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微風

明月清涼地,佳茗在握時。   淡淡微風起,停杯欲語遲。
個人資料
淡淡微風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周處除三害,胡因夢,靈修

(2024-03-07 03:40:35) 下一個

    周處除三害大概是這兩天最熱的話題——我嚴重懷疑是有人出錢而為之,因為無論如何,在有那麽多更重要的話題的海外,也有那麽多人在聊它,這太不正常了。

    這完全不是一部這樣水平的電影所能達到的高度,若說是沒有人在背後操縱,我是不信的。

    甚至連現在一年都看不了幾部完整電影的我,都忍不住找來看了完整版。

    當然,吸引我看完的,不是因為電影的好——世界上好電影太多了,我沒看過的也很多,青黃不接的台灣電影還不至於忽然超越了韓國日本以及其他。

    吸引我去看的,是蟄伏多年沒有好作品的阮經天,是據說酷似羅大佑的邪教頭子,當然更重要的是靈修。

    吸引我堅持看完的,當然就是電影的質量了,確實不錯,名不虛傳。

    當然,我是兩倍速看的。

 

 

    周處的故事,不需要多說了,進了中學課本,大家都耳熟能詳,這幾天也被無數人重新啟蒙了。

    隻不過,當我幾十年後重新看那些曾經熟悉並且以為懂的不能再懂的文字與情節,忽然發現,原來我其實原來並不是很懂。

    類似的感覺,我在很多地方發現過。

    我們對文字內容的理解,或者故事情節的理解,“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小時候的一知半解,常常會一直延續到老甚至死,也沒有過真正的深入。

    這幾乎是必然的真理,用腳趾頭想想都知道,小時候讀的書怎麽可能理解透徹與深入——問題是,有多少人會在長大了成熟了以後再去重新讀那些讀過的書,多次反芻及至真正明白?或者,什麽才是真正的明白?長大了重新讀幾遍就可以麽?

 

    記得多年前,我曾經這麽介紹一位老師與他的書:

    “我是在西安的一個書攤兒第一次遇到了他的書。一見傾心,挑燈夜戰,廢寢忘食。一讀就是十年,每本書都是一讀再讀,少的十幾遍,多的幾十遍。不能說倒背如流,什麽內容在哪頁我都說得出,差不多也是你說任何一段兒,我都能把後續或者內容說的大差不離。我以為,我已經把他的書讀通了,沒有什麽不懂的了。因為那些話,不是他寫出來的,而是在我心裏流出來的。與我心有戚戚焉。”

    “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某位老師,聽了他對那些書的解讀,才明白,我以前都沒有讀懂。我甚至都不知道,我那些年都在懂什麽?!為什麽我會覺得似乎每一句話我都沒有真正懂過。”

    “當然,在經過了對這位老師解讀的認真學習之後,我終於覺得,我這次是真的懂了。感覺自己的理解水平提高了好幾層——問題是,十年前我不也是這麽認為的麽?十年以後我會不會因為某個契機,又一次提高了認識,改變了認識,覺得自己這十年,又是沒有真正明白呢?我不知道,也沒有人知道。那麽,就讓歲月給我們答案吧。不管十年以後,如果我重新站在這裏的話,我能告訴大家一個答案,是確認我是真懂了,還是真沒有懂。”

    ——怎麽樣?與陳桂林的顛覆認知與自以為是的脫胎換骨,有沒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小時候所受的教育,小時候老師的水平,為了洗腦的目的而編製的教材,為了培養螺絲釘而不是人而刻意扭曲的內容,等等,都使我們比別處的人,在求知的長路上,等多了一份艱辛與曲折。

    這些年,有那麽一句話很流行: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這句話,用在求知上也適用。

 

 

    喜歡寓意佛教,是台灣的老習慣了。

    香港也如是,比如無間道。

    人類求知的兩大源泉,科學與宗教,畢竟科學未知處太多,而宗教號稱無所不知。所以,那些科學還沒有解決的問題,都會由宗教填補。不同的宗教。

    

     隨便囉嗦幾句,居然就沒時間了,看看明天還有沒有心思多寫幾句。

    把顛覆認知的一些內容記在這裏,免的忘了。

    畫地為牢。

    一絲不掛。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梵高的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淡淡微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agentsmith' 的評論 : 每一次生命都是帶著功課來的。如果不是要麵對這些事並且解決它們,來幹嘛呢?
agentsmith 回複 悄悄話 有時間看看這個電影。
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很有道理的,看到有的人50多歲了還那麽快樂,是因為有幸福童年墊底,從小幸福滿滿,這樣的人活著有底氣。 童年不快樂的,需要用餘生來補。。。還看到一種說法,就是如果小時候不幸福,就從此失去了快樂的能力,這樣的人成年後再成功也永遠失掉了本來就有的幸福本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