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糧價一旦坐上火箭,中國經濟將發生什麽?

(2008-06-15 08:02:05) 下一個




安邦谘詢分析師  徐斌

    日前,英國《金融時報》一針見血地說明全球糧價上漲的根本原因:新興國家變富了,對農產品的需求增多了。作者找到一個微觀“切片”:“10年前,張修文從雲南省香格裏拉附近的山村來到北京肮髒的西郊。曾是農民的張如今成了城裏一名網球教練。他不再種糧食,而是買糧食。張在貧困的童年經常挨餓,現在則每天都能吃得起肉。60多年前,他祖父一代人大量死於饑荒,30年前,他在雲南的父母艱難地養家糊口。如今,張的家庭從不拮據。他隻需將5000元月收入的1/5用於食品,就能保證美味而營養均衡的飲食。”這是中國億萬人生活變化的縮影。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就警告,中國將成為下一個糖尿病患者超過2000萬人的大國,糖尿病就是肥胖引發的“富貴病”。從勉強果腹過渡到城鄉居民為肥胖煩惱,中國隻用了一代人的時間。

  煩惱歸煩惱,生活改善導致對農產品的需求增多是無法阻止的。需求上漲,價格就會上漲,要求農民多打糧食多搞畜牧生產。現實中,國際糧價也確實暴漲,這個信號肯定會刺激全世界農民開足馬力搞糧食生產——前不久就有消息說,泰國出租車司機回家種田去了。但對中國農民而言,價格信號現在並不強烈,國內和國外的價格上漲存在較為明顯的結構差異。國內自從去年以來,甚囂塵上的說法就是豬肉、雞蛋、牛奶等畜牧業產品價格上漲。而以糧食為主的種植業產品盡管也在小幅提高,卻被豬肉等的強勢所掩蓋。所以國內迄今為止,糧價上漲更多的是預期而非現實——但遲早會變成現實。因為現在包括化肥、種子等農資價格暴漲,而糧價漲幅較小,農民對種糧的興趣當然欠奉。至今為止,我們已經觀察到各地都有撂荒現象。而18億畝耕地紅線,政府更是喊破了喉嚨,其實價格如果足夠高,何愁18億畝耕地保不住?連城裏都會種糧食!農業生產如果是賺錢的行業,哪還用得著財政補貼?因此,國內糧食市場的問題,還是出在價格上!但這種機製扭曲,顯然是不能長期維持的。

  糧食需求猛增,而供給增長很少,供需缺口最終還是會表現為價格大幅飆升。如果貨幣投放管不住,那麽過多的鈔票會通過糧價這個出口一瀉千裏。我們判斷,數量型貨幣緊縮政策最終會失效,貨幣投放最終會管不住,那麽這時候糧價飆升態勢就是坐火箭。國內外糧價差距不可能長時間維持,明年國內糧價坐火箭應該不是小概率事件。

  一旦糧價坐上火箭,相應的經濟前景和政策變化就可以推測出來了:

  首先,耕地流轉政策在壓力之下可能出現突破。因為資金和勞動力大規模的投入到農業,現有的小農戶經營方式肯定容納不下。如果耕地集中到大戶手中,那麽產業化運作是提高農業生產率的必由之路。現有的農地政策,尤其是土地承包責任製中關於土地轉包權利的相關條例恐怕要有所明晰。雖然我們不奢望土地私有產權界定出現多大進展,但土地流轉的需求可能“倒逼”政策突破,因為農業高利潤會促使各方對此做出相應的製度安排。

  其次,勞動力流向可能有大變化。現在農村青壯勞動力基本進城務工經商,農村中基本看不到閑人。但糧價一旦飆升,農業種植變得有利可圖,同時農業經營漸漸產業化,城市一部分勞動力將會轉移到農村種糧,對於中國產業升級而言,這又是一個動力,因為工廠人少了,自然用機器就多了。

  最後,農業高利潤會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農業產業化需要農業生產各個環節商業化。種子、農藥、水利灌溉、施肥、收割乃至期貨市場和相應的金融配套措施等等,都將成為經濟增長點,而以前所謂“以工補農”諸般調調兒,一夜之間很有可能全都變成“以農養工”了。

  當然,上述判斷有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政府放鬆對糧價的控製,讓糧食生產真正變得有利可圖。如果政府繼續采取嚴厲的糧價管製,隻會是火上澆油,因為既管不住貨幣,又不能增加糧食產出,糧價最後不是坐火箭,而是“炸鍋”!社會動蕩這個代價恐怕不是任何一個政府願意付出的。尤其重要的是,這次糧價上漲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是長周期事件,按投資大師羅傑斯的判斷,大概是15年左右才能達到全球糧食供需新平衡。這種情況下,上麵推測出來的經濟現象出現隻是時間遲早的問題。

  糧價上漲一旦進入長周期,那麽農業將是未來一些年裏最有前途的產業。這個變化也將給中國經濟帶來一些前所未有的變化,相關市場人士應該對此有所準備。政府幹預固然讓這些變化出現時間延長或者縮短,但不會讓這個趨勢消失,天行有常,不因堯存,不為桀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