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小留傳-特殊教育

(2020-06-19 16:56:07) 下一個

大自然創造的複雜性真是非常人的智力可以理解,我們每個人的特征和生活軌跡如此不同,根本無法找到兩個完全一樣的人。所以中國古人有命運之說,西方有星相學,好像造物主會特意給每個存活過的生命體都賦予某種早已做好的標簽。我覺得這種神神叨叨的東西都是過於自大的人類臆想出來的,一切都是偶然,大自然的數據庫太大了,可能性太多,微觀的組合也超繁複,所以在我們看來,個體是如此迥然不同。私下裏得出這個結論後,我再也不相信榜樣的力量,我們的微觀組合既然千差萬別,又怎麽能拷貝別人的行為,以期獲得相似的效果呢?名人傳記隻不過是一個又一個好看的人間故事罷了,有多真實,有多片麵,就不得而知,權不去管它,反正隻是一個故事而已。

西方的教育體係從對待學生個體性這一方麵來說還是很科學的,不用跟別人比,也不要硬磕自己不擅長的東西,找到自己的興趣和特征,讓自己這朵小花與別的生命一同綻放,大自然既然給了你生命,就盡情享受它吧。 在每個澳大利亞的學校裏都有一群特殊的學生,被鑒定為正常水平以下智力,他們的受教育條件可謂奢侈,跟其他同學分開,獨立成班,往往隻有五到十人,上起課來不僅有老師而且有助教。條件好的私校裏特殊學生更多,除了智商因素以外還有其他類別,分得很細,可以在高考申請到更多的幫助。這個特殊待遇簡直跟優惠掛鉤了,能爭取就爭取,一點也不辱沒人格。

陳是一個幸運的小留,來到澳洲的學校,以自己的本色無憂無慮地享受生命。他是一個高高大大的男孩,父親很有錢,於是把他送出國,像正常人一樣好好的生活、學習。其實他被檢測屬於弱智,我這樣說話也許有點不夠政治正確,但是意思更明白。他不算嚴重弱智,能做基本的閱讀、運算。我很佩服他的小學老師,把他造就成了一個能讀懂字麵意思,而且按照格式寫出規範文體的學生,即使在高二的水平上也能敷衍過去,隻是滿口空話,口號連篇,與參照文本沒有什麽直接關係。當然這個毛病也被許多並不弱智的中國學生共享。

陳的精神情緒非常健康,經常表現出近乎亢奮的積極狀態,但明顯對微妙的暗示毫無感覺。他過生日,造福了全班同學,先在教室裏請客,叫人送了昂貴的大蛋糕和其他零食過來。同學一般和他沒有深入交流,也就缺乏親密友誼,隻是客氣的應對,但是大蛋糕被欣然接受了,小零食也被一掃而光,同學挺公平,幫他切了蛋糕,也收拾了垃圾。而他就興奮的走來走去,用口號式的語言表達激動的情緒,比如捏著拳頭叫道:好,這樣很好,感謝大家。他幾乎沒有麵部表情,我沒見他明顯的笑過,也沒有沮喪或者憤怒。據說他的生日在課後繼續過著,他請客,到餐館裏同學們又吃了一頓。他健康友好、永無波瀾的性格使得身邊的人在長期相處之後對他好感遽增。陳的父親應該是很通情達理的人,知道兒子不會有什麽成就,卻利用自己的條件為他創造了一個太平盛世。

由於對細節和暗示、引申的內容缺乏認識,陳的頭腦中的世界很簡單、直接,他會在自己沒課的時候走到正在上課的同學麵前打招呼,很熱情的樣子,身後留下一教室的老師、同學懵逼一秒鍾。他無法把自己的處境與別人的處境區分開來,或者聯係起來,學校裏搞特殊教育的老師如此鑒定他。因為陳,我對特殊教育有了更深的認識,這門依仗科學對人腦的研究而發展起來的學科挽救了多少被常規教育拋棄的學生,比如閱讀障礙曾經殺死了許多人的夢想,如今通過特殊的訓練方法,幫助這類人跨越障礙,他們就能成為工程師和各種理領域的優秀人士。但是陳的問題不僅僅在於閱讀,還有認知。但是沒有關係,這位老師態度積極的說:陳剛好在這條認知線以下,上帝保佑他,他不知道自己跟別人有什麽不同,所以他能快樂的生活。剛好在這條線以上的人是最悲慘的,他們知道自己沒有被上帝眷顧,他們會陷入極度的自卑和沮喪。

陳以超低的分數十分歡喜地畢業之後,學校裏就來了一個剛好在那條認知線上的留學生,學習成績十分勉強才能在中文課上及格,其他就可想而知有多麽困難。然而最糟糕的不是學習方麵,他非常努力的被班上同學接受,甚至會撿起別人丟在地上的垃圾來討好,結果適得其反,他被所有的人拒絕、厭棄。他一看到我就會沾上來,因為我是唯一能聽懂他而且跟他對話的人。他惶惶不可終日的吐露他的沮喪,訴說他多麽需要在班上交到朋友,並且希望我能為他安排。我隻能虛偽的安慰他,給他一線希望,把他推薦給特殊教育的老師。但是人力無法挽回先天的嚴重缺陷,而且他疑心特殊教育是在貶低他,他痛苦地問我到底什麽是特殊教育,我詰屈聱牙地解釋了半天,沒敢直截了當。他沒熬到畢業就離開了,成績不是主要原因,精神上的孤獨和沮喪使他崩潰。

特殊教育救不了每一個人,隻能在正常範疇之內幫助克服某種缺陷。但是它向人類提供的信息是:人生而如此,具有個體特征,不應該被一視同仁,籠統對待。我滿懷激情的向小留們解釋這一點,一個被國內教育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小留說:原來還隻說我笨,現在才知道是有病。看來特殊教育的理念也不那麽容易被國內的普羅大眾接受,呆在慣性思維裏,和所有人擠在一起似乎更安全,一旦被抽離出來,鑒別為各個不同的症狀,反而令人心驚心涼,難以麵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