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here

春風至人前,禮儀生百媚
正文

龍生九子, 各有不同

(2008-11-11 08:11:09) 下一個

龍生九子古時民間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傳說。但九子是什麽,說法也不同。


長子
好重者:贔屭 (bixi)又名龜趺霸下填下
龍生九子之長, 似龜有齒,力大,好負重。碑下龜是也;在各地的宮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見到其背負石碑的樣子。在龍子的各類說法中贔屭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 在拆除北京舊城牆時,在東便門和西便門的城牆下各發現半個贔屭,因此有贔屭馱著北京城之說.

次子
好望者:螭吻Chīwěn,  又叫鴟尾,鴟吻( Chīwěi, Chīwěn)
龍頭魚身,又叫鼇魚,口潤嗓粗而好吞, 最喜歡四處眺望,噴水如雨不怕火,在正脊兩端作張嘴吞脊狀, 取其滅火消災,又稱“吞脊獸”。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可避火。
《太平禦覽》有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魚虯”就是螭吻的前身。
鴟吻到底是一種鳥還是傳說中海上的鯨魚沒有有確定的說法. 觀音菩薩坐騎其中一隻就是金鼇魚.

老三
好鳴者: 蒲牢
最喜歡音樂和吼叫, 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鍾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古代樂器編鍾頂上就用它來裝飾,寺廟大鍾上的鍾鈕上也可見到他的身影。

老四 
狴犴 (bi'an)   
形象老虎,傳說其好訴訟, 掌管刑獄。故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 最憎惡犯罪的人,所以常飾於監獄的門楣上. 因其形狀似虎,所以民間又有虎頭牢的說法。

老五
饕餮
傳說中的一種凶惡貪食的野獸,最貪吃,能吃能喝,常飾於鼎的蓋子上。古代青銅器上麵常用它的頭部形狀做裝飾,叫做饕餮紋. 夏商時期出土的青銅器上經常可見饕餮紋,為有首無身的猙獰怪獸。 因它能喝水,幾乎在古代橋梁外側正中都能見到,防止大水將橋淹沒。

老六
蚣蝮 (ba xia)
位於橋邊的最喜歡水,被雕成橋柱飾於石橋欄杆頂端,造型非常優美。

老七
睚眥 (ya zi)
龍身豺首,  性情凶殘易怒,嗜殺喜鬥,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民間成語"睚眥必報"所講即為此物。通常在一些武器的柄上,或是尾端的環上上麵可以見其雕像,以加強殺氣。

老八
狻猊(suan ni), 金猊
形如獅,身有佛性,喜煙好坐,飾於香爐蓋子的蓋鈕上,隨之吞煙吐霧; 而且狻猊還是文殊菩薩的座騎,在供奉文殊菩薩的寺廟中均可見到。在文殊菩薩的道場五台山上還建有供奉狻猊的廟宇。因狻猊為龍的五子,所以廟名為五爺廟,在當地影響頗大。 唐代高僧慧琳說:「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


 老九
性情溫順者椒圖 
形狀像螺蚌, 性好閉, 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 鋪首銜環為其形象. 常飾於大門口, 免得宵小光顧。鎮宅.

龍生九子古時民間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傳說。但九子是什麽,說法也不同.據說一次明孝宗朱佑樘曾經心血來潮,問以飽學著稱的禮部尚書李東陽:"朕聞龍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東陽竟也不能回答,退朝後七拚八湊,拉出了一張清單。按李東陽的清單,龍的九子是:趴蝮、嘲風、睚眥、贔屭、淑圖、螭吻、蒲牢、狻猊、囚牛。不過在民間傳說中的龍子卻遠遠不止這幾個,狴犴、貔貅、饕餮等等都被傳說是龍的兒子。隻要知道龍生九子的形成過程,就不難理解為什麽龍生九子有這麽多的說法。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往往以九來表示極多,而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九是個虛數,又是個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如果非要選出九子來的話,也應該選出其中在民間影響最大的九個。李東陽也是一時急於交差,所提之名單並不具代表性。

《中國吉祥圖說》謂: 九子之老大叫囚牛,喜音樂,蹲立於琴頭; 老二叫睚眥, 老三叫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四子蒲牢,五子狻猊,六子霸下,又名贔屭,七子狴犴,八子負質,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老九螭吻.

《諸神由來》一書說《升庵外集》記載龍之九子是:品質,形似龜好負重,即碑下龜;螭吻,形似獸,性好望,站屋脊;饕餮,好食,立鼎蓋;蚣蝮,好立,站橋柱;椒圖,似螺蚌,性好閉,立於門首;金猊,形似獅,好煙火,立於香爐;再加上蒲牢、狴犴、睚眥三個,恰為龍之九子。

另外,在南方及東南亞一帶,貔貅(pi,xiu)被稱為龍的第九子,大嘴無肛,隻進不出,深為賭徒所喜。澳門賭場便擺了一隻玉貔貅,予意嘴大吃四方,隻掙不賠。

另外, 還有幾種神獸, 也是龍子,

負屭(拚音: Fùxì), 龍生九子之一,身似龍, 雅好斯文, 盤繞在石碑頭頂.

嘲風 平生好險, 如今殿角走獸是其形象. 在殿頂岔脊的下端
Image:Chaofeng.JPG

,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華表柱頂之蹬龍(即朝天吼)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又有文獻記載,觀音菩薩的坐騎即為“朝天吼”。

囚牛, 龍生九子之一, 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 喜音樂, 蹲立於琴頭. 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 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 彝族的龍頭月琴, 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reference: http://ttlife.tzblog.com/user1/ttlife/archives/2006/48692.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