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微風

明月清涼地,佳茗在握時。   淡淡微風起,停杯欲語遲。
個人資料
淡淡微風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學佛的真相(十六)誰能解禪

(2008-07-08 06:29:59) 下一個

學佛的真相(十六)誰能解禪


  上回書說到,很多人喜歡談禪,而且都以為自己掌握的才是真理,別人麽,自然是比自己笨了點兒,差了點兒,糊塗了點兒。其實,不隻是最近如此,自古以來都如此,讀書人的意見之爭,一向是見縫插針,有空子就鑽,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但是到了爭執上,就成了有縫就鑽,沒有縫製造縫也要鑽。喜歡紙上談兵、紙上談政治,大腦裏製造事端爭端,這也是人之常情。畢竟,來真格的,就麻煩多多,涉及因素太多,比起空對空,就既下乘也無奈,哪裏有坐談論禪談玄說妙來的舒服。
  然而,別的東西說說也就說說,就像一位文學教授感歎的:別的事情,都有個專業界限,外行一般不太敢亂說話,比如物理,不是那個研究方向的,基本上沒什麽發言權,因為根本不懂。咱們這個文學就麻煩了,一天沒研究過,就可以說三道四——沒有門檻可言。
  物理學文學是這樣的情況,那麽禪呢?是不是也跟文學一樣沒有門檻,是個人就敢以為自己懂了? 

  佛門有句話:通宗不通教,開口便亂道。通教不通宗,猶如獨眼龍。
  如果一個人要修習禪宗,一定要把教理搞明白,要不然,就不知道修到哪裏去了。當然,如果他有六祖的天分,再遇到好老師,那沒得說,可惜,從古到今,也隻有一個六祖,而且,六祖不是不想學習,是因為自幼失學,沒有條件認字讀書,要不然,他又怎麽會不學習教理,就自以為天縱奇才,可以什麽都不懂就可以參禪的呢?況且,六祖雖然開始沒有機會學習教理,卻不是真的不懂,而是有夙緣的——他還沒拜五祖為師的時候,已經可以給別人講解他沒有讀過的佛經了,字既不識,理則明了。如果誰覺得自己比六祖聰明,那也沒轍,隻不過看大家是不是認可了——當然六祖悟道以後就是“宗亦通,教亦通,定慧如如不滯空”了。
  如今我們有這麽好的福報,有經書可以看,有錄音錄像可以聽,卻不懂得珍惜機會好好學習,以自己的一孔之見,憑“感覺”去猜想,然後就說人家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就不僅僅是一個“狂悖”能說清楚的了。
  禪,首先是佛法的一個分支,或者說是修行的法門之一,既不是唯一的方法,也不能說是最重要的方法,大約隻能說是我們中國人曾經最喜歡的方法吧。原因之一,是我們中國的讀書人,曾經是禪宗的擁躉,他們喜歡禪宗的境界,得禪之“趣”,喜歡為之鼓與呼,在知識分子掌握話語權的古代,獲得了知識分子階層的支持,也就天然獲得了超然的地位。另一方麵,當然是六祖門下出來太多的人才,影響太大的緣故。
  隻是,推崇禪宗的那些知識分子,到底是不是真懂,也難說的很——我在“莫效書生亂解禪”裏已經說過,他們隻是得了一點“禪趣”,並沒有真下工夫研究。
  這樣說的原因很簡單:有沒有佛法的基礎。
  就像我們李敖大師寒磣金庸一樣,說他一邊大談佛法一邊貪財,舍不得布施,所以打了很多折扣。那些一邊談禪說妙,一邊卻不認可佛法的基本道理的人,他們所談到禪,怎麽可能對,怎麽可以信呢?
  所以,我們一定要確立一個概念:禪是佛法的一個分支,是以教理為基礎的。脫離佛法談禪,或者忽略了佛法的基礎談禪,不是糊塗就是無知。不承認教理的人,他們談到禪,一定是有問題的。
  那麽,教理有些什麽內容呢?
  這個內容可多了,一時半會兒說不過來,但是教理的基礎,就是那麽幾點:三法印,四諦,三世因果,六道輪回,等等。也就是佛家的生命觀世界觀。
  那些覺得自己有資格談禪的人,先捫心自問一下,自己認可這些道理麽?如果不認可,那先閉門思過去。
  那麽,僅僅接受了這樣的基礎思想就夠了嗎?
  當然還不夠,空對空是不行的,還要進一步把理論變成實際,以理論指導實踐,改造自己的生活,改造自己的生命。隻有你的生活生命都“如法”了,才算是有了入門的基礎。
  然後還要“真修實證”,把講的那些道理都做到。如果隻是一種哲學似的空對空的道理,那佛法也就沒什麽意思了。不管是我們平時說的禪,還是小乘說的禪定,都不僅僅是理論——比如“三世因果”,你沒辦法“套現”,沒辦法擺出來給人家看——而是一種可以操作的方法。
  那麽,禪的內容是什麽?
  也就是佛法的內容。跟其他法門的內容是一樣的,還是戒定慧三學。
  當然,定是共法,凡是修行,都需要學習,不管是不是學佛。學佛的不同或者超越的部分,是“慧”。
  然而,沒有定的基礎來談慧,那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很多所謂的“慧”,根本就是拾人牙慧,自己根本不懂。所以,一個沒有定為基礎的人,無論他怎麽口若懸河,都是信不得的——我們看一些很有名的所謂大師,看看他們的氣質,走路的樣子,坐在椅子上的樣子,就知道他有沒有定的基礎,也就知道他講的道理裏,哪些是可以信的,哪些是聽聽就算的了。
  

  有些朋友提出了問題:什麽是禪?
  現在關於禪的說法有很多種,比如什麽祖師禪如來禪禪定禪宗禪修禪那什麽的,貌似要搞清楚分類,才能知道所談對象。可是,問題出現了: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這麽多講究嗎?對一個普通人來說,需要知道那麽多名堂嗎?我們約定俗成印象裏的禪,到底是什麽呢?
  其實,對於初學者,或者一般的人,了解這些都是沒有必要的,隻要知道我們心目中的禪就是“通向智慧與解脫的方法途徑”,就可以了。至於之間的種種分別,根本用不著管,你如果不去真修實證,多知道幾個名詞,有何裨益呢。既然談禪,那就一杆子到底,所謂“不二法門”,哪有那麽多羅嗦?
  當然,如果你真的想修行,禪修,想通過學習得到智慧,達到解脫自在的目的,那就有講究了。不同的人,不同的階段,不同的情況,都有不同的對治方法。這就需要一個好的老師,“明”師,進行指導了。
  
  那麽,什麽樣的老師,算是“明”師呢?
  這個問題,我也沒辦法給個確定的答案,要看各人運氣與緣分,當然,自己也要有一套甄別的辦法。不然的話,認賊作父,為虎作倀,就成了“不會畫符,反被鬼笑”了。
  我們先看幾個例子,看幾位“明”師的情況。
  釋迦牟尼佛自己,前麵已經介紹過了,學定六年,又苦修六年,最後才悟道。
  印度早期的禪宗曆史,很難有確實的證據,不像中國人那麽有曆史意識,會很主動的記錄很多內容,所以我們存而不論。中土禪宗初祖達摩,從眾多弟子中挑選了二祖慧可作為衣缽傳人,那麽,如果我們不相信達摩,就等於否定了中國禪宗,那就沒什麽好談的了。如果我們承認達摩的水平,那麽,我們就要承認他的眼光,現在我們就看看達摩祖師親自認可的弟子,二祖慧可的情況。
  “少則超然,博極載籍,尤善談老莊,後覽佛乘,遂盡棄去,依寶靜禪師出家,遍學大小乘義。年三十三返香山,終日宴坐。又八年。”自己覺得還是不對,這才去參拜達摩祖師,才有了立雪明心斷臂求法的種種事跡。
  我們看二祖的經曆,小時候就博覽群書,早慧是一定的,善談老莊,自然是一流的學者——看看我們現在有幾個所謂的學者能把老莊談“善”了?——然後接觸到了佛法,就覺得自己從前所學還不夠勁兒,出家拜師,學習經義,學了多少年我們這裏看不到數字,但是,他一定是學了不少年,把能掌握的都掌握了,達到“理”入的程度,書本知識、腦筋的思考已經做到頭了。三十三歲的時候,開始專心修行,“終日宴坐”。他是專心習定,還是修別的法門,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時間我們知道了:八年。
  我們來分析一下二祖慧可的曆程:出家,守戒;遍學,求慧;宴坐,習定。戒定慧三學沒有偏廢樣樣精進,認真學習了至少十幾年,單單習定就差不多八年,卻還是覺得自己不對。然後去參訪達摩祖師,為了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拿把刀“喀嚓”把自個兒胳膊砍了——這是什麽樣的狠勁兒啊,亡命之徒啊,跟釋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樹下發誓“不證菩提不起此座”的狠勁兒,參差仿佛——又學習了多年,才獲得認可。
  回頭看看我們,那些覺得自己對了的人,比二祖慧可如何?守戒了嗎?讀了幾本經書?有沒有老師印可你說你理上通了?定的功夫如何?
  以二祖的天分,還要那麽多年,才摸到點兒影子,是不是大徹大悟還要另說,我們呢?我們憑什麽說自己懂禪?

  再看看六祖惠能。
  六祖的事跡,已經說過很多次了,估計市麵上流傳最廣,大家知道最多的,也是六祖的事跡。什麽菩提本無樹啊,風動還是幡動啊,不思善不思惡啊,誰都能說出幾個。可是,六祖一生真正的重點,有幾個人注意?如果就是那幾句話,就能“悟”了,不知道是六祖太聰明,還是我們太笨。
  已經好幾次寫過六祖,就不多說,有興趣卻沒看過的朋友,可以搜我以前介紹六祖的文章看。我們這裏隻簡單說說。
  六祖小時候家裏條件不好,沒機會讀書,但是天資穎悟,“三歲父喪,母嫠居,家貧甚,幼則樵采鬻薪以養母。一日負薪過市中,聞客讀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所感悟。”——這就是根性了。聽到這句話就有感覺,跟我們某些人的“一見鍾情”是一個道理,一下子感覺就對上了。
  我們呢?看了那麽多佛書、公案,還莫名其妙不知所雲,根性差得遠了,卻還是自作聰明,不知言知。不要以為這一對上就行了,還差得遠呢,我們看看這以後六祖做了什麽。
  六祖拜見了五祖之後,學習了幾年,得到了五祖的印可,然後又修行了十五年,才出來傳法——也是二十年的功夫。
  六祖出家受戒,自小早慧,師父印可,多年習定,戒定慧三學並無偏廢樣樣精進,然後再出山傳法。
  我們戒定慧修了幾年?
  
  南嶽懷讓禪師,“年十歲。惟樂佛書”,“年十五。依荊州玉泉寺弘景律師出家。通天二年受戒。習毗尼藏。”,“詣曹溪。其見六祖悟緣。具六祖章中。師既得法。侍祖複十五年。”
  十歲就唯樂佛書了,我們那時候在“樂”什麽?十五出家,我們在做什麽?在六祖處得法以後,又修行了十五年。
  多少年的戒定慧功夫?

  馬祖道一,“幼歲於本邑羅漢寺出家。受具於渝州圓律師。開元中。習定於衡嶽。遇讓和尚。發明大事。同參六人。惟師密授心印”。
  多少年的戒定慧功夫?同修多人裏,也隻有他得到了印可。

  黃檗希運禪師,“幼於本州黃檗山出家。額間隆起如珠。音辭朗潤。誌意衝澹”。後於百丈處發明大事。
  趙州觀音院真際從諗禪師,“童稚於本州扈通院披剃。誌效古人。住持枯稿。僧堂無前後架。旋營齋食。繩床一角折。以繩係殘薪支之。屢有願為製新者。師不許也。住持四十餘年。未嚐以一書告檀越。唐乾寧四年十一月二日。右脅泊然而寂。壽一百二十歲。諡真際大師。”
  溈山靈祐禪師,年十五出家。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師剃發。於杭州龍興寺。究大小乘教。二十三。遊江西參百丈。

  再看幾個不太出名的人。
  釋法成。涼州人。十六出家學通經律。不餌五穀唯食鬆脂。隱居岩穴習禪為務。
  釋法期。姓向。蜀都陴人。早喪二親事兄如父。十四出家。從智猛谘受禪業。與靈期寺法林同共習觀。猛所諳知皆已證得。後遇玄暢複從進業。及暢下江陵期亦隨從。十住觀門所得已九。
  釋慧猷。江左人。少出家止江陵辛寺。幼而蔬食履操至性方直。及具戒已後專精律。
  釋僧隱。姓李。秦州隴西人。家世正信。隱年八歲出家便能長齋。至十二蔬食。及受具戒執操彌堅。常遊心律苑妙通十誦。誦法華維摩。聞西涼州有玄高法師禪慧兼舉。乃負笈從之。於是學盡禪門深解律要。  

  應該用不著再舉例子了吧?這些真正有修為的“明”僧,生來就顯示出佛門氣象,夙緣深厚,此生也是從小修行,戒定慧樣樣認真修習,還不知道哪一年才能得個入處,哪一年才能得到結果。
  我們做了什麽?
  麵對一個我們沒有研究過的問題,我們是相信自己的猜想、臆想、印象、以訛傳訛,還是相信專家的分析判斷?我們是相信一個毫無研究、甚至連專業基礎知識都不甚了了的人,還是相信一個自小研究,把一生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本領域的專家?
  哪裏來的頓悟啊?沒有無數前生的功夫,沒有曠劫精勤的努力,沒有這輩子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付出,哪裏來的悟呢?
  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我們輕鬆看幾個公案就可以輕飄飄的胡說八道的,而是像前麵羅列的那些大師般,多生累劫努力的結果。
  我們呢?
  那些以為自己可以說三道四,談禪說悟的人,反思一下自己看看,有沒有資格說自己明白了?
  禪這東西,不是過來人,不過都是拾人牙慧亂猜罷了,沒有戒定慧基礎的人,不過都是口頭禪,說出來的東西,能不能信,大約用不著我說了吧。我們知道他沒有戒定慧基礎的人,說的再天花亂墜,也可以置之不理——比如我。
  如果你想知道什麽是真正的禪,而不是僅僅聽些故事,學點兒知識唬人,那麽,那些學者的書,可以扔到一邊兒去了。

  有人提出來“悟”到底能不能驗證的問題,這就是典型的自作聰明,也是受唯物主義影響而產生的問題。很容易就可以反問:我現在有一個念頭,“我想吃包子”,你怎麽驗證我有沒有想過這個念頭?
  很多東西,是需要聰明的頭腦去思考的,也有很多東西,是需要高妙的直覺去感悟的,並不是所有東西,都可以拿邏輯推理去判斷的。遇到問題,要學會“善自開解”,而不是僅僅挑毛病找茬兒,那樣隻能使自己失去進步的機會。就像我們交朋友,不能求全責備,而是要懂得擇善而從。抱著否定的態度看問題,自己就先阻塞了進步之門,道理沒有損失,別人沒有損失,遭受損失的,失去了解學習進步機會的,還是我們自己。

  “學者千聞無一悟,過在尋他舌頭路。”真想了解什麽是禪,真想學禪,看別人怎麽說是沒有用的,應該看別人怎麽經行,怎麽從管理自己心念與身體入手,怎麽守戒,怎麽修定,怎麽開慧。除了從戒定慧下手,沒有別的捷徑可走。你看到的那些一聞千悟,頓悟,隻是所謂的冰山一角,真正的用功,都被你忽略了,或者假裝看不見,或者視而不見了。
  還是因果律,在你的看法裏,要得那個“無上甚深微妙法”,需要什麽樣的因呢?沒有那個因,沒有那個緣,就想得那個果,可能嗎?

  摘錄一位禪師關於禪定的解說,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雖然是古文,文字倒也不艱深。真想解禪,看這樣的文字,要比現在的文人保險的多。
  “禪是天竺之語。具雲禪那。此雲思惟修。亦雲靜慮。皆定慧之通稱也。源者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明為禪。此性是禪之本源。故雲禪源。亦名禪那。理行者。此之本源是禪理。忘情契之是禪行。故雲理行。然今所述。諸家述作。多譚禪理。少說禪行。故且以禪源題之。今時有人。但目真性為禪者。是不達理行之旨。又不辨華竺之音也。然非離真性別有禪體。但眾生迷真合塵。即名散亂。背塵合真。方名禪定。若直論本性。即非真非妄。無背無合。無定無亂。誰言禪乎。況此真性。非惟是禪門之源。亦是萬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眾生迷悟之源。故名如來藏藏識,亦是諸佛萬德之源。故名佛性。”

  也許有朋友會有些奇怪,那些談禪的人,動不動就來個公案,還有那麽多號稱懂禪的人,解說公案,也說的有鼻子有眼的,怎麽你白話到現在,連個公案都沒講講?如果公案有用,為什麽你不提?如果公案沒用,為什麽那麽多人如獲至寶一直在說?為什麽古人參禪,都要參公案?
  那麽,公案到底是個什麽東西?公案到底有沒有用呢?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途中匆匆而就,雜亂之處,還請見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9)
評論
xyz---xyz 回複 悄悄話 欣賞這一句:
你看到的那些一聞千悟,頓悟,隻是所謂的冰山一角,真正的用功,都被你忽略了,或者假裝看不見,或者視而不見了。
淡淡微風 回複 悄悄話 嗬嗬路上不辛苦,閉關才辛苦:)
盒子不吵架了?改炒菜了麽??恭喜恭喜:)
人間的盒子 回複 悄悄話 板凳板凳。辛苦了。

來看看你,我現在基本不吵架了。
agentsmith 回複 悄悄話 沙發!嗬嗬,風兄辛苦了,人在路上還這麽勤勞的碼字,多謝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