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震後言論評中評--關於銘記災難和捐款

(2008-05-23 17:21:10) 下一個




無疑這次災難是值得銘記的,它發生在多災多難的中國,發生在中國多事之秋的2008;它奪走了太多不該奪走的生命,它讓太多的人成為身體或心理的殘疾者。向在這次災難中的死難者默哀!向所有參與救援和捐款的人員組織致敬!

                                一 銘記每次災難 

     我在這裏想說的不是這一次災難,而是每次災難,每次災難都是值得銘記和紀念的。

     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發生了不少民族性的災難,三年自然災害,“文革”,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等,有天災有人禍,有的兼而有之,每次災難發生之後,我們都會密集地關注它,不管什麽人為什麽目的,每次我們都可以看到某些集團都把災難當成宣傳自己宣傳某些價值觀的機會,利用之後再沒有持續關注過。這次因為執政黨的成熟,因為發生的時機,因為民間力量的長足發展,可能會被持續關注下去。但我們同樣沒有理由忘記以前的災難。

     巴金先生“文革”後提出過要建“文革”博物館,我再此前的文章中也提到建一個災難博物館,現在我建議建兩個:一個天災博物館,用來敬畏自然,發展科學;一個人禍博物館,用來銘記曆史,暴露缺陷,鞭策當代,從曆史中汲取力量推動社會進步。這樣既能讓我們這個民族和社會更加健康的發展成長,還能賦予我們民族本身更為厚重質樸的凝聚力。

                            二 捐款事件之分析 

    這次震後的捐款引起了網民的熱議,也出現了不少語言暴力。包括我在內的很多網民在看待捐款時,往往在各種參照係中理所當然的確定某個人或組織應該捐多少,當他們沒有令我們滿意時,我們中的一些人便口誅筆伐甚至不惜語言暴力逼迫或譴責這些人或組織。我覺得這些語言暴力中有一種求全責備的極端心理和乞討者心態在作祟,對於前者而言,如果某組織或個人沒有達到他們所謂的要求,可能就會遭到譴責,追隨或讚同他們的人不管為什麽目的都會被貼上無恥不道德不愛國等標簽,而後者,也許隻是極少數人總是在別人達到他們的要求時,感到一種心理滿足。如王石代表的萬科捐的少他們罵,補了之後他們感到滿足,這不是很明顯的乞討心理嗎?

    我不是替萬科說話,也不反對批評,不反對用道德壓力規範某些人或組織,但我認為我們所謂的道德壓力不該是這樣的,在新的道德評判標準建立之前,縱容這類語言暴力和乞討心態對民族對社會都沒有好處。用理智規範行為言論,是每一個批評者都該做到的,畢竟,我們應同“文革”中那些搞語言專製的人保持距離。被濫用後的真理就不再有它原來的意義和作用了,所以我們不要輕易的以為,我們站在真理一邊,不要輕易的以為可以用某個真理去專製別人。

    一個擁有寬容精神的批評者是高貴的,一個民族也是這樣。

   無意規勸,隻求一覽,有理心安,無理即辯。能引起思考是我莫大的榮幸。

from sohu blog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