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盤古開天辟地到昭君出塞

(2009-09-29 00:33:12) 下一個


盤古的時代,天地不分,渾沌一團。一切都模模糊糊,能見度很低,而且空氣不夠清爽,不宜人類呼吸。從科學的意義上解釋,當時可能是地殼劇烈運動造成火山灰漫天蔽日。盤古還是卵生,他在蛋裏醒來,破殼到外麵發現很不爽,首先呼吸就不順。他用一柄利斧攔腰劈開渾沌的一團。劈開之後,上下兩層不肯輕易分開,盤古腳踩下層,手托上層,身體不斷長長,直到九千公裏的高度。上托的部分盤古把它叫做天,下沉的部分被稱為地。於是才有我們今天清澄的天空與平坦的大地以及中間寶貴的空氣。

誇父追日
天地分開之後,盤古又造了日月星辰。一個叫做誇父的人,看見太陽每日從東到西,升起又落下,產生了原始的好奇,太陽落到哪裏去了呢?他開始追著太陽跑,他跑得肯定比太陽快,因為據說他離太陽越來越近了。可是太陽住在哪裏的秘密豈能讓人類知道?誇父是死於探索自然的第一人。太陽的火焰向他撲來,他被太陽烤死,也可以說他是渴死的。他倒在地上,身體變成山脈,血管變成河流,毛發變成森林樹木。這也許是人們能賦予這個英雄的最好願望。人死了卻與天地同在,永垂不朽。

女媧補天
天也有破的時候,天破了就兜不住壞天氣,風霜雨雪一齊望下倒,地上人們的日子就很難過。作為人類之母,女媧自覺有責任解決這個問題,於是煉七色彩石,飛上去補天。天補好後就風和日麗,彩虹飛跨。七色彩石補出來的天上出現彩虹那是自然,可為什麽用石頭補天?以石補天的技術至今失傳,無法查考,以現代人的頭腦想象,必須用水泥封住那些石頭才能完成任務。這個故事對我們修補屋頂以防漏雨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女媧作為中國人的祖先,有的說她用黃泥捏人,吹氣使他們成活,有的說她與伏羲生下許多孩子,她的孩子們繼續繁衍成今天的人類。

神農嚐百草

人類之初,好似剛出世的嬰兒,事事需要親自嚐試才能分辨。為了分辨好壞是非往往要付出代價,好似嬰兒的磕磕碰碰,隻不過嚴酷得多,喪命隻是平常事而已。神農為找到食物和草藥品嚐各種植物,並且記錄下它們的味道、性質和功用。他為後世開發了五穀的種植,也就是中國農業的基礎,同時也開創了草藥治病的先河。神農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拿自己的身體做實驗。他多次中毒,又因為拯救自己而發現克毒的草藥。最終神農還是死於中毒。當我們今日享受食物的美味時,和危險二字根本不沾邊。偶爾想一想祖先,尤其是神農這樣的祖先,怎能不為他們的勇敢和付出感動?祖先崇拜在中國可以說是最根本的信仰,而且中國是農業國,崇拜神農不是偶然。相對於傳說中的盤古、誇父和女媧,神農更像人而不是神了。

大禹治水

靠農業生存的中國人與水利難分難解。大禹時代洪水泛濫,治水是當務之急。在不能不解決的問題麵前,領袖人物不但不能吃白飯,而且必須給大家一個說法。當時的第一把手舜任命禹的父親鯀治理洪水,鯀修壩圍堵,當然越堵洪水越大。沒有功勞有苦勞,可是在那個生存與死亡隻有一線之隔的時代,失敗沒有借口,鯀被處死。禹將父親的失敗變成自己成功之母,他必須改變方法,不改他也沒命了。他用疏導的方法。方法很好,做起來卻很辛苦,須測量,實地考察,全國各地出差,而且還要挖通渠道。禹九過家門沒有時間進去,兒子出生也不能請假,十九年解除了洪水。禹的名字前麵加了一個“大”,就是偉大的意思,堯和舜兩位前任都沒有這個大字,可見治水的功勞對於中國人來說有多麽重要。

春節

傳說春節從堯舜時代就開始慶祝了。具體的時間跟農閑吻合,舊年穀物收獲以後,天氣還太寒冷,不能開始來年的播種,那麽就用這一段假日來享受生活吧。幾千年的慶祝活動流傳下來,不斷豐富,形成了一個程序,大掃除、買年貨、祭祖、吃年夜飯、守歲、放爆竹、拜年、看花燈,舞龍舞獅,等等等等。為什麽有這麽些必須做的事呢?原來“年”是個吃人的怪物,每到春節就來村子(很早很早以前人們都住在村子裏)裏吃人,人都不知道拿它怎麽辦。有個陌生的老人出現了,他教人們在那個晚上通宵點燈,門口貼符,準備火和爆竹(原始的鞭炮),等年出現的時候大家把爆竹放得山響,加上火光,年嚇得屁滾尿流,逃之夭夭。從那時起,過春節就貼對聯,放爆竹,守歲,鬧社火。既然要守歲,那就慢慢地吃年夜飯,等到子時再吃餃子吧。

薑太公釣魚

大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後來被商朝取代,商朝最後一個王叫商紂,他幾乎得罪了所有人來孤立自己,使得周文王有機可乘。周文王暗地裏準備取代商朝的時候,薑太公知道他需要人才,就把自己這個人才放在河邊演了一出薑太公釣魚 - 願者上鉤的曆史劇。據說薑太公的魚鉤是直的,根本釣不上魚來。有人好奇,就問他為什麽,他說他不釣魚,他釣王侯。這個好奇的人就負責把這奇聞傳揚出去,最後居然傳到了周文王的耳朵裏,求賢若渴的文王親自趕來,請薑太公發揮自己的才幹。太公有才,不去自薦,卻遠遠地坐在河邊非把王侯釣到他這裏來,真是中國文人的最高夢想啊。這個推銷自我的方法不宜提倡,首先浪費時間,其次不保險,除非托人宣傳,那又過於作秀。能演好這一劇目的隻有薑太公一人。

縱橫家

春秋和戰國時代,王侯們紛紛建立了自己的小王國,小王國之間常常有利益糾紛,光用武力解決消耗太大,大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能用口舌解決的就盡量如此。於是這個市場造就了一批巧舌如簧的說客。他們出身貧寒,僅靠一條三寸不爛之舌周旋於王國貴族之間。他們本來不曾擁有也就無所謂失去,頗有空手套白狼的膽略。他們不遵循什麽道義、古訓,他們的終極目的是搞掂,哪怕不擇手段。戰國時張儀為秦國做事,為了停止楚和魏的聯盟,他答應給楚國六百裏地,兌現的時候卻說是六裏不是六百裏,楚王果然大怒,發動戰爭。張儀一箭雙雕,既解除了聯盟又挑起戰爭,達到吞並的目的。想必戰國時的中國人還沒有簽約的習慣,居然能讓張儀鑽這麽大的空子。但是話又說回來,碰到張儀這麽有才的人,簽約又能怎麽樣呢?協約隻能約束號稱君子的老實人。

孔子

孔子生活在春秋,他的政治理想是以德治國和建立秩序。與縱橫家截然不同的是,他講究道義,而且抱著自己的理想不放棄。他一輩子在各個小王國之間奔波,希望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把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可是他高尚的道義和世俗不能並存,沒有他那麽高尚的人不能容忍他,何況他看不慣的時候會尖銳地批評。一個不能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人,又懷抱超出其他人的理想和意誌,就很難在社會上混。他不得已從這裏逃到那裏,又從那裏跑到這裏,處處被人排擠。孔子在這種情形裏知道不可能實現理想,仍然要努力去完成。做不了官,他就辦教育,有學生三千,其中名人七十二位。他的學生都是成人,之間互動很好,自由發言,各抒己見,還結伴出遊搞活動,氣氛輕鬆自由。孔子利用機會對他們進行點撥,妙語連珠,學生們把孔子和學生的談話記下來就成了有名的《論語》。孔子在世時的作為讓人接受不了,理論卻是公認的高超。他活著的時候被人敬而不用,死後成為聖人。這是任何一個時空裏聖人的宿命。

莊子
莊子生活在戰國時期,既是哲學家也是文學家。他一生貧窮,卻拒絕做官,連出麵幫忙的重金酬謝都不收。他崇尚自然,認為人不過是自然的孩子,生與死都是循環中的過程。他妻子去世後,莊子敲著盆唱歌,為妻子送別。這不是矯情,故意與眾不同,也不是因為夫妻關係不和,而是源於莊子對生命的理解,這在他自己辭世的時候得到證明。貧困的他沒有陪葬,連棺材都買不起,他卻認為自己的屍體拋在自然中,讓天空陸地上的動物叼食,與埋在地下被細菌蟲子腐蝕沒有不同。這種與自然共進退的原始生活意念,在當今征服自然,掠奪自然盛行的時代裏令人深思。他看到一棵樹因為不能被人利用而活了幾百上千年,便提出無用之用,也就是說有用和無用取決於說話人的立場,對於人無用的特質卻成了樹長壽的原因。莊子無疑在提倡雙向思維的方式,與對錯分明地教訓大眾的愚民說教相比,他講的才是生活的真諦。莊子的文章還寫得特有才,後世一大堆一流的作家都是他的粉絲,比如李白和曹雪芹。

端午節
戰國時期的楚國在如今的湖北湖南一帶。屈原是楚國有名的忠臣,他勸說楚王用心治國,不聽,秦國大軍壓近,楚國就要滅亡時,屈原的夢想也破滅了。作為一個單向思維的人,楚王就是他的精神,精神沒有了,肉體隻能投進汨羅江自殺。當地的百姓聽說,紛紛劃船打撈他,因為怕魚吃他的屍體,就扔粽葉包的糯米到河裏,誘開它們。這一係列的行動成為日後中國人過端午的慶祝活動。屈原投江是農曆五月五日,人們就在五月五日這一天吃粽子 – 粽葉包裹糯米,而且舉行龍舟比賽。龍舟的造型有龍頭和龍尾,船身最長的有33米,能載100人。龍舟賽手由旗幟和鼓聲指揮。每年龍舟賽時各地場麵壯觀,古時連不怎麽出門的女人也來觀看助威。如今龍舟賽已經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一種既有異域風情又十分熱鬧助興的運動和慶典。當年孤憤的屈原若知道他身後留下的熱鬧,真不知是會哭還是會笑。

秦始皇

結束春秋戰國幾百年分裂狀況的是秦王嬴政,他統一中國後自稱秦始皇。他是中國曆史上最有統治天分的皇帝。秦始皇從13歲到50歲在位,37年間做了很多很大的事情。統一中國的疆域是第一件,文字是第二件,中國之所以幾千年來不可分裂,與文字的統一息息相關,哪怕方言有成千上萬種,書麵文字卻是一樣的,那麽文化就可以傳承了。秦始皇被稱為暴君,因為他采用的是法家學說治國,暴是製度的暴,不一定是他本人的暴。他以法治國,對高官更加嚴厲,所以當時政治很清明。後世采用儒家以德治國,結果形成人製而非法治,人情禮製造就官場,腐敗現象必然產生。萬裏長城也是秦始皇的傑作,在當時的確抵抗了遊牧國家的侵略,捍衛了農業國的穩定,即使被稱為閉關鎖國的源頭,也無愧於世界奇跡。秦始皇花30年建造的陵墓至今沒有人敢打開,那裏麵將是怎樣的瑰寶?長城加陵墓已經讓人民負擔過重了,秦始皇還製造了很多其他的大工程,一個高傲而又富有想象力的皇帝往往是他那個時代普通人的災難。晚年,他還犯了個偉人的毛病,覺得這個地球沒有他不行,他尋找不存在的長生不老藥,結果50歲就死了。

西楚霸王

項羽年輕時看見秦始皇出巡威風凜凜,別人大氣都不敢出,他卻張口說道,此人我可以取而代之。項羽的確有了不起的軍事才能和個人武功,破釜沉舟這個成語就出自他指揮的巨鹿之戰,此戰基本滅了秦朝。這位老兄進入秦的首都後,跟文革時的紅衛兵有的一拚,他一把火燒了宮殿,來表示他革命的徹底性。殊不知宮殿本身及裏麵的珍藏都是文化遺產。項羽就是作家魯迅所說的昏蛋,空有匹夫之勇。接下來,他跟各路爭權奪利之人的較量中,又表露出他兒女情長的一麵,鴻門宴他沒下手殺劉邦,四麵楚歌時他又舍不得虞姬,是虞姬自殺才使他決心突圍。到了烏江,有人為他準備了渡江的船隻,他卻因為沒有臉麵對家鄉的江東父老而自刎。他的對手劉邦與他恰恰相反,深通厚黑學,任何侮辱與失敗都不能降伏他,哪裏跌倒了在哪裏爬起來。作《史記》的司馬遷把項羽編進皇帝一類,詞人李清照也讚歎,“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他的匹夫之勇震撼了許多人,他的兒女情長也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老百姓。一個不完美的英雄。

昭君出塞

劉邦建立西漢王朝以後,繼續和北邊的遊牧民族,特別是匈奴,進行拉鋸戰,一邊用武力,一邊用美女。和親從劉邦就開始了,不過不是劉邦的女兒嫁給匈奴,而是宗室裏的女孩子。到了第十一個皇帝這裏,西漢經過武帝的努力奮鬥已經占了上風,所以和親時連自己家族的女孩都不用了,隻消在後宮那堆積如雲的女人中挑一個便是。所謂後宮三千佳麗,封建王朝對女人生命的蔑視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多少宮女見不到皇帝又不能擁有自己的生活而荒廢一生。可以想見王昭君當年豁出去的心態非常自然,五年見不到皇帝,寂寞、無助,宮廷冷漠,嫁給皇帝的女人在其死後也不能再嫁,隻能守靈到死。可惜當時的宣傳把匈奴妖魔化,其他宮女不敢應召,隻有昭君一人有膽有識,賭了這一把。中國的男性文人一相情願地訴說昭君在國外的痛苦,卻從不麵對一個簡單的事實,漢族皇宮裏無名宮女的命運,比起匈奴宮廷裏的皇後來,還是差得遠的,更何況匈奴王對昭君非常寵愛。真正的幸福是出塞以後才開始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MY99 回複 悄悄話 so good. any more? thanks
雪花不語 回複 悄悄話 太可愛了,跟孩子這樣講曆史,我會借用的奧,謝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