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在微軟當“白領\', 微軟招聘麵試 看重什麽? zt

(2008-04-12 06:17:49) 下一個


  

      記者在微軟中國研發集團體驗測試工作      

  對於身處信息時代的現代人來說,“微軟”是個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名字;而對於大學文科畢業的我,計算機技術更是一個陌生而帶有幾分神秘感的領域。

  北京,冬季早晨,裹挾在擁擠的駛往知春路的地鐵車廂人群中,我一直在想:

  作為很多IT人的夢想,微軟人的生活是什麽樣子的?

  微軟的魅力何在?除了高薪水、高福利,是否還有其他獨具的原因?

  在30多年的發展曆程中,微軟為何能保持持續創新的能力……

  知春路地鐵站。向西幾百米,有一座7層高大樓,磚紅色,不顯眼,但有一種很踏實的質感。

  這就是希格瑪大廈——微軟中國研發集團總部和其下屬的多個研發機構所在地。每天都有上千人在這裏進進出出。

  目光所到之處,一群群肩背電腦包、腳步略帶匆忙的年輕人正魚貫步入。其中不乏我們在電視屏幕或者雜誌封麵上屢見的麵孔——行業中的技術“大牛”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師”級專家。這一切,給初次踏入這所大廈、準備進行體驗式報道的我一種無形的壓力。

  忐忑之時,一身時尚休閑裝的Hanna——負責接待我的微軟公關經理何恒穎,按照這裏的習慣,我也稱她Hanna——笑著從裏麵迎了出來:“歡迎歡迎,我們微軟又多了一位新員工!”

  大廈六層,研發集團總部就設在這裏

  走出電梯,視線即刻被立在旁側的一麵紅色大鼓所吸引。鼓麵上寫滿了名字,大大小小,文字不同,風格各異,五彩繽紛。

  “2006年新財年年會召開時,每位員工都在鼓麵上簽下了自己名字。”Hanna說。

  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想在鼓麵上找一下張亞勤的簽名,但是簽名眾多,布局又繁亂,隻能宣告失敗。以後的幾天裏,我又嚐試過數次,但遺憾的是,直到“體驗”結束,也未能尋得這位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中國研發集團主席的簽名。

  刷卡,進門,穿過走廊。一個敞亮的大廳出現在我的麵前。成排的格子間,藍色隔板,每個格子間的拐角處都擺著一盆綠色植物,橫成行,豎成列,整齊劃一。

  一眼望去,最直觀的印象,就是電腦超級多,R&D Lab裏,顯示器和主機成排地站在架子上,簡直像一個儲藏電腦的倉庫。

  這裏大多4人共用一個格子間,格子間外側貼有桌子編號和個人的中英文名字。室內很安靜,大家都在對著各自的電腦忙碌著——幾乎每人麵前,都至少擺著兩台顯示器,並外加一台筆記本電腦。“兩台顯示器連接的是一台主機,有關的內容可以在兩個顯示屏間直接拖動,這樣操作時就不用切換屏幕,節約工作時間。”Hanna介紹說。



  

      某微軟員工的工作平台——十足像一個電腦展示台。

  我有了自己的“饅頭”——

  “饅頭”說“Work hard, play harder”

  就這樣,我開始了自己的體驗之旅。

  一路走過去,牆壁、會議室的門、接待室的沙發、甚至是洗手間的小貼士,紅黃綠藍的微軟四基色幾乎無處不在,時刻提醒著我——這裏,就是微軟。

  突然間,一個奇怪的房間名“excel room”跳進眼簾。

  “微軟會議室的命名,從產品到四大發明,從風景地名勝到各個行星,甚至是各類動物,每層的命名風格都各不同,考拉、火藥、櫻花……你都能見得著。”Hanna說。

  襯衫、毛衣、牛仔褲、休閑鞋,甚至還有沙灘鞋,這是此地的尋常打扮。特意穿了一身正裝的我,在這樣的環境中反倒顯得有點格格不入。

  簡短地參觀之後,我被領到我的辦公桌前,和微軟員工一樣,一個約4平方米的帶拐角空間。桌上已擺好筆記本電腦、電話等一幹物品,當然,電腦裝的是Vista操作係統。

  研發集團商務軟件部語音合成團隊的資深開發經理景陽是一個留著短短的平頭、穿棕色大衣、戴大黑邊眼鏡的年輕人。

  “他就是你的‘饅頭’。你有任何問題都可以請教他。”Hanna說。

  “饅頭?”我有點發懵。

  “mentor(饅頭),就是導師的意思。”Hanna笑了起來,“我們微軟有個導師製,就是讓有經驗的前輩成為你的‘貼身教練’,在技術、職業發展等各方麵有疑惑時,都可以向他請教。在微軟,每個員工和實習生都有自己的‘饅頭’。”

  “那亞勤也會有‘饅頭’嗎?”

  “當然了。他的‘饅頭’就是蓋茨。”

  眼神銳利又不失質樸的景陽並不簡單,他現在是“微軟最年輕的資深開發經理”——17歲進入美國康奈爾大學,19歲畢業,從9個offer中選擇了微軟,在微軟工作已經有10個年頭了。

  “I want to change the world——這是我一直以來的一個夢想。我認為,微軟能夠給我實現這個夢想的平台。”在解釋當時選擇的原因時,景陽說。

  “微軟對我而言,最大的吸引力就兩個字——影響。”景陽說,“在微軟,你所參與的產品將會有機會對全球數以百萬計的用戶產生影響,改善他們的工作、生活,這種成就感是難以言喻的。”

  “我們團隊的任務是開發高自然度的語音合成係統,微軟全部的語音合成核心技術,都是我們做的。目前已經完成了美式英語、韓文、法文等8種語言,正在進行的是中文、俄文等語言的轉化工作。”



  

      在工作之餘,微軟員工一起玩桌式足球。

      客串了一把麵試官——

      微軟招聘麵試,看重什麽

  微軟向來是應聘者眼中的熱餑餑。能夠客串一把麵試官,對此我頗為興奮。

  中午12點,希格瑪大廈地下的日本一番飯館。

  這是一場午餐麵試。簡單地說,午餐麵試就是邊吃飯邊進行麵試,這是微軟麵試的特色之一。微軟的麵試至少要進行4輪。午餐麵試是其中的第三輪。應聘者的午餐,自然是要由微軟買單了。

  這次的麵試者是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的一名應屆畢業的男生,從簡曆上看,他是很優秀的畢業生,在此前的筆試環節獲得了很高的分數,也已經參加了一些知名IT公司的麵試。

  “比較下來,給我感覺最深的是微軟對人的尊重。”他說,“比如,在麵試之前,微軟的人力資源部的員工已經把我的四個麵試官的簡曆等資料都通過郵件發給我了,便於我熟悉麵試者,更好地做準備。”

  而真正的麵試官已經在麵試開始之前提醒了我,“麵試時不要問太多問題,以免影響麵試者用餐。”

  從麵試內容看,對應屆畢業生和行業資深人士的考察,更看重的都是激情和潛質,而不是已經具備的能力。

  “即便一個人已經掌握了很多技術性的東西,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還是會慢慢遺忘,尤其是在麵試這樣一個充滿壓力的氛圍之中,很多時候應聘者不能夠很快說出答案,所以,對潛質和能力和考察就更為關鍵。”麵試官——研發集團商務軟件部桌麵產品應用部門的資深項目經理毛永剛說。

  “我們集中在自己的一個小時裏麵考察應聘者的一個或兩個特質。然後,麵試官之間還要互相交流,實現對一個人的綜合判斷。”



  

      景陽(右一)的團隊在開會。會場氣氛熱烈而隨意。

      這就是“微軟節奏”

  第二天,我起了個大早,在高峰期間沙丁魚罐頭般的地鐵車廂裏被人踢進又被人推出。當我饑腸轆轆地趕到辦公桌旁時,景陽已經在等待我去跟他開會了。

  我的第一天上班時間表是這樣的:

  9點,到三樓,和景陽的上司開會。

  10點,下二樓的“Mars room”,參加引擎組每周例行的周度工作進度會。

  10點55分,引擎組會議結束。

  11點整,語音組會議準時開始。

  11點58分,會議主持人發問:“還有兩分鍾會議結束,大家還有什麽問題嗎?”

  12點,語音組會議結束。

  這裏,對會議時間控製的精準簡直讓人歎為觀止。景陽繼續抱著電腦參加他當天的第四個會議,我一路小跑著,盡量跟上他的步伐。他邊走邊掏出手機,上網查看自己的日程表,確認會議地點——三樓“titanium room”。

  景陽的辦公室在三樓。玻璃外牆上貼著的一張碩大的“工作進度表”。進度表由16張最大碼的打印紙拚貼而成,覆蓋了大半個玻璃牆,十幾種語言自上而下順次排列,後麵標注各自的計劃安排及進度情況。進度表上,一個大大的紅色箭頭自天花板垂下,略帶刺眼地奪目,分外顯眼,箭頭指向處,標著一句英文“We are here”。

  “而你的電腦裏也有你個人工作日程提醒。”他指著我懷中的筆記本說,“通過微軟的Office係統,大家可以建立與郵件係統相連的日程表,如果某個員工的工作安排有變,隻要發送郵件,就可即時在相關人員的日程表中反映出來。”

  作為微軟全球研發戰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環,中國區的員工還要經常與雷德蒙(微軟美國總部)進行密切的聯係。為提高工作效率,各種高科技的即時通訊工具,諸如及時通訊軟件、電話會議、視頻會議等等,在這裏應用猶如家常便飯。

  在景陽的辦公室裏,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立在牆邊的一個睡墊。

  “這陣子工作忙,每天要工作18個小時。有睡墊,在辦公室就可以把休息問題解決了。”景陽說。

  這就是“微軟節奏”!

  體會“Work hard, play harder”

  下午3點鍾,Hanna帶我到茶水間休息。

  “每天這個時間,都是例行的‘微軟水果茶點時間’。”她說。

  冰箱裏裝滿了各種飲料,咖啡機則有星巴克和雀巢兩種,可以提供十幾種不同口味咖啡,此外,還有微波爐和各種小食品。

  保潔阿姨則正在忙著洗水果,擺果盤,從蘋果、香蕉到柑橘、葡萄,以及切好的西瓜,“品種每天都有更換”。

  逐漸地,茶水間人多了起來,開始熱鬧了,在享用茶點之餘,大家還互相交流著工作經驗和感受。

  “這樣的茶水間,在辦公樓的每一層都有,此外,還有休息室和健身房,供大家免費使用。”Hanna告訴我。

  趁著空閑,她領著我轉了一圈,桌式足球、乒乓球、聯合健身器,甚至按摩椅、體重秤、衝澡間……一應俱全。

  不過,最令我驚訝的是,這裏還有新款的Xbox遊戲機,以及桌子抽屜裏塞得滿滿當當的各款遊戲軟件——其中有不少還是國內尚未上市的。在編程之餘,或是下班後,很多員工都會來這裏試試身手,據說,不少人都是個中遊戲高手。

  Play harder——微軟,果如坊間流傳,“吃喝玩樂,一應俱全”。

  服務器與開發工具事業部門的Helen饒有興趣地向我演繹這句在微軟流傳甚廣的口號。

  “那是我第一次來微軟麵試,從雷德蒙總部來的麵試官帶我去麵試間時,經過休息室,便停下來拿了乒乓拍讓我和他一起打。打了會兒他對我說,要在微軟工作,就要學會打乒乓,學會玩。”

  提起外企,人們的腦海中通常會浮現出不苟言笑的麵孔、嚴謹的管理製度等等,如果比照這一傳統觀念,在微軟,各種“意外”常會不期而遇。

  比如說,在各層的入口處,看不到一般公司常見的打卡機。“微軟很尊重員工個人的工作習慣,采用的是彈性工作製,沒有人會要求你準點上班。如果你習慣晚睡晚起,也可以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後過來上班,隻要能按時完成工作。” Hanna說。

  貼在牆上的塗鴉作品、用剪成紙條的海報改裝成的門簾、擺滿大大小小毛絨玩具的桌子、安裝在辦公桌玻璃板上的籃球框……無處不體現出一種想象力。

  更讓我忍俊不禁的,是我在走廊溜達時,壁廊上的一幅招貼畫怎麽看怎麽覺得似曾相識——一個爵士樂手,頭戴禮帽、手持白色拐杖,風格很是嬉皮。走近了仔細一瞧,這位“爵士樂手”竟然是微軟中國研發集團的“工兵頭”——首席技術官張宏江。

  “微軟中國研發集團希望員工能夠追隨興趣、享受工作,因此我們鼓勵員工自由張揚天性,以最放鬆的心態與姿態迎接每一個挑戰。”張亞勤曾經這麽解釋。在他的概括裏,“聽取並尊重每個人的信仰和意見,對技術探索的執著以及對業務創新的專注,鼓勵員工努力工作、努力享受生活——這些都是微軟中國研發集團的文化精髓所在。”

張亞勤——

    一位給蓋茨講“十七大”的中國總裁

    體驗期間的一天中午,我去茶水間衝咖啡,一個熟悉的身影擋在我的麵前,藍襯衫、黑西裝、短頭發——他就是微軟中國研發集團的主席張亞勤,早在2006年第一次采訪他時,我就知道他喜歡喝黑咖啡。

    在微軟中國研發集團,張亞勤是當之無愧的靈魂人物。以致在這幾天的體驗中,我極力想弄清楚,今時今日的微軟中國,哪些是張亞勤的烙印。

    與參加各種公眾活動時記者麵前那個帶有光環的張亞勤不同,我現在麵對的張亞勤是可以和實習生張霄在桌式足球場上並肩奮戰、贏球後興奮地擊掌表示祝賀的“大男孩”。

    我自然也被允許輕鬆地光顧他的辦公室——他一天至少有1/3的時間是在這裏度過的。

    乍一看,他的辦公室過於簡約:牆上幾乎不掛任何東西。最顯眼的,就是靠北牆桌上的兩排黑色的小方磚了——這就是傳說中的專利證明,數一數,有15塊,這隻是他專利發明中的一小部分。

    圓弧形的大辦公桌上,擺著四台電腦。而最珍貴的,則是桌上一字排開的三幅照片,分別是張亞勤和胡錦濤、蓋茨以及家人的合影。

    “這是我的3個老板,國家的、公司的、家裏的。”他喜歡這樣說。

    最初,張亞勤應邀加盟微軟時,很多人都認為,“微軟又挖來一個傑出的技術人才”。事實的確如此,無論他本人,還是因為他而凝聚起來的一批技術精英,為微軟的技術研發貢獻了不可或缺的東方智慧。事實上,僅在Vista等旗艦產品中,由中國團隊研發的功能就超過100多項。

    不過,出乎許多人意外的是,除技術之外,在市場、管理、公共關係等諸方麵,張亞勤日益顯現出難以替代的價值。

    “去年底,微軟全球CEO史蒂夫·鮑爾默訪華。從成都到北京3個小時的飛行時間裏,有一個半小時是在聽我講解中共十七大報告的內容,以及十七大對微軟發展的正麵影響。”張亞勤說,“在微軟總部,我和蓋茨談半個小時的話,有1/4時間是在談十七大。”

    這確實很出乎許多人的意料,但能夠在東西方文化中找到融合點的能力與智慧,也許,對諸如微軟這樣的跨國公司來說,有著比技術更重要的意義。

    也正是這樣,在我體驗的這些日子裏,我一直在想,這位外界普遍認為內斂、有大局觀、了解中國、對外形象良好的張亞勤,在擔任了微軟中國公司的董事長,成為了微軟中國的領軍人物後,又會帶來哪些更深刻的變化?

    當然,我也知道,微軟中國的CEO似乎比任何一位外國公司的CEO都更具有挑戰性。

    顯而易見,在今天的中國,一個隻知道市場開發或者營銷的外國公司,或者說,一個隻懂得盈利、隻懂得利用中國市場與資源的外國公司,是絕對沒有前景的。

    關於這一點,張亞勤這樣說:“為促進知識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幫助弱勢群體縮小數字鴻溝,微軟中國致力將科技成果惠及下一個十億人群。”他的計劃將包括擴展其“潛力無限”計劃,通過運用技術、培訓及合作等方式,改革教育形式、促進本地創新以及創造就業崗位和機會。此外,微軟中國還將加大推動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力度,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於是,我在這裏聽到了這樣一個故事,2007年10月底的一天,被大霧困在上海虹橋機場的神州數碼CEO郭為,急著第二天趕最早一趟航班回北京;同樣,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在大霧中開車走了13個小時。兩人共同目的就是趕赴北京八達嶺長城腳下舉行的微軟“軟件外包事業高峰論壇”。

    正是在這次論壇上,張亞勤宣布了對微軟中國合作夥伴的兩大支持策略——業務上,計劃在今後3年內,微軟每年發給中國合作夥伴的外包訂單增長率超過30%;組織上,將幫助中國軟件外包企業合作接單、合作開發,協助中國打造一個完全有別於印度的軟件外包業務生態鏈。

    數據顯示,2007財年,微軟中國業務實現兩位數增長,成為微軟在全球增長最快的子公司之一。

    “過去的兩年裏我們最大的變化就是把想好的戰略都執行了。”張亞勤認為,微軟中國黃金時代才剛開始。

    希格瑪大廈響起了清澈稚嫩的笑聲……

    體驗即將結束的那天,希格瑪大廈裏,響起了孩子們的清澈稚嫩的笑聲。

    這是微軟中國研發集團舉辦“帶著孩子來上班”活動的日子。活動在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同時進行。據說,這是每年的例行活動。

    員工們把自己的孩子帶到他們工作的地方,孩子們參觀父母的工作環境,了解父母的工作,觀看父母開發的產品的演示,並親自感受這些產品。

    從網絡視頻聊天的數字化特效,到基於Microsoft Roundtable的微軟統一溝通視頻會議等先進的技術……孩子們興趣盎然。

    ……

    晚霞靜悄悄蔓延開來,我走出希格瑪大廈,孩子們的清澈稚嫩的笑聲依然在回蕩……



  

      裝飾辦公桌的可愛熊公仔——這樣的玩具在微軟中國研發集團裏隨處可見。

      記者手記

  站在茶水間的窗邊,品味著濃香的咖啡……窗外,寒冷的冬天中,滿目是車水馬龍和熙熙攘攘的人群。

  突然間,一位朋友的話出現在我的腦海裏:“今天,你在北京任何一家普通的證券所裏提起巴菲特,幾乎隨便一個大爺大媽都能知道。但你要是問問比爾·蓋茨是誰,恐怕知道的大爺大媽就會少許多。”

  這當然不是種很恰當的比較。那些大爺大媽們不知道蓋茨其實始終伴隨在他們身邊——任何一台用於股票交易的電腦,都離不開微軟。

  何止如此。今天中國的大城市裏,互聯網將電腦普及到了幾乎每間辦公室和每個家庭。從這個意義上說,比爾·蓋茨真是無所不在呀。但是,這種無所不在,為什麽沒有像巴菲特一樣,在中國最普通的民眾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呢?

  其實,包括微軟在內的跨國公司在中國做過許多社會公益活動,例如,微軟在中國開展了“社區技能培訓中心”項目,已經在北京、陝西等地建立了22個社區學習中心,直接培訓1萬多人,惠及15萬餘人。在教育部—微軟(中國)“攜手助學”項目中也已有超過7萬名信息技術專任教師接受了培訓。

  今天,我們把這些內容歸結到“企業社會責任”中與產品、市場和技術服務聯係不太多的那部分當中去。

  但是,我總感覺,以上這些努力,如果放在一家普通的公司身上,我們不應該給予更多的苛求。但是,如果是類似微軟這樣的大型跨國公司,它們在這方麵的努力以及產生的影響力,似乎與它們的實力及創新精神仍有著一定的差距。

  這種思緒一旦出現,便始終繚繞在我的心頭——如果,發生在希格瑪大廈這裏以及由此產生的一切讓我讚歎的微軟文化和創新精神,能和窗外蓬勃的社會與最普通的民眾,產生一種更一體化的密切融合,這是不是一種更美好的事呢?

  科學技術的發展,產品與營銷,企業文化……對今天來說,強調服務於全人類似乎已經不夠了。更實際、更直接、更密切地與社會和民眾結合,不僅是需要,也是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我相信,在技術創新和執行組織上,微軟絕對是一流的。但是,麵對一個正在蓬勃發展的中國,當它進入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階段時,微軟,以及其他那些跨國公司,它們的創新精神,是不是能從中找到雙贏發展的新思路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