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美老兵從解放軍抗震救災領悟朝戰失敗原因

(2008-05-27 19:54:35) 下一個




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後,中國軍隊又一次衝到了最前線。他們空投傘降,在災區建立通信聯絡,將一條條鮮活的生命從廢墟中拯救出來。 

  從專業角度講,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在災害發生後實施大跨度機動部署,迅速投入10多萬兵力,不亞於進行一場中等規模的地區性戰爭。但災難救援要比戰爭更緊急,提前一分一秒就意味著一朵生命之花能夠重新綻放。此次災難救援再現人民軍隊的英雄本色,更令外國媒體對中國軍隊超強的動員能力和戰鬥能力感到震撼。 

  軍隊救援以人為本 

  據《世界新聞報》赴四川特派記者了解,5月18日,包括成都市在內的災區天氣條件較好,盡管也有雲層,不過,還是比較適合直升機空運物資及接送傷員。在成都鳳凰山機場,空軍集中搶運救災物資至各個重災區。本次地震災害發生以來最大規模的空投救援行動,同時在成都附近的3個機場進行,投入的直升機總架數上百。目前抗震救災仍處於重要時期,作為先頭部隊和生力軍,陸軍航空兵和空軍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記者從成都軍區某飛行團了解到,該飛行團的全體飛行員連日來麵臨著非常艱巨的運輸任務,他們以自己每天工作17—18個小時的超強度負荷,為災區運送藥品、食品,並從災區運出傷員。

本報特派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了解到了一個富有人情味的故事。一名在臥龍鎮的年輕母親迫切需要找女兒,直升機帶她出來了。在幸運地找到女兒後,她準備再回去照顧家裏兩個殘疾的老人。她說,要是不能回去,老人一旦遇到餘震或者發洪水,就很難保全性命。沒想到,空軍指揮官馬上答應說,隻要有飛機過來,頭一個就安排她回去。 

  其實,按照規定,用於搶運救災物資的直升機,私人是不能隨便使用的。記者感到,遇到這種特殊情況,軍隊仍能特殊處理,體現了黨中央、中央軍委和各級部隊秉承的以災民為本的精神。 

  中國軍隊創造軍事奇跡 

  據報道,在地震發生僅18分鍾後,軍隊就啟動了處置突發事件的應急機製,軍隊抗震救災領導小組迅速成立,中央軍委委員、總參謀長陳炳德上將為組長。在總參謀部一道接著一道的命令之下,相關部隊迅速進行集結。 

  幾小時內,黃繼光生前所在部隊、空軍空降兵某部萬餘人,在湖北迅速集結;濟南軍區某紅軍師、有“鐵軍”美譽的某機械化步兵師萬餘人在山東集結;成都軍區某集團軍、四川武警總隊在四川、重慶地區集結。隸屬於解放軍和武警的醫療單位,迅速組織醫療衛生隊,專家們脫下白大褂,換上迷彩服,搭乘空軍的專機星夜趕往災區。 

  由於地震造成交通、通信中斷,災情不明,駐四川的部隊隻能徒步,冒著餘震、泥石流和塌方的危險,一刻不停地向受災最嚴重的地區前進。而已經集結完畢的支援部隊則在空中力量的支援下,迅速向災區投送。這一切,注定了5月13日這天,中國軍隊必然創造曆史。 

  據統計,僅13日一天,總參謀部就組織出動22架軍用運輸機,調用民用客機12架,在惡劣氣候條件下不間斷飛行79架次,成功將1.1萬多名官兵輸送到成都附近的4個機場。當天,是解放軍軍史和中國航空史上單日出動飛機最多、飛行架次最多、投送兵力最多的航空輸送行動日。

而更令軍事專家稱讚的是,中國空降兵在救援過程中更是創造了世界航空史上新的紀錄。14日,15名空軍空降兵勇士在十分惡劣的氣候條件下,在4999米高空傘降茂縣。這是空軍首次在高原複雜地域,無地麵指揮引導、無地麵標識、無氣象資料條件下,運用傘降方式參加抗震救災。 

  小分隊著陸後迅速與茂縣縣委、縣政府取得聯係,用攜帶的衛星電話發回了茂縣的第一份災情報告。 

  有軍事專家指出,4999米跳傘屬於高空跳傘,而從未訓練過的傘降危險性顯而易見。他們15人能義無反顧地跳出艙門,說明他們不僅是一支高素質的優秀部隊,而且具備了強悍的戰鬥能力。

海軍女子陸戰隊員給受災村民發放食品。當天,海軍陸戰隊給出動一千餘人,走村入戶,給受群眾分發牛奶、方便麵、餅幹等食品70餘噸。

搜狐社區網友上傳圖片

先進裝備是有力保障 

  在這次救災行動中,人民軍隊更是動用了現代化的裝備。由於進出重災區的通道被堵、通訊徹底被切斷,迅速與災區實現通聯、實時了解災區情況,便成為擬定救援方案的關鍵。這一刻,中國軍方的通聯設備再次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媒體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此時的軍用衛星電話伴隨著軍隊前進,並迅速清除了一個個通聯盲區。與海事衛星電話相比,軍用衛星電話音質更清晰、穩定;中國自主研製的“北鬥一號”係統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救災部隊攜帶的“北鬥“係統陸續發回了各種災情和救援信息;空軍還向災區空投了大批軍用手機,通訊部隊迅速在災區建立通訊傳輸基站,讓著急的全國人民逐漸了解了災情的嚴重性。 

  據新華社報道,在軍隊處置突發事件領導小組辦公室,記者看到了開赴災區部隊通過通信車傳回來的即時圖像。這說明,作戰部隊與總部之間已實現了遠程的視音頻傳送,其通訊能力有了質的飛躍。 

  空軍的伊爾-76大型運輸機、各種類型的運輸直升機和救援直升機、被征用的民航客機,更成為救災行動的要角。 

  據統計,軍方在此次救災行動中共從全軍調用了100多架直升機。原來直升機刺耳的轟鳴聲現在已成為為受災群眾帶來希望的“福音”。 

  搜救犬、生命探測儀、國際先進的破拆救生器材,成為搜救廢墟底下掩埋生命的“利器”。為了提高搜救的速度和力度,15日20時20分,空軍的一架大型運輸機在汶川映秀鎮上空,用大型降落傘,成功空投下挖掘機和工程車等大型救援設備,這反映出中國軍隊空降能力所具有的世界級水平。

展示新一代軍人的堅強意誌 

  而更令世界所感動的,是中國軍人在救災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堅強戰鬥意誌。曾幾何時,美國一位參與朝鮮戰爭的將領,在探討美國軍隊在朝鮮戰敗的原因時就曾指出,中國軍隊堅韌頑強的戰鬥意誌,是美軍無法取得戰爭勝利的關鍵原因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新一代軍人在新的環境下成長,麵臨著是否還具備老一輩軍人戰鬥精神的疑問。而這次救災活動則給出了清晰的答案。 

  新聞鏈接 / LINK 海外媒體高度評價中國軍隊 

  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以後,中國軍隊快速向災區大規模集結,並且海陸空協同作戰,以驚人能力向受災地區突破,這樣的“大手筆”引起了國際媒體的密切關注。 

  德國的《世界報》報道了中國軍隊進軍和救援的情況,把此次救援稱為“中國曆史上最大的軍事行動”。而香港“中通社”則把關注的焦點放在中國軍隊在極端地理條件下的空降行動上,仔細回顧了圍繞著空降的相關爭論,並在最後評論道:“此次中國空降兵成功在災區實施搶險大顯神威,是勇氣與科學的結合,稱他們為精銳之師也在於此。” 

  而在所有的外國媒體中,奧地利的《新聞報》對中國軍隊給予了最高評價。該報熱情地說:“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的軍隊應對災難的能力像中國軍隊這樣出色”,“對於中國人來說,中國的軍人無疑是困境裏的救星。” 

  除了對中國軍隊快速行動表示讚揚外,許多外國媒體還著重報道了中國救援部隊無畏救災的感人故事。身在現場的美聯社、CNN等西方媒體的記者每天都發回大量的報道,講述了一個個舍己救人和患難相助的故事,把中國軍隊和人民在災難麵前的堅強表現,展現在世界麵前。 

  美聯社在一篇報道中,講述了中國軍人不顧自身危險,在都江堰震後廢墟中經過50個小時,成功救出一位懷孕8個月的34歲婦女的故事,讓中國軍人的形象傳遍世界。 

  對於中國軍隊如此迅捷的反應,就連對華素不友好的美國《華盛頓時報》也感歎道:“中國迅速應對震災贏得世界讚譽。”美聯社也不得不承認,與2004年美國遭受卡特裏娜颶風災害時美國軍隊相比,中國軍隊的反應速度要快得多。 

  英國電視4台記者林夕對《世界新聞報》赴四川災區特派記者說:“我看到中國軍人行動迅速,他們在竭盡全力進行搜救,令我印象深刻。” 

  都江堰一所國際小學裏的美國教師沃克對本報記者說:“我在這裏看到的景象很讓人震驚,但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國軍隊,他們組織迅速,以最大的努力保障每個人的安全

來自網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