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利益重心到底在哪? zt

(2007-12-09 05:39:26) 下一個
中國利益重心到底在哪
2007年12月09日 11:18:31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11月15日刊登了程亞文先生的題為《歐亞大陸是中國利益重心》的文章。文章認為:“中國國家利益主要集中在歐亞大陸”,“如果陸上絲綢之路重新成為中國對外貿易主要通道的話,中國國家利益將重新回到歐亞大陸。”筆者想在這裏提出一些不同的觀點,與程亞文先生商榷。

人民日報: 中國和平發展符合世界人民利益

  曆史沒有記載任何一個人沿“絲綢之路”從長安到達羅馬,中國西部不僅從前沒有現在仍然沒有通往西方順暢的貿易通道

這幾年,一些戰略學者將目光投向了我們的西部:那裏有喜馬拉雅山脈,昆侖山和天山山脈,它們形成了我們背後的依托,是天然的大後方。有了這樣遼闊的縱深就有了戰略優勢,沒有海也不會被困,論據就是有條“絲綢之路”。這些想法顯然不是基於對現實的研究,而是根據傳統和經驗進行的理論推導。

曆史上中國與歐洲之間的“西域”小國林立,中亞各國戰火不斷。曆史沒有記載任何一個人沿“絲綢之路”從長安到達羅馬,中國絲綢通過眾多商人的接力貿易傳到西方。中國西部不僅從前沒有現在仍然沒有通往西方順暢的貿易通道。今天的“歐亞大陸橋”(即從連雲港向西經哈、俄、白、波、德、到荷蘭鹿特丹的鐵路),1992年開通至今已有15個年頭,也沒有像我們期待的那樣成為連接東西的一條要道。由於需經7個國家,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協調起來極其困難,至今仍然無法全麵運轉。陸路運輸隻要超過三個國家,協調就困難,鐵路尚且如此,公路就更不可想像。

從運輸的技術層麵講,西部產品出口走陸路可節省交通成本。但中國發達的製造業幾乎全部集中在沿海。一個廣東省,產值是西藏的91倍,是青海的42倍。即使有西部的出口,沿海地區的貨物也不可能走陸路。一艘大型集裝箱船可載運10000個標箱,鐵路運輸則需要火車200列。今年中國各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1億標箱,即使將50萬標箱陸運,蘭新鐵路也無法承受其重。“改變交通運輸方式”,“將對外貿易格局和資源供應格局,逐漸調整到歐亞大陸”,這種建議顯然不是一個可行的計劃。

  重視海洋,中國就走向富裕發展,重陸輕海就走向貧弱衰敗,我們不能忘記了曆史的告誡

中國是最早探索海洋的國家,在南宋時期,已開辟了通向東南亞和印度的海上航線,使以杭州為核心的東南地區,出現了當時世界上空前的繁榮。相反,清朝“片帆不得入海”的時期,也是中國國力最為衰弱的時期。

改革開放使我們經過多年封閉後,再次回到了重視海洋的時代。沿海地區用30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200年的路程。重視海洋,中國就走向富裕發展,重陸輕海就走向貧弱衰敗。海洋是國際間最重要和最經濟的交通線。七國集團中沒有一個是內陸國家。歐亞大陸之外的美、加、日、英加上澳大利亞,五個國家就占了世界經濟總量的一半。我們和非洲、南美及東南亞的經濟往來也必須通過海上航線。現在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抵禦全球化的挑戰,中國實施的以市場為主導的經濟改革,使我們除了與西方發達的海洋國家建立合作型的經濟和政治關係外,沒有其他選擇。

我們在軍事戰略上完成由“重陸”到“重海”的轉變,走向海洋,並不是“追求無限海權”,去和美國對抗

中國開放後接受了全球化的規則,中國人、中國企業、中國資本也已經遍布全球。隨著中國公民、商人在國外被搶、被殺、被綁架的事逐漸增多,“保衛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責任範圍也已經擴展到海外。但遺憾的是,在我國三軍,以及武警及民兵預備役部隊的構成中,都是以“陸”為主。

現在,世界已經被“縮小”並變得越來越透明了。靠把守邊關隘口來確保後方安全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軍事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守土觀念也應該隨之改變。麵對來自海上的威脅,中國不能再次把目光轉回“大陸”,而要迎上前去。否則,中國的發展權就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中國要實現真正的複興,就必須具有足以確保自己海上通道安全的能力。

全球化的一個特點就是國家利益的全球化,美國最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在軍事戰略上完成由“重陸”到“重海”的轉變,走向海洋,並不是要“追求無限海權”,去和美國對抗,也不是像當年美、英、日那樣,通過戰爭來獲得控製海洋的權力。在這個與過去不同的世界上,中國國家利益的獲得,需要一支強大的海軍,但軍備建設隻是在更高層次上對中國“止戈為武”的偉大思想富於智慧的運用。中國在缺少海洋控製權的情況下獲得了快速發展,中國今後也不會謀求控製海洋的霸權。但我們必須向世界表明,把中國排除在海洋之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任何國家都不可以獨霸海洋。中國不會威脅任何國家的利益,相反,中國的加入會有助於海洋的安全。海洋之大足以容得下眾多國家的共同發展。

中國需要創造有利於和平發展的周邊環境,但這不等於把重心從海上轉向歐亞大陸。如果我們能夠進一步有效地借助於海洋來推動中國的發展,也就能夠確保和促進與歐亞大陸國家關係的不斷發展。(孫培鬆 作者是連雲港發展研究院院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