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王文:學生自由輕鬆的背後:貌似平等的美國教育的虛偽一麵

(2007-12-26 09:57:28) 下一個
學生自由輕鬆的背後:貌似平等的美國教育的虛偽一麵


“給每個人最適合的教育”在公平背後隱藏著不公平

“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背後是走出校門後的收入差距

“如果愛他就送他去美國……”,套用這句經典的台詞來形容想去美國受教育人的心情,再貼切不過了。美國的教育在很多人心目中,就是輕鬆、自由、平等、能力、素質……“很多人看到的是美國教育的表麵。”王文說。王文,一個在中國做過多年教師,現在又在美國當小學老師和中學老師的空中飛人,想用自己多年的經曆還原一個真實的美國教育。

輕鬆背後的繁重

“很多十一年級的孩子,夜裏要忙到兩三點才能睡覺。”

“輕鬆,是很多到美國上中學的中國學生的錯覺”,王文說,“中國學生隻把課堂學習看成學習,習慣於完成那些老師布置的任務”。

美國的學校則不同,學校給學生提供了不同水平和層次的各種課程,美國學校把學生選什麽課程看作學生自己的權利,學生想學什麽可以自己選擇,“當然,學生要想輕鬆的話,完全可以選擇那些輕鬆的課程”,王文說。

王文曾經接觸過這樣一個中國學生。

這是一個初中時到美國的學生。高中時他選了王文的中文課,而且一選就是三年。“來美國的時候他的母語水平已經相當不錯了,所以,學習中文對他來說實在太容易了。”王文說,這個孩子每次考試都能得A,但是平時的作業卻從來不做,“他確實非常輕鬆,但他太不了解美國的教育了,這種選課方式對於他上大學沒有一點兒幫助”。

頂著“妨礙學生選課”的壓力,王文給這個孩子的家長打了電話。

“我兒子考試成績不是很不錯嗎?不做作業又有什麽關係?隻要到時候考試成績好不是就可以了嗎?”這是孩子家長聽了王文的話後的第一反應。

“很多中國的學生和家長根本沒有去真正了解美國的教育製度”,王文說,他們在按照自己慣常的中國方式接受美國教育。

在美國,一個孩子想考大學的話,他需要做的準備一點兒不比中國孩子少。

美國的高中要上4年,9年級~12年級。從上高中那天起,每個準備上大學的孩子就要好好設計自己4年的高中生活了,首先是選課,尤其是想上一、二流大學的學生,選課就更為重要了。美國的大學都非常重視考生高中四年的課程,這些大學以學生高中四年所選課程的難度、挑戰性來推測考生的學習基礎以及將來大學學習的潛力。而且那些難度高的課程學分也高,所以,目標是一、二流大學的學生會盡量多地選擇那些難度高的課程。

除此之外,學生課外和校外的表現也是大學的重要參考指標。

大衛是個出生在美國的中國孩子,今年暑假他來到中國,到一家專門幫助殘疾人的國際NGO組織做誌願者,“從上中學開始,美國的孩子就要經常參加這種活動,這些活動是算學分的,對上大學是很有價值的參考”,大衛介紹,除了這種專門幫助殘障人士的國際組織以外,他還經常到社區的敬老院做誌願者。

“不少美國高中生在暑假裏到暑期學校提前修一門課程,也有的參加美國大學組織的各種夏令營,或者課程學習,還有的上SAT補習班(SAT是美國大學錄取新生時的一種標準化考試,類似中國的高考)、或者去打工、參加各種誌願活動等等”,王文老師介紹,“沒有哪個孩子會讓自己的大學申請表上的暑假生活是空白的”。

“十一年級是最繁忙的一年”,王文說,很多美國高中生在這一年修完了高中畢業所要求的所有課程,大多數學生在這個年級考完SAT和ACT考試(兩個都是美國大學錄取考生的標準化考試),同時,還要參加各種課外活動。

“很多十一年級的孩子,夜裏要忙到兩三點才能睡覺。”王文說,曾經有一個美國學生這樣對王文說:“都說中國學生累,其實他們隻忙學習這一件事,不算什麽,我們要從課內忙到課外”。

平等背後的不平等

一、二流大學招生時看重的校外活動需要較高的費用,窮人家庭很難支付

“美國教育確實有一個非常完善的體係”,王文說。隻要有受教育的需求,任何人都能接受到較高水平的最基本的教育。

王文剛到美國時曾經曆了這樣一件事。

王文所在學校的社區有一個高度殘障的孩子,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有上學受教育的權利,於是把孩子送進了學校。

為了讓這個孩子能有一個適合的環境,學校專門為這個孩子準備了一間教室,教室布置得完全像一個家,並且配備了相應的康複設備。“這個孩子一個學期的教學計劃隻有一個:學會說hello。”王文說。

“在美國,任何人隻要想上學就一定能接受到免費的教育,而且是最適合的課程”,王文說。

王文剛到美國時從事特殊教育。

美國的特殊教育與中國有所不同,包括我們熟悉的對殘障人士進行的教育,同時也包括對有特殊需求學生的教育,比如,對學習困難學生的教育。

如果一個孩子在普通學校裏出現了任何一點兒學習上的問題,學校通常要把他們送到這樣的特殊學校來接受教育。到特殊學校後,學生馬上會做一份問卷,學校會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給學生的閱讀水平、數學水平等進行評定,再按照評定的結果給孩子配備相應的課程。

“當時,我的班上共有12個學生,每個學生評定後的結果都不一樣,僅以每個學生備兩門課計算,這12個學生我就要備20多門課”,王文說,“這就是美國教育的公平,給每個人最適合的教育”。

正是這樣的邏輯——“給每個人最適合的教育”,又使得美國公平教育的背後隱藏著明顯的不公平。

“‘最適合每個人的教育’就使得接受什麽樣的教育成了個人選擇的結果”,王文說,很多孩子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被自己“選擇”出了競爭的隊伍。比如那些要在特殊教育學校學習的學生,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很早就放棄了考大學的念頭。

美國的基礎教育是完全免費的教育,但是,“在美國的高中,沒有任何一個學校和任何一個老師會給學生提供SAT或ACT的考試輔導”,王文說,要想得到輔導就要上課外的輔導班,“這些班的費用相當高”,富人家的孩子能支付輔導班的費用,SAT的成績自然會更好。

另外,那些一、二流大學招生時十分看重的課外校外活動也需要較高的費用,王文的兒子上高中時參加了一個暑期的辯論夏令營,三個星期的費用高達幾千美元,這對於窮人家來說無疑是很難支付的。

“有錢就意味著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王文說,美國公平教育的背後隱藏著明顯的不公平。

“美國人最不希望有人說他們辦的是精英教育,但事實上他們的教育就是精英教育”,隻不過這種精英教育外麵有一層樸實的公平外衣,王文說。

真誠笑臉背後的虛偽

哈佛、耶魯畢業的孩子與普通大學畢業的孩子或者沒有上大學的孩子相比,收入差距可以達到幾倍甚至十幾倍

“每一個初到美國的中國人都會被美國人的友好感動”,王文說,在美國讀書的孩子們聽到最多的就是表揚和稱讚。

每天早上校長和老師都要站在學校門口迎接學生,並且給每個學生一個大大的擁抱,還會再加上一句“今天你真漂亮”,或者低下頭幫孩子係緊鞋帶。王文描述著自己在美國當老師時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美國的這種處處都是笑臉對於比較內斂的東方人來說,多少有些不習慣。“剛開始的時候,我很不習慣這種做法,甚至覺得很肉麻”,王文說。

“時間久了,適應了,卻發現這種看起來很真誠的笑臉掩蓋著的是虛偽。”

“誇獎和鼓勵已經成了美國人的習慣”,王文說,但是當你真的遇到困難的時候,會發現每天都讓自己“感覺良好”的笑臉突然消失了。

美國教育同樣沾染了這種隻重表麵的虛偽氣息。

王文老師一直從事特殊教育的研究,她指出,這種虛偽在特殊教育學校體現得尤為明顯。這些在特殊教育學校上課的孩子,還會留在普通學校,因為美國人要讓“每個孩子都盡量在主流社會中生活”,所以,這些孩子每天隻到特殊教育學校上一兩節課,其他時間還在普通學校,“其實這些孩子雖然人還留在普通學校,但是那些學校的老師對這些孩子基本持放任態度”,王文說,即使在特殊教育學校,讓一個老師每天備20多套教案幾乎是無法實現的,對於這種無法實現的任務,學校不允許老師抱怨,但是老師們是否真的能按照規定的那樣給這些學生完全適合他的教學,則沒有人真的深究了。

就在這種“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氣氛中,美國教育維持著自己真誠、友好、公平的形象。

當孩子們走出校門,一切都在金錢麵前變得殘酷起來,哈佛、耶魯畢業的孩子與普通大學畢業的孩子或者沒有上大學的孩子相比,他們的收入差距可以達到幾倍甚至十幾倍。

這些共同長大的孩子臉上可能仍然掛著真誠的笑容,但是他們的生活卻在無聲無息中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