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微風

明月清涼地,佳茗在握時。   淡淡微風起,停杯欲語遲。
個人資料
淡淡微風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佛學初步之(二)什麽是法

(2006-01-27 23:03:44) 下一個

 

  說完了什麽是佛,自然就接著說說什麽是“法”。
  以前說十念法門裏的“法”,那裏的“法”,基本上是“方法、道理”的意思,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佛學的基礎“佛法僧”三寶裏的“法”。
  任何一門學問的發展,都離不開三要素:創立者,學問本身,傳播者。佛就是這門學問的創立者,僧就是傳播者,也相當於助教,當然現在和古代已經有所不同,法呢,就是佛所說的理論。

  在佛學裏,為了方便研究和有效管理,大致上把所有資料分類成“三藏十二部”,這樣的分類,基本上是自然形成的。
  三藏即經、律、論。
  “經”,就是佛說的經典,是佛講課時學生所記的課堂筆記。
  “律”就是律儀,早期就是佛所製定教團之生活規則。
  “論”就是後人對佛典加以解釋,歸納,發展所得的著作。

  三藏法師,一般是指通達“經律論”各種學問的人,是很崇高的尊稱,很少有人能當得這樣的稱號,自古及今,真夠資格的,算起來也就是寥寥數人而已。不過自從“西遊記”問世以後,基本上這個名稱就被玄奘法師獨占了,當然,他是被唐太宗欽封的“三藏法師”,並不是吹出來的。
  曆史上的玄奘法師,品貌超群,器宇不凡,是難得的不世出的人物,並不是“西遊記”和現在的一些文章影視裏描寫的那樣無聊。
  玄奘法師自幼聰明絕倫誌氣高潔,儒釋道百家學問都認真學習研究,並且有精深造詣。大了以後,因為在學習中遇到問題,大家的答案有所不同,查閱經典也互相有矛盾,基本上到了沒有人可以給他答案隻有自己探索的地步。他感歎佛經的翻譯量和準確程度不足,就立誌去佛學的老家印度學習,也就是當時的天竺。後來他孤身涉險,曆盡艱難,生死關頭無數,走了三年,終於成功到達印度。然後留學十七年,好學不倦,遍覽經藏,成為當時佛學界著名的人物。回國以後,推辭了唐太宗勸其出仕的邀請,長伴青燈古佛,致力於佛經翻譯事業和培養後繼人才,與鳩摩羅什前後呼應,成為我國最著名的翻譯家。
  今天的我們,隨手就可以在網上下載經書,查閱思考不明白的問題,比起那些也許一生都看不到經書的人,幸福的不知道到了哪裏,就是因為有那麽多為法忘軀的人無私的奉獻。喝水莫忘挖井人,為他們的奉獻,我們也應該好好努力,而不是褻瀆。南無阿彌陀佛。
  多說了幾句,為真正的天才和英雄正正名。
  現在拿玄奘法師開涮的人很多,和寫別人一樣,反正都是把別人寫的很笨,暗地裏覺得自己什麽都明白聰明,似乎是時代潮流了吧。網上好象又有個無聊的人,也取名叫“唐三藏”,現在的年輕人,和那些不讀書卻敢做教授甚至學部委員的官員一樣,都是“無知才能無畏”的高人。
  現在這個解構一切的時代,也是文化淪喪的時代,很多以前被尊崇的東西,都已經不再被尊重,以前被尊敬的品格,也開始被當做笑話。這不隻是佛法的悲哀,更是中華民族的悲哀。也許慢慢的會好吧。希望不會象那個笑話裏的中國教練,連上帝都要哭著離開。

  嗬嗬一不留神就犯了羅嗦的毛病,慚愧慚愧:)
  言歸正傳。

  十二部,基本上是按照內容來區分的,如說自己的前生後世,說其他世界的情況,為了講明白一個道理打個比方,回答學生的提問等等,大致是把所有佛經分成了十二部分,不過現在一般並不采用那樣的分法。
  現在一般的分類,已經大多數按照所講內容的側重點,分成種種部集,如“般若部”包括“金剛經”等主要說與智慧有關的問題;“法華部”講一乘圓教,“涅槃部”就是佛臨終前所說的話。“密教部”,望文生義,自然是密宗經典了。

  佛在一生的不同時期,所說的道理,側重點不同,按照前後的次序,基本上可以分成五個階段,稱為“五時”。
  第一階段:華嚴時,初成道時說“華嚴經”,度大菩薩。
  第二階段:鹿苑時,在鹿野苑等地,十二年間說小乘阿含教,誘引鈍根,度聲聞緣覺乘人的時期。
  第三階段:方等時,其後八年間說“維摩”、“勝鬘”,“楞伽”等經,主要講解大乘,破除小乘之執,啟發小乘人追尋大乘的時期。
  第四階段:般若時,其後二十二年間說般若,強調諸法皆空,淘汰大乘小乘的執著,融合大乘小乘於一味。
  第五階段:法華涅槃時,最後八年說法華,為使受教者到達最高境界,會三乘於一乘圓教。更於入涅槃前夕說《涅槃經》,說明常樂我淨,昭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乃至一闡提人,亦當成佛。

  佛在不同時期宣說的道理,基本上按照由低到高的程序,教育和學習自然有個進步和發展的過程,所以前期和後期,有些說法,有相互矛盾的地方,這並不奇怪。同樣的道理,和小學生說,和大學生說,和博士說,一定有所不同,在這裏斤斤計較,就如禪宗所說“一句合頭語,千古係驢橛”,自己給自己設套了。
  所以在學習佛學的四大原則裏,有一條就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就是說道理上要依從後期把道理講透了的,而不是前期隻是針對初學者的那些說法。
  很多關於真經偽經南傳為真北傳為假的爭論,那是學者們所做的事情,我們學佛者,隻管道理對否,真修實證就好,別掉進爭來爭去,卻忘了道理都是假的,修行才是真的的重點。
  
  以上的說法,有些在佛學界和學術界有所爭議,但那些屬於知見之爭,作為修行人來說,說的千步,不如行的一步,切莫被學術上的爭論攪昏了頭腦。大道理上,我們隻要基本上明了了,後麵就是一步步切實努力,而不是爭訟不已。學佛,不是搞學術,不需要死扣。
  學佛的真正好處,不是為了知道一堆似是而非,卻沒有任何實用價值的大道理,而在於看明白世界的本質,把握住生命的規律,進而達到改造身心使之趨近完美的目的。

  順便祝大家新年快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dogwood 回複 悄悄話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Thanks.
dandanweifeng 回複 悄悄話 嗬嗬可別叫我老師,不敢當啊:)
蓮花mm說的很好,鮮花鼓勵:)

笑姑娘客氣了啊,我隻是拾人牙慧而已:)
xiaozuihao 回複 悄悄話 風兄,我字字句句讀完,嘴裏隻冒出一個字――“服”,我服了你了。等著看下一篇。謝謝!

蓮花這種說法我很讚同,西方接受美學講“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想是一樣的道理。
清靜蓮花 回複 悄悄話 偶爾會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我到底是誰呀?想一想這個自己應該有三部分組成的吧:

第一部分應該是:自己眼裏的自己,這個自己其實是經常變的,隨著年齡和境遇的不同而不同。
第二部分應該是:別人眼裏的自己,這個的變化可就多了,有多少人認識你,便有多少個不同的你。同一個你,可能是天使,也可能是魔鬼,變化太大,不足為信。
第三部分應該是:佛菩薩眼裏的自己,那個才是不變的,最完美的自己,是真正的自己。

學佛真正的用處在於認識到那個真實的自己,照著那個樣子去修行,最後把現在的自己變成那個真正的自己。也就是風兄所說的:“在於看明白世界的本質,把握住生命的規律,進而達到改造身心使之趨近完美的目的。”

微風老師,學生領會得對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