同別有居心者利用鬧事、利用歪曲事理的言詞幹擾奧運。但以目前的事態來看,另一方麵值得檢討的是,群眾這種行為,能不能產生正麵成果?

  留學美國的青島女孩王千源(Grace Wang)事件,已敲響了警鍾。她由於在聖火抵達舊金山時充當“漢”、“藏”兩方麵的調停人,結果受網民攻擊,稱她為“賣國賊”、“漢奸”等,在青島的家也遭受恐嚇和塗鴉,父母害怕到躲起來。

  王千源在《華盛頓郵報》上撰文自辯,說:“如果我保持沉默,也許同樣的事情會發生在另一個人身上。”

  其實,“同樣的事情”已發生在殘疾的奧運火炬手金晶身上。她因發出“慎重對待抵製家樂福(Carrefour)”的呼籲,一夜之間從以身護火的英雄變成了“漢奸”。所幸,在收到法國總統薩科齊親筆慰問信和訪法邀請後,她從“漢奸”變回民族英雄。

  可以肯定的是,即使不是金晶,網上有“替家樂福說話”者,必遭攻擊。“感性”與“理性”已成了兩個壁壘森嚴的陣營。

  這是很令人納悶的。到頭來,北京奧運的定位是“咱們中國人/華人”的奧運,還是屬於全人類的“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誠然,“民族”情結是一種數千年從不間斷的積累,一下子要改過來是不容易的。但現實告訴我們,目前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界,經濟運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而中國也自稱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漢奸”要怎樣定義呢?
事情最糟的是把世界分成黑的白的兩大塊,怎能分清事理?據我所知,就北京奧運的報道,客觀持平的“西方”媒體便有美國的《新聞周刊》、英國的《經濟學家》和《金融時報》等。

  其實,在全球化大氣候中,“西方”媒體中已有大量來自東方國家的從業員加入,中國人也不少。在目前這種“肅殺”的氛圍中,許多人都寧願保持低調,或僅以悄悄的e-mail說,自己從事的機構(如CNN)並不是那樣蠻不講理的。

  以本人經驗看,發展中國家的人們到西方工作討生活,“極度不爽”的時候肯定是有的。但人在異鄉,重要的還是在於把握觀察、體驗與學習的契機,設法了解別人的優越在哪裏,“威力”從何而來。

  “西方”、“西方媒體”其實並不是個劃一性的概念。比如經營哲學,便有所不同:CNN以搶快,無所不在,凡事捷足先登來取勝;而英國廣播公司(BBC)則寧願失去獨家的機會,也要證實新聞的準確性。再者,同一機構,不同的掌舵人,其製作路向也有很大的區別。

  上世紀90年代,本人到BBC中文台工作,是2萬8000名員工之一,地位很普通。幸運的是,適逢BBC大改革,“外才”也有機會發揮主動。五年來所做的節目,“上頭”從未幹預。曾做一個特備節目叫《英國生活》,專家學者、販夫走卒,甚至街頭露宿的流浪漢,都可自由訪問。

  最妙的是,BBC海外部是由英國外交部出錢資助的,但采訪外交部聽證會時,記者居然可以當麵給外交大臣提出“不方便”的問題。盡管外相一臉不樂,但無可奈何,因為“西方媒體”是監督政體的第四權,是獨立自主的一個機製。記者的發問和官員的回答都一一記錄在案,誰也不能抹掉。

  是的,西方媒體每個從業員都未免有本身的觀點和立場,但大多數都有一套嚴格的守則,不是什麽東西都可以“出街”。有一回,有個身穿民族服裝的女藏民,以“踢館”的姿態到錄音室來,與廣播員展開唇槍舌劍大辯論,言詞非常火爆。之後,錄音存檔,並未播出。

  我不記得BBC有沒有出過像卡弗蒂那樣“下巴輕輕”的主播,但BBC肯定曾在事實出錯的時候道歉過。道歉是需要勇氣的,這不是匹夫之勇。

  我覺得,中國這回費這麽大的勁自我辯護,還是沒能把西藏建設、民族政策這些正麵課題說清楚,問題就出在正規媒體的不夠自由,缺乏主動性,“威力”不在的緣故。

(作者為聯合早報評論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風中秋葉 回複 悄悄話 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某些偏見,是永遠不會消失的。我們要理解這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造成的,其中並不一定就是西方媒體的刻意中傷。我們可以不斷表達我們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態度和立場,卻沒有必要采取對抗的態度與之爭鬥,隻要我們做好自己的工作,改善自己的不足,世界上大多數人是公正的,一定可以正確理解認識中國。謝謝您的文章。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