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主國家就該是美國“乖孩子”?zt

(2007-12-07 20:51:24) 下一個
民主國家就是美國“乖孩子”?(圖)
來源:東方早報 2007/12/06 10:14


12月2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右三)來到莫斯科的一個投票站,準備參加俄第五屆國家杜馬選舉投票。 新華社記者沈伯韓攝發表評論短信發送郵給朋友打印文本關閉  所謂的民主國家應該是符合美國戰略利益的國家,即使同樣是選舉產生的領導人,如果不跟著美國的戰略利益走,就可能被視為非民主的?


  當今世界,民主成了壓倒一切的普世價值。你幾乎聽不到一點點不讚同民主的聲音,反民主快要和反人類畫上了等號。在這樣的背景下,要抹黑一個國家或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就很容易了,你隻要給他貼上非民主的標簽就行。


  因此,在美國的公共輿論中,你可以看到很多令人費解的報道和評論。拿最近的事來說,普京領銜的“統一俄羅斯”黨贏得了杜馬450個議席中的315席,成為遙遙領先的最大議會黨,於是美國的主流媒體紛紛評論說,他們為俄羅斯的集權化感到擔憂,這次選舉為普京在卸任後繼續控製國家打下了基礎。


  再看看世界其他地方,類似的事情也不少。委內瑞拉的形勢也令美國人很擔憂,這固然有查韋斯奉行左翼路線的原因,也更因為他最近要求舉行一項全民投票,進行憲法改革,可以讓他延任總統,以領導這個國家完成“社會主義”的改造。在美國人看來,這就更違背民主了。


  再有就是巴基斯坦的局勢。雖然布什政府很希望穆沙拉夫能夠穩固政權,穩定社會局勢,在反恐問題上給予美國更大的幫助。可是,美國政府也麵臨社會的巨大壓力,因為美國社會輿論認為穆沙拉夫在臨近選舉前才辭去軍職,而且又是處於緊急狀態下,主要的反對力量領導人又不在場,因此他再次當選總統的選舉也是非民主的。這樣的輿論使得美國政府左右為難。而如果換一個更民族主義的領導人上台,這也不是美國政府所希望的。


  這裏不用舉更多其他的例子了,因為這三個例子在製度和程序上是完全符合民主內涵的,更不用說其他在製度和程序本身上有可以攻擊的例子了。這就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大大的困惑,在美國或西方的公共輿論中,到底什麽樣才算真正的民主,才能夠為他們所接受、所認同呢?


  其實,在這裏,是不是真正的民主已經不關乎製度和程序的問題了。俄羅斯的民主轉型幾乎可以說是完全按照西方所希望的模式進行的,甚至包括其經濟轉型,“休克療法”真的使俄羅斯的經濟休克了十來年。當俄羅斯在普京的領導下走出虛弱狀態,國民經濟連年高速增長,國民心態和民族精神也隨之好轉和振奮後,美國或西方人又開始覺得俄羅斯離他們心中的民主漸行漸遠了。


  因此,在美國或西方看來,製度和程序的標準固然需要,但更心照不宣的標準是看對方的力量是否強大。美國心中的民主國家(當然不包括自己)應該是一個聽從美國領導的、不對美國構成威脅的國家。


  即使是現在的歐盟,包括那些與美國同根同源的盟國,在美國看來,也有很大非民主的成分,美國將其冠以“民主赤字”之名。因為歐盟越是團結,越是一體化,就越對美國的霸權地位構成挑戰(這裏已經與製度和文化無關了)。而歐盟如果更“民主”些,美國就可以像當初大英帝國那樣實行“分而治之”的策略,讓新老歐洲陷於內部紛爭,多一些民主,少一些對美國的挑戰。


  所以,所謂的民主國家應該是符合美國戰略利益的國家。即使同樣是選舉產生的領導人,如果不跟著美國的戰略利益走,就可能被視為非民主的,至少是民主性不夠的。也就是說,民主國家應該是聽美國話的國家,是一個“乖孩子”。除此之外,民主國家更不能是在意識形態上對美國構成挑戰的國家。委內瑞拉隻要繼續走左翼道路,進行國家化的改造,那麽即使再民主,也不大可能成為美國心目中的民主國家。


  當然,美國也不希望他們心中的民主國家是一個動蕩混亂的國家。民主的製度怎麽可能造成動蕩和混亂呢?!因此,作為美國大中東民主改造的樣板,伊拉克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是不夠民主的。

(陳玉剛複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作者現為美國霍布金斯大學高級國際問題研究院訪問學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