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維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正文

海外兒童中文教學探討

(2008-01-25 19:46:02) 下一個

      漢字難學,舉世公認。中國兒童一般學習漢字,最快也要兩三年才認識2000來字。生活在海外的中國兒童缺乏中文語言環境,要用英語學習各種知識、和朋友交流、閱讀大量的課外讀物;所以再學漢字,真是難上加難。現在到海外的中國人愈來愈多,他們在海外出生的孩子到了上學識字的年齡,讓不讓他們學中文和怎麽讓他們學好中文就成了父母最關心的問題。那麽,現在海外兒童的中文教學方法都有哪些?它們又各有何利弊呢?

     在海外,最早使用的來自中國大陸的教材當屬暨南大學的《中文》。此教材自一九九七年出版以來,到2006年為止已在世界四十多個國家發行了五百多萬套,是目前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中文教材。這套教材采用國內兒童語文課本的很多內容,有學習語言的係統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海外中文教育的蓬勃發展以及各類中文教材紛紛湧現,這套教材已略顯陳舊。再者,這套教材更適合在中文環境裏生活的孩子,對英語環境裏生長的孩子識字過程相對而言比較漫長。由於短期內識字達不到需要的量,延誤閱讀,就很有可能錯過幼兒閱讀的關鍵階段,以至於孩子們對學習中文產生了反感。針對這一點,暨南大學在2006將原有教材重新修訂、加以完善,《中文》係列教材第1-6冊的修訂版已在今年正式出版,第7-12冊的修訂版也即將出版。至於新《中文》能否達到預期效果還有待時間檢驗。

《三銳教學法》也是針對以上問題設計的。除此以外,還有類似的《中華字經》。這兩種教學法提倡韻語識字、早期識字、遊戲識字、集中識字。並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地將識字和閱讀結合,逐步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最終讓孩子們以漢字為工具,在大量閱讀中了解中國的文化、曆史、文學作品..據稱,通過這一教授方法,優秀兒童的漢字認知率達到98%,漢字平均認知率高達80%(來自三銳)。此類方法的出發點固然好,但從兩年多海外試用的反映來看,在非漢語環境裏達到教學目的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困難,尤其是十歲以上的孩子。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兩套教材選字時既要不重複使用又要押韻,既要有順序又要有意思,結果變成了“新四字經”,一些字連家長甚至老師都不認識。學生認了字但不知其意,久而久之對認字失去了興趣。從IUPUI中文學校的經驗來看,閱讀是這套教學法成功的關鍵,隻有邊認字邊閱讀才能真正掌握每個字的含義、用法、和功能。所以,如使用得法,家長配合,這種教學方法是可以成功的。

     近一兩年,一種全新的認字法開始在有的海外中文學校試用。這類認字法的特點是選常用字。因為中文裏的常用字幾乎都與生活有關,教學中就可以用看圖識字的方法幫助海外兒童集中認字。《直映》教學法就屬於這一種。此外,《學前300字》在此基礎上又有所改進,用中國傳統蒙學中的四言句式,滲透傳統語言文字精華,把300個常用字組成琅琅上口的歌訣。這樣一來,孩子們既認識了常用字,又掌握了多種常識。在國內,本書已經受到了廣大學前兒童、家長和幼兒教師的歡迎。筆者相信,《學前300字》汲取了多年來幼兒中文教育的經驗,很適合應用多媒體教學,應該作為海外兒童學中文的初級教材。

     不過,認字隻是學中文的第一步,認識並不等於掌握了中國字。再者,中文和所有的語種一樣,隻是一個工具,不用就是沒用。很多海外中國兒童不願學中文,就是因為不知道學中文有什麽用。相反,很多沒有一點兒中文基礎的外國學生為了到中國去學習、工作,不惜一切代價,廢寢忘食,半年之內認識三四百字並學會日常基本會話的例子也屢見不鮮。當然,孩子還小,想不到那麽遠。做家長的如能配合孩子們的中文學習,在家裏鼓勵他們講中文,和他們一起念簡單而有趣的中文書,假期到中國去旅遊,一點一滴地培養孩子們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就是我們力所能及的了。我們誰不盼著有一天帶著在異國出生的孩子回家,看著他們閱讀中文書報、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和家裏人交流,並輕而易舉地融入中國主流社會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