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絕不是體育強國,隻是得了“金牌病”

(2008-08-20 17:11:29) 下一個




中國目前是一個競技體育強國,絕不是體育強國,中國在亞運會奧運會上的金牌,是舉國體製的產物,是金牌戰略的產物,是國家集中投入大量資金的一種必然結果。這麽說吧,就象一個很窮的國家集中資金也能搞出原子彈一樣,你不能說有了原子彈就是世界強國,就是科技強國,甚至說就是強國,因為國家強大的標誌有很多,原子彈隻是其中之一,或者說都不是一個基本指標,隻是一個參考指數。
    
    體育強國不一定就是金牌大國,金牌大國和體育強國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金牌大國是國家投入資金的結果,體育強國則是國家和國民雙重投入的結果。金牌大國國家的投入方向是競技體育,體育強國國家的投入方向是普通體育設施。金牌大國可以在一個經濟弱國實現,體育大國則一定是在一個經濟強國才能實現。從道理上說,中國的經濟可能隻有美國不到五分之一的規模,人均產值可能連二十分之一都不到,但中國卻可以集中比美國多得多的資金用於奧運爭光(也就是奧運金牌戰略)。
    
    發達國家的體育,其主要功能是健身和娛樂,所以在國家及個人的投入中,有健身功能和娛樂功能的項目就能獲得相對多的投入,其體育的發達程度,是和該項目的普及性及普通老百姓對該項目的喜愛程度緊密聯係的。所以在歐洲國家,足球、網球、賽車、籃球等項目得到的投入比較大,而象女子舉重、女子跆拳道之類的項目,由於沒什麽群眾基礎,也缺乏娛樂性和觀賞性,所以沒什麽投入。而一些和奧運會無關的項目,比如台球、飛鏢,因為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照樣每年有大量資金投入。而中國呢,在金牌戰略和舉國體製下,體育的主要功能是得金牌,其投入完全是根據金牌戰略來規劃,所以一些沒有娛樂性也沒有觀賞性更沒有大眾基礎的項目卻得到國家大力資金支持,形成畸形的投資,產出畸形的金牌。
    
    從曆屆奧運會的金牌數量分布可以看出,舉國體製在奧運會、上有著非常明顯的優勢。在五二年以前,蘇聯不參加奧運會,奧運會的金牌基本上由美、英、德、法等國包攬,但如瑞典、希臘甚至古巴(當時古巴還不是社會主義國家)等也經常名列前矛。此時,奧運會會的金牌歸屬基本和國家在世界上的經濟地位相一致。而在1952年蘇聯及東歐國家參與後,奧運會金牌的歸屬產生了極大的變化,52年蘇聯第一次參加金牌就得到第二名,56年第二次參加金牌就得了第一名,之後不但蘇聯,東德、匈牙利、捷克、波蘭甚至保加利亞等國家的金牌都名列前矛。從七六年開始,蘇聯和東德就占據了金牌榜的前兩位,而在84年蘇聯及東歐國家抵製奧運會時,金牌榜的第二名居然是唯一參加本屆奧運會的東歐國家羅馬尼亞獲得,從八八年開始,金牌前兩名又被蘇聯和東德占據,九二年奧運會,以獨聯體參賽的前蘇聯又得第一,之後,美國才又重新占據了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蘇聯及東歐國家參賽後,西歐發達國家比如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家,在金牌上不僅遠遠落後於蘇聯、東德,也落後於羅馬尼亞甚至保加利亞等東歐國家,而經濟實力更強的德國也遠遠落後於東德。更有諷刺意味的是,東德和西德統一後,德國的金牌反而不如東德國時期。
    
    由上可知,舉國體製在奧運金牌戰略的運作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完全可以快速且大幅度地提高一個國家的金牌數量,可以讓金牌和經濟、科技、文化等等脫節,這是由國家集中資金運作的結果,和國家是不是體育強國毫無關係,更和你我普通人的生活質量是否提高毫無關係,這種畸形的投入,產生畸形的金牌,有什麽值得驕傲的?有什麽值得自豪的?
    
    更重要的是,這種畸形的投資行為,產生了畸形的人才機製,前不久爆出的前舉冠軍當搓澡工,王德選和他弟子們的矛盾,更早的馬俊仁和他弟子們的種種糾紛。人們隻看到金牌能為某個運動員和教練員帶來豐厚的物質回報,卻不知道,每一個金牌得主的後麵,有多少人被這種畸形的體製所摧毀。金牌戰略的根本是一種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一千個人練一個項目,最終隻有一個人能成攻,這種高淘汰率下,更多的人因為這種體製而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機會,不但不能成為國家的人才,反而成為社會的負擔。
    
    中國從一開始,就把拿金牌視為體育強國的量化指標,這種思維控製了中國的體育界,也扭曲了國人對金牌的理解,時至今日,依舊固執地把金牌當作我們參加奧運會的唯一追求目標,不可否認,這種做法在一定的曆史時期在特定的背景下確實有著他的價值,但長期如此不作變革,最終隻會毀掉中國體育,到時候失去的,絕不僅僅是那幾塊奧運金牌。從本次亞運會看,中國確實患了金牌病,這種“金牌病”,以前有人得,以後還會有人得,隻希望在沒有病入高肓之前,能猛醒,至少能有一點感悟。

from sohu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