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揚子江飛來的雛鳳——美國新任駐華大使收養中國女嬰的故事

(2009-08-12 18:14:46) 下一個
上周美國參議院全票通過了任命猶他州州長 Jon Huntsman Jr. 為美國新任駐華大使的提案。曆史將證明:這是一個有利於美中兩國關係的明智的選擇。下麵這篇3年多前寫的故事,能多少增進讀者們對新任大使的了解。故事的主角是大使夫婦收養的中國女嬰,但是故事反映了洪大使對中華文化的尊重、對中國底層人士的同情、對中國人民的友好。再發此文也是對新任大使及全家赴任北京的真誠祝福。

 



《從揚子江飛來的雛鳳》 -- 鷗波


這個故事像是紀錄影片中的一連串定格:

中國揚州,昏暗的陰天,清晨的農貿市場。一個藍白花布包裹著的兩個月大的女嬰,被拋棄在冷落的街角。她臉色蠟黃、嘴唇幹裂、沙啞無力地哭泣著,不知是冷是餓,還是在哀求媽媽的擁抱。包裹布上夾著一張紙條,上麵寫著:生日1999年5月19日。

幹冷的冬天,一輛轎車載著一對中年美國白人夫婦從上海駛往楊州孤兒院。道路擁擠、處處塵煙。夫婦倆人臉上洋溢著難以抑製的激動和渴望……

鹽湖城機場內。繽紛的聖誕彩燈伴隨著優美的音樂旋律。五個孩子簇擁著歸來的父母,驚喜地撫摸著媽媽懷裏的中國女嬰:她是那麽弱小,一身粉紅衣帽,打個哈欠後,眼睛懶洋洋地睜開一絲縫……

白色的嬰兒床上,躺著顛簸了近20小時的女嬰。在絨毛玩具溫暖的簇擁中,她盡情享受著無驚無餓的睡眠。這一天,是她生命的第210天。女嬰哪裏知道,當她醒來的時候,迎接她的將是一個童話般的世界……

女性,是自亞當夏娃起就存在的半邊天地。在炎黃子孫的文化中,男耕女職,兩性同天日、共黃土;文字中有“他”也有“她”;寺廟中有菩薩也有觀音;神話中有龍飛也有鳳午;上古時有後羿射日也有女媧補天。可是,這種美麗的自然和諧不幸被曲扭了。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一度使依賴男勞力的傳統觀念演變為追求男嬰的強烈渴望,這種渴望使人情感變態,使大量的女嬰女童被棄之街頭。筆者曾看見山西省地方大報整版刊登著尋找父母的被棄女嬰女童的照片。這些可憐的孤女們沒有選擇權,是父母選擇了生下她們,又選擇了拋棄她們,使其淪為最脆弱的社會群體。所幸人類的同情心沒有泯滅,國際社會無數的收養者飛赴中國,虔誠以求,最終懷抱愛嬰飛去了遙遠的國度。這些女嬰在短短的生命中第三次被選擇,然而這一次照耀她們的是生命的曙光。

出身於猶他州大家族的洪博培先生 (Jon Huntsman Jr.)與夫人,也參與書寫了這一曆史篇章。經曆了繁瑣的手續和耐心的等待,他們終於從揚州抱回了這個小生命,取名“楊樂意”。小樂意哪裏知道:幾年後爸爸當選為猶他州州長,政績卓越,民眾支持率高達83%;媽媽成為猶他州第一夫人,出色地擔負著政績與家務的雙重職責。一轉眼六年過去了。小樂意在蜜罐中漸漸長大。她沒有獨生子女的孤獨感,三個姐姐和兩個哥哥一放學就找她玩,搶著聲明:“今天樂意是我的!”小樂意不再受饑寒交迫之苦,餐桌上食品豐富,衣櫥裏服裝琳琅,上下左右、裏裏外外有親人的百般嗬護。小樂意感受了超級大家庭的溫暖,僅是爸爸的家係就有7個叔叔和姑姑,同齡的堂兄弟姐妹就有約20個,逢年過節時禮物成堆、歡笑滿堂。小樂意沒有領教過中國家長的皮肉教育,享受的是無盡的親吻、擁抱,她知道父母對她比對5個親生骨肉更加疼愛。當久了“小字輩”,樂意急切地期待著當姐姐,媽媽爸爸收養的印度女嬰六月份就要來了,嬰兒床就在樂意的臥房裏,她當然是妹妹的第一保護人啦!

不知不覺小樂意上一年級了。她喜歡 Wasatch小學的老師和同學,喜歡廢寢忘食地讀書。她喜歡跳舞,媽媽就送她去老牌的Virginia Tanner舞蹈學校學芭蕾。她喜愛小提琴的輕巧優美,媽媽就找了音樂奇才老師、16歲進Curtis音樂學院獲小提琴與鋼琴雙學位的 Eugene Watanabe 。在無拘無束的幸福氛圍中,小樂意形成了樂觀、開放與追求完美的個性。在她的眼裏,萬事萬物都十分可愛,沒有學不會、做不到的事情。

這部紀錄片的大鏡頭繼續跳躍著:

大鹽湖邊,水天一線,海鷗成群,鹹鹹味兒的微風陣陣撲來。樂意掰著小麵包塊喂海鷗,對它們說:“快吃吧,吃飽了你們的媽媽就不用去找食了!”海鷗閃乎著懂人性的眼睛,飛快地叨著,家裏的兩隻狗也在旁歡跳著……

藍天白雲下的露天會場。媽媽牽著小樂意,麵對幾百名聽眾講述在亞洲拯救嬰兒們的故事。小樂意仰頭端望著媽媽淚花閃爍的眼睛……

周日的教堂裏。全家整潔地坐在一起,虔誠地唱著讚美歌。樂意坐在爸爸的腿上,手裏捧著一本讚美詩經,真想讀懂每一個字……

州長官邸的一樓客廳。“家庭樂團”在即興演奏:爸爸彈電子琴、大姐彈鋼琴、二姐唱歌、四哥打鼓、五哥彈吉他、樂意拉小提琴,一陣陣笑聲傳出窗外,引來喜鵲好奇的張望和金絲雀的聲聲伴唱……

激烈的摩托車賽場。廣播聲震天動地、氣氛緊張。爸爸身著賽服與頭盔,整裝待發。小樂意手拽一把五彩氣球,與哥哥們緊張地喊著:“爸爸,加油!”……

舊金山唐人街。爸爸媽媽再次帶樂意來看華人世界。窗外熙熙攘攘、華燈初放,小樂意新奇地觀看著五彩霓虹燈和形形色色的過路人。餐桌上,剛端上了爸爸點的川菜麻辣牛肉,媽媽點的翠綠芥蘭和小樂意最喜愛的雞肉米飯……

樂意一家住在鹽湖城市中心的州長官邸。樓上居家、樓下辦公。有時她能聽到樓下人來人往,她知道爸爸的工作很重要,有公務時切勿打擾,她知道爸爸是美國唯一能說漢語的州長。但是她不知道,爸爸曾在裏根總統與老布什總統的內閣任職,32歲時出任美國駐新加坡大使,是20世紀美國最年輕的大使;爸爸曾隨裏根總統訪華,啟動了自美中建交後真正的經濟貿易交流;小樂意不知道,爸爸曾擔任過美國國際貿易大使,擔任過美國商務部主管貿易的副部長以及主管亞洲政策的副部長,一年裏曾有250天在飛行與旅行;爸爸訪問過除北韓以外所有的亞洲國家,“9.11”當天爸爸正飛往越南。她不知道,身為長子的爸爸曾擔任過家族企業的首席執行官;不知道爸爸辦公室裏擺的《孫子兵法》是執掌州政的哲理書,“有辦法”的漢字竹簡則是東方人的智慧警言。

小樂意知道媽媽很美,纖美高雅、溫柔細膩;媽媽很善,養孤之心由來已久;媽媽很忙,到處講演,出席社會活動。但是她不知道,媽媽發起了“希望之包”、“你的力量”等多個基金會,為青少年與兒童的福祉奔走呼籲。其中“希望之包”已發展成全國性機構。她也不知道,媽媽身兼第一夫人、妻子、母親三重身份有多不容易,需要全麵平衡時間與精力。盡管公務與私生活日夜難分,媽媽堅持每天第一個起身,晨讀45分鍾;媽媽堅定地讓孩子們看到:媽媽還是他們的媽媽。她為孩子們打包午餐、接送上學、開家長會,為孩子們的每一分努力和成就喝彩。

小樂意知道負責送她上小提琴課的大姐,正在準備三月份考茱麗葉音樂學院;二姐在賓州大學主修新聞學;三姐和四哥在東城高中;五哥課餘時愛打橄欖球;未來的印度小妹妹需要她的無限關愛。但是她不知道,她的到來徹底改變了洪家的生活和觀念。目睹一個異國棄嬰一天天長大,全家人都被她的生命活力深深感染。就像爸爸說的:“樂意是個活生生的例子,她來自於社會最底層,與她在一起,孩子們對生活的理解不再是空洞的。我們家也因此天天談到中國。我們深愛中國文化,幾千年的文化非常值得借鑒,因為哲學是不變的,人的行為是不變的。”小樂意也不知道,媽媽第一次踏進台北市天主教孤兒院時,就想到將來會收養中國女嬰。12年後,在1999年5月19日,夫妻倆做出了最後決定。萬萬沒想到,抱回來的女嬰的生日恰好也是這一天!媽媽說:“樂意是上帝給我們的禮物!我們非常感激中國人讓她來到美國。對我來說,能夠給孩子一個實現理想的機會,比什麽都更加令人欣慰!”小樂意對自己的中華之根很清楚,很自豪。隻是她不知道,這都是父母刻意引導的結果。

小樂意知道爺爺是企業家,但是她不知道爺爺是身價16億的實業巨頭,創辦了世界一流的化工公司,進而涉獵石化工業,工廠遍及22個國家,年銷售收入達115億美元。爺爺雖然患癌治愈,但是曾爺爺和曾奶奶都被癌症奪去了生命,所以爺爺決定捐贈建立洪氏癌症學院。學院座落在猶他大學內,承擔著研究、治病、教育等任務,現有400多名工作人員、125位醫生,去年接待了32,000多名病人。爺爺奶奶將陸續為學院捐贈2.25億美元。迄今為止,他們已向社會捐贈了5.1億美元,是名列美國第42位的最慷慨的捐獻者。

身為洪家的掌上明珠,小樂意自幼熏陶在上層社會。在爸爸的辦公室裏,她多次參與接待中國官方代表團。穿梭在西裝革履的大人中間,她梳著小辮子、身著中式衣,不慌不忙地與客人周旋,儼然像個小“大使”。爸爸休會時,她偶爾來到會議廳,鮮豔的小衣裙、滿臉稚氣、伴著有趣的言談,時常引來要員們輕鬆的笑聲。小樂意從不幸到萬幸,見識了比每個姐姐和哥哥都更廣闊的世麵。爸爸的外交、商務、政務的多維活動空間、媽媽的迷人風度與社會活動家的素質、家庭濃厚的音樂氛圍等等,為小樂意創造了完美的成長環境。她像一隻雛鳳,翅膀漸漸豐滿。可以想像,待小鳳凰騰空飛起時,將會多麽斑斕絢麗!

小雛鳳的成長紀錄片繼續閃跳著:
爸爸競選的車輪不停地轉動,小樂意全程跟隨了爸爸媽媽競選州長的宣傳活動,旅行、野餐、開會、認識新人、又忙又累,但是新鮮極了……

人頭躥動的基金會籌款音樂會,一道道光束劃過體育館的天頂。媽媽正在致詞。小樂意手捧鮮花相伴在旁,聽著媽媽的聲音,鎮靜地環視著震耳的會場……

傍晚時分,樂意的臥室,全白色的兒童家俱、玩具小廚房、小吸塵器、樂意的繪畫……此刻,樂意在出神地擺弄著玩具房子。哇,裏麵的小人們跟真人一樣,也很忙啊,也有那麽多有趣的故事啊……

特寫鏡頭。6歲半的小樂意:秀麗的江南姑娘,水靈靈的大眼睛,清晰的黑眉毛,紅紅的小嘴,兩條小辮垂在雙肩,粉色對襟衫,果真是大家閨秀。她目光鎮定,眉宇間透露出幾分成熟。她的身後,是依稀可見的揚子江水和岸上的嫋嫋人煙……


---- 原文發表於2006年3月15日美國猶他州《東方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9)
評論
南門野菜 回複 悄悄話 目的有可能不單純,但結果還是很好的。
常春藤88 回複 悄悄話 願意收養他人子女的人都很有愛心,尊重他們!
冉婷 回複 悄悄話 撇開他的政治立場不談(毫無疑問,他的政治立場肯定是為了美國的利益。),我認為收養孩子就是義舉,從這點看,他一定是個善良的人。我也認識一位收養了兩個中國孤兒的美國單親媽媽,雖然一個人承擔著撫養兩個孩子的擔子,但仍然一兩年帶孩子回一次中國,為了讓孩子們記住那些曾經撫養過她們的孤兒院的媽媽,也為了培養她們對中國文化的興趣,而這些孤兒的童年乃至一生,也因為有這樣一位有愛心的媽媽而變得美好起來。
土冒 回複 悄悄話 樓下的某些評論證明,心理陰暗的小人永遠會把別人的善舉理解為惡意。
春天永遠美麗嗎 回複 悄悄話 祝福你,祝願你一輩子都被幸福所簇擁,小樂意。
372l 回複 悄悄話 別以為收養了中國女孤就表明他對中國友好,往往事實上正相反。正像很多美國名校專門鍾情中國的女性學生,和此人目的有相似之處,都是要居高臨下做給中國人(政府)看。
jsllxm 回複 悄悄話 慚愧的應該是被拋棄的孩子的父母.
軍友 回複 悄悄話 洪博培先生(Jon Huntsman Jr.)在成為駐新加坡大使前,他擔任負責東亞事務的商務部長副助理。商務部期間,1989年他參加了對中國政府的抗議活動,譴責中國政府在天安門廣場對民主示威者的暴力鎮壓。作為猶他州州長,洪博培先生 (Jon Huntsman Jr.)公開表示支持西藏獨立,去年還支持在舊金山威脅阻止北京奧運火炬的抗議活動。
yisi12 回複 悄悄話 真嗲!不知羞恥,自己的同族的姊妹被拋棄讓人家給收留難道不慚愧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