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是什麽決定獨一無二的性格?

(2008-04-11 07:19:47) 下一個





人格來自進化?

  到底是什麽決定了每個人獨一無二的性格?怎樣才能利用你的性格優勢?

  一樣米養百樣人。生命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大不相同:一種嶄新的社會環境對某個人是一種樂事,而對另一個人則可能是晝夜焦慮的原因;一些人熱衷攢錢,而另一些人有錢就花。
 
 
 


  人們的這些差別到底從何而來?為什麽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格?為什麽自然選擇沒有定向追蹤最適宜的人格,而是允許這麽多的性格存在?

  由於人格研究正在走向更為科學的方向,人們已開始理解神經生物學的基礎,並觀察到每種人格特征對某種特定環境的益處和對其他環境的代價。人們可能傾向於認為一些人格類型要比另外一些人格類型更理想,但是這些新觀點卻清楚地表明並不存在“最好的”人格。實際上正是這些形形色色的人格組成了大千世界。

  五大“調節器”

  心理學家認為,人格特性就像我們大腦裏的恒溫調節裝置,每一種人格都調節著一定範圍的行為和態度。這些行為和態度中的一些項目是相互聯係的。比如,那些喜歡高度競爭、高聲音樂和旅遊的人也趨向於有比較高的性驅動。那些有著某種特別的恐懼、或者總是趨向於擔心各類事情的人則更傾向於抑鬱。同樣,一般那些不能抵禦住誘惑而吸毒成癮的人,發展出賭博和反社會行為問題的可能性也會增多。

  從這種相關關係中,心理學家推斷,在人們體內存在著一些數量有限的“調節器”。在過去幾十年中,心理學界已經達成了共識:五大關鍵的調節器可以說明人格的絕大多數變異。“五大”包括外向性、神經質、盡責性、開放性和隨和性,將人格分成了五個軸線,適用於所有的個體。每個人的人格可以用很多現有問卷中的一個測試出來,這些問卷上有5個不同的分數,通過問卷測試可以獲得無數獨一無二的人格特征。

  因此,不管你處在“五大”的任何位置,都能顯示出一種特定的人格。一個人的外向水平顯示在其對快樂的追逐或對危險承受活動的反應上,對於絕大多數內向的人,似乎不會發現這類活動有什麽獎賞之處;當事情變得有危險或威脅之時,或者你感覺到如此時,神經質這種人格特質正是關鍵,高度神經質的人就會變得很焦慮或者緊張,而那些在神經質項目上得分低的人將不太受影響;盡責性全部在於目標定位,這個分數高的人嚴格按照計劃或原則辦事;隨和性在我們的私人關係中占有顯著位置,高度隨和的人會留意他人的需求和情感,低分的人不大能看清這些線索;開放性決定一個人對各種見解的反應,高分的人喜歡接受具有審美的、隱喻的和深奧的想法,低分的則回避這些想法。

  人格與大腦結構

  神經科學家現在開始將“五大”和大腦結構聯係起來,每種性狀都代表著一種生理反應的強度和極限,而且這些反應依次取決於大腦中特定的或專門的神經生物學機製。

  就拿神經質來說,神經科學家現在已經知道,哪一部分的腦區與受到威脅的反應有關:大腦中一個叫做杏仁核的結構中存在著一個回路。磁共振成像掃描顯示,那些在神經質項目上獲得高分的人與低分的人相比,杏仁核具有較高基準水平的代謝活動。高分者的杏仁核對痛苦的刺激反應也表現出較高的活動。甚至連杏仁核的大小都顯示出和一個人的神經質得分成比例的跡象。這的確令人驚異,這些由人格心理學家使用的簡單的、自我評定的問卷所測定的神經係統竟然可以由客觀的科學技術手段來驗證。

  外向性也可以從大腦中找到答案。在人們的中腦有一套對預示獎賞的刺激產生反應的結構。這些獎賞可能是甜食、金錢,也可以是一組異性的圖片或成癮性藥物等等。這個獎賞中心取決於神經遞質多巴胺。在外向性的得分和一個人對多巴胺樣藥物的生理反應之間存在一個線性相關,這表明,外向性是大腦獎賞係統快速響應的外在表現。雖然人們還不了解個中原因,但那些在外向性上得分高的人甚至會有比較大的獎賞結構。

  盡責性包括在某種長期目標或計劃服務中直接反應的控製能力,牽扯到前額葉皮層的部分腦區。人們正是通過對大腦損傷的研究才了解這部分腦區。大腦成像揭示,那些有衝動控製問題的人在大腦右前額皮質的活動比其他人低。另外,有一項對患有注意力缺乏和多動障礙的男孩所進行的研究發現,這些孩子的前額皮質體積比正常孩子小。

  人們還不知道大腦的哪種機製是隨和性的基礎,但已經找到了一些牽扯某些特定腦區的神經生物學證據,所以,也許過不了多久,研究人員就可以解開隨和性的真相。

  第五個人格特征是開放性,至今,科學家對這種大腦機製知之甚少。

  因此,對“五大”中的每一個性狀,我們都可以試探性地鑒別出與一種大腦機製相聯係的生理反應。這些多樣化係統途徑對人們不同行為方式的趨向做出了解釋。

  當然,光憑我們內在的調節器設定裝置並不能決定我們的行為,行為取決於大腦與環境之間複雜的交互關係,但後者的影響有限。假如我們了解到某人的人格,即便在我們從沒見過他的情況下,我們也可以很好地預測出他們的反應。此外,這些設置在一個人的生命周期中似乎是相當穩定的,反映出人格中有實質性遺傳成分。

  進化的人格

  人們一直較少注意為什麽進化會留給我們如此多樣的人格。從理論上說,在進化的激烈竟爭中,具有不同基因的個體接受選擇,最終獲勝的應該是某一種特征。那麽,為什麽還有這麽多的不同人格呢?隨著近年來研究人員開始考慮野生動物的基本性格特征,對於進化如何影響人格的疑問也開始變得清晰起來。

  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奈爾斯·丁格曼斯是這項研究的先鋒人物。他和他的同事通過對一種叫做大山雀的小鳥的探索行為進行研究,建立了其遺傳變異的模型。一些鳥遺傳了高度探索的個性,另外一些鳥的個性則表現出謹慎。研究人員測量到野生大山雀的這種性狀,並將其與這些鳥的三年(1999年~2001年)存活情況聯係起來。結果發現,對於雌鳥,探索個性得分越高,在1999年和2001年的存活可能越大。在這兩年中,食物短缺,鳥兒更加分散對其生存有好處。但是在食物資源比較豐富的2000年,那些得分低的雌性就更容易存活。顯然,食物很豐盛時,鳥兒還分散到很遠的地方去覓食是一種不必要的冒險。

  這一研究與其他類似研究一道得出了一個有力的論點:一個性格特征的最佳水平取決於當地生態環境的細節。當這些具體細節隨著時空發生戲劇性改變時,自然選擇就不能固定在一個單獨的最佳存在方式上。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麽大山雀的種群既包含探索的又有謹慎的個體。

  這種發現顯然也適合於人類。為了驗證這個觀點,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丹尼爾·奈托分析了545個外向性得分在一定範圍內的英國成年人。結果發現,高分的人性伴侶多,經濟和職業前程都好於平均水平。但這些人也容易出事故或上醫院,而且他們的家庭生活也不太穩定,因為這類男性更容易離婚,到最後經常不會和子女住在一起。所以把外向性想成一種純粹的幸事挺吸引人,但事實卻並不是這樣的。高度外向的性格會把你吸引到某種情境中,給你帶來某種類型的生活機會,你在某種環境下會幹得很好。但是你的這種人格也將承擔風險,它還可能堵上了一些可能離你更近的可選之路。

  我們也可以用“五大”中的另一個性狀——隨和性來說明這個原則。高度隨和的個體有著很好的社會關係網和支持。這是因為他們考慮了周圍人的心理狀態,所以能吸引或留住朋友或同盟者。然而,為別人的需要付出了時間和努力,卻招致他們要承受著自己的日程規劃遭受損失的代價。所以,對於領銜人物和藝術家這些需要按照自己的意願把自己放在首位和焦點的人來說,隨和性是他們成功的一個負麵因子。那麽,什麽是最適宜的隨和性水平呢?除了那種有依賴型人格障礙的極端情況,沒有一個正確的答案。無論你的隨和性處在什麽水平,都各有其利與弊。

  同樣地,高度的盡責性可能有助你完成工作,但也能讓你無法看到其他一些機會。與此同時,高度的開放性也和增加社交與性方麵的成功有關。然而,這些好處趨向於在很多曆史年代中被自然誇大和在地理政治的背景中被藝術化地高估。而在其他一些時間和場合,特別是在一個群體為生存而掙紮時,則更加需要有實際經驗和有能力的品質。

  而高度神經質的人,在遇到真正的威脅時,他們的警惕性比很多懶散個體的心不在焉態度更能保護自己。

  當你越是了解自己的人格,就越是明白它們的利弊。應該說,在某種程度上人格也可以改變,但我們最好能認識到,幾乎每一種人格檔案都有一種對應的最佳環境。所以,假如你對自己的人格不滿意,為什麽不試著去改變一下你所在的小環境呢?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