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談到了關於佛經的是否能真實反映佛的想法問題,這裏先就此談一下個人的看法。
所謂“文不盡言,言不盡意”,文字與語言、語言與思想之間的差別,每個人想必都有體會,要做到完全用語言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表達清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是不可能的。
當我們用語言來描述一樣東西的時候,一說就偏離的原本的樣子,原則上來說,我們隻能盡量去接近“本來麵目”,“完全展現”是不可能的,就象語言和音樂就無法做到完全互相描述一樣。所以“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就是錯”。
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不可思議”,就是說,有些東西是不能用語言來說清楚不能用思想想明白的,有些東西是超越語言和思維的。“說似一物,即不中”也是類似的意思。佛又說:“止、止,我法妙難思”,大多也是類似的意思。
那怎麽辦?隻有用“悟”了。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本地風光”到底如何,也隻有自己看了才明白,隻能“自證自悟”,別人是沒辦法代勞的。
關於“悟”,我常常作的兩個比喻,一個是樓層,一個是長相。
假設你現在十樓,那麽十一樓什麽樣兒?你當然可以說,和十樓差不多啊,任憑你描述的天花亂墜如何如何,還是沒辦法完全說清楚,還是要自己去看一下的,那麽看的時候,隻要一眼就夠了,什麽樣兒你全清楚了——根本不需要任何說明。
現在你來和我描述一個人的長相,什麽臥蠶眉丹鳳眼啊,“眼是水波橫,山是眉峰聚”啊,什麽“鷹鼻隆準”啊,什麽紅臉白臉瓜子臉啊,這樣說下去,說上一輩子,別人也不可能完全知道你說的那人長什麽樣兒,可是隻要把人帶到那目前看一眼——隻要一眼,你就知道了,根本就不需要語言。
這就是“悟”。
繼續我們的“楞嚴經”。
釋迦牟尼問了阿難什麽問題?他問的這個問題,也可以用來問我們所有人,所有事,佛說話直截了當,直接從根子上下手——當然,有時候他就是繞著圈子,就是不說最關鍵那句話,就是撓你的癢癢,就看他想幹什麽了。
佛問阿難:你為什麽要學佛?
這個問題問的既簡單又直接。
當然,佛說話時沒有那麽生硬,還是很講究說話方式的:“我們是同胞的兄弟,生長在一個家庭”——所以你不要想太多,不要有什麽思想包袱,嗬嗬,很有當年共產黨做思想工作的味道啊:)——“你當初立誌發心要學佛,是因為在佛法裏看到了什麽,能讓你一下子就舍棄了人世間那麽深那麽重的恩與愛——父母之恩情,夫妻之情愛呢?”
(佛並沒有問現在人最關心的錢和權,為什麽?)
(如果佛問的是我們,我們怎麽回答?)
阿難答:“我是因為看到了您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佛有多好看:)
阿難繼續:“我常常自己琢磨,這麽好的相,不是世間男女情欲之愛產生出來的,因為欲望粗濁,‘男精女血,腥臊交遘,雜亂而成’,是不能生出這樣‘勝淨妙明’,‘紫金’一樣光彩的身體的”。
(阿難初發心,誌氣不純,因為喜歡“漂亮”而出家,自然就引發後來的種種變故,麵對各種誘惑之時,就會情不自禁,墜入罄中,所謂“有因必有果”。其實,到底是受外境影響,還是自己心底的問題?生活中人,初發心時,也是各種各樣原因,千奇百怪,一般都會遇到與發心時相應的磨練——當然不是說別的障礙就沒有了。)
佛微笑:你說的很好啊,不過你隻看到了我外表的樣子好看,卻不知道我們都有個“常住不變的真心,清淨光明的本體”,是比相貌更美好的。就是你這種喜歡漂亮的“妄想”,以及一切眾生的其他各種各樣的妄想,才令你們生死相續,輪回不已,在苦海裏不能出離啊。
佛又說:如果你今天要想找到最根本的答案,發明你的“真心”、“本性”,你就應當“直心”答複我的問題,別跟著“妄想”走。因為一切的佛,都是走一樣的道路,解決了自己的問題,這條路,就是“直心”。不但現在應直心答我所問,從初發心一直到最後成佛,自始至終,乃至中間都一直“直心”到底才行。
(所以“維摩詰經”,有“直心是道場”之說。)
(提醒阿難開始要好好端正態度,而且要一直有正確的態度,才有希望。還拿一切佛做榜樣。)
(嗬嗬,所以學佛也要死心眼才行。)
二。七處征心
好了,前麵的鋪墊結束,好戲開場了。
佛開始問問題了,看他怎麽一個問題一個問題把阿難追的無路可逃。(以下數字都是釋迦牟尼佛所問問題)
(佛法不是讓你迷信,而是和你談道理,有什麽問題你提出來,和你討論。最後所有的問題都解答了,沒的問了,答案也就出來了。)
(這個過程煩瑣的很,沒興趣的朋友可以略過,隻了解結果就可以了。這段翻譯是為了不想看原文的朋友看的。自己讀過的朋友也可以略過。)
1。既然你是因為喜歡我相貌發心出家,那麽,你用什麽看見的?感到喜歡的又是什麽?
阿難的回答是:因目所見,心生愛好。
2。照你這麽說,你喜歡是因為眼睛和心,那麽如果你不知道眼睛和心在哪裏,你就不能解決問題。所以我問你:心和眼睛,在哪裏?
阿難:所有世間各種生物的心都在身體裏,佛的眼睛在臉上,所以我的心也在身體內部,眼睛也在臉上啊。(阿難被佛問的心虛,就“拉大旗扯虎皮”把別的生物和佛都扯進來,增加說服力,也給自己增加信心。)
3。阿難你現在坐在講堂裏,樹林在哪裏?阿難回答:在外麵。
4。那你在堂中先看到什麽?阿難答:先看見如來,再看到大家,然後往外看,才看到樹林。
5。阿難,你為什麽能看見外麵的樹林啊?阿難答:門和窗戶都開著啊。
6。佛很慈愛的摸摸阿難的頭:正如你所說的,身在講堂裏,因為門窗開放,所以能看見外麵的樹林。但是如果另外有人,也在講堂裏,看不到我們,隻能看到外麵的樹林,會不會呢?
阿難答:不可能。
7。那就對了,阿難,你也是這樣啊。你的心靈一切都明白,如果你的心在身體裏麵,那麽你應該先知道身體內部的一切才對啊。就算不能看見心肝脾胃,那麽指甲頭發生長,總應該知道吧?為什麽不知道呢?既然身體內部的事物一無所知,怎麽又知道體外的事物呢?——所以,你說的這個“能知能覺的心”,在身體裏麵,是不對的。
(以上是著名的“七處征心”的第一“征”,論述心在身“內”之誤。)
阿難發覺自己錯了,趕緊改口:我明白了,那我的“心”應該在身體外麵。因為,比如說燈光亮在房間裏,當然先照到房間裏,從門出去,再到外麵。一切眾生看不見自己的身體內部,卻能看見外麵的事物,就象燈光一樣。這回我的道理一定沒錯,和佛您的說法一樣,應該沒什麽錯了吧?
8。如果你的心在外麵,那麽,身體和心各在不同的地方,互不相關。心知道的,身體不知道,身體的感覺,心裏也不能知道。那麽,我現在把我的手給你看,你的眼睛看到時,心能分辨嗎?
阿難,能啊。
9。如果眼睛看到,心就能辨別,可見身心是相關的。那麽,心怎麽可能在身體外麵呢?所以,心在身體之外是不正確的。
(以上是“七處征心”的第二“征”,論述心在身“外”之誤。)
阿難發現自己又錯了:照您老人家所說,心又不在裏麵,又不在外麵,我現在想想,心應該在一個地方。
10。那你說,在什麽地方?
阿難答:既然這“心”不能知道身體裏的東西,又能看見外物,估計它一定藏在感官裏。就象一個拿玻璃碗蓋在眼睛上,雖然有東西,卻並不阻礙視覺。所以看到什麽心裏都能辨別。在感官裏,所以看不見體內,因為藏在感官裏,所以能看到外麵。
11。照你這麽說,如果用玻璃蓋著眼睛時,當他看到外麵的山河時,能看見玻璃嗎?
能啊。
12。如果你的心藏在眼睛這樣的感官裏,就象被玻璃蓋著眼睛一樣。那麽,當你看見外麵的山河大地時,為什麽看不見自己的眼睛呢?如果你能看見自己的眼睛,那麽你的眼睛就成了外物了,不是感官了。如果不能看見眼睛,又怎麽能說心藏在感官裏,就象玻璃碗蓋著一樣呢?所以說,你認為心潛伏在感官裏,是不正確的。
(以上是“七處征心”的第三“征”,論述心在“根”之誤。)
阿難又改口了:那我現在又這樣想了,五藏六腑在體內是黑暗的,七竅在外邊明亮的。現在我睜眼看見明亮的外景,就是見外,閉眼看見黑暗,就是見內。這樣對不對?
13。阿難你看見黑暗的時候,黑暗與你的眼睛相對還是不相對?如果是相對,那麽黑暗是在眼睛前麵,怎麽是“見內”呢?如果說那就是“見內”,那你在暗室裏,沒有光時,那些黑暗不都成了你的藏腑了嗎?如果黑暗沒有和你眼睛相對,那怎麽能被眼睛看見呢?如果你要說,閉眼時,眼睛離了外見,就轉回向內,閉眼見到的黑暗就是體內,那麽睜眼看見外麵時,為什麽不能轉過來看自己的臉呢?如果不能轉過來看自己的臉,可見眼睛是不能掉轉過來向內看的。如果眼睛能掉轉過來看見自己的臉,那麽你的心和眼睛應該都在空中,哪裏在你的體內?如果你的心和眼睛都在空中,自然和你的身體無關。既然你的眼睛和身體無關,那麽現在我看見你的臉也就是你的身體時,你的眼睛卻已經知道了,可按剛才的道理,眼睛的知覺和身體無關了啊。如果你說,身體和眼睛都有各自分離的覺知的能力,那麽不是有了兩個心了麽?所以,你說見暗就是見內,這話是不對的。
(是不是看暈了啊?!別怕,大家都一樣,這段兒擱誰都亂。基本上這是最亂的地方,以後就好的多了。不過亂雖然不亂了,邏輯思辨還是不少的。這正是這部經書麻煩的地方,不象“金剛經”那麽簡單。)
(以上是“七處征心”的第四“征”,論述心在“內外明暗之間”之誤。)
阿難繼續改口:我現在想,這個能想一切的東西,就是我的心性,我想到哪裏,這個心也就跟到哪裏,與之相合。
14。如果那麽你的心就要有“體”,才能和外物相合,如果你的心沒有“體”,怎麽和別的事物相合啊?如果你的心有“體”,那當你的手接觸自己的身體時,你覺得你的知覺是從體內出來的,還是從外麵進入體內的?假若是出來,那就應該先看見體內的東西,假若是從外麵來的,那應該先看見你的臉才對啊?
阿難答:看見是眼睛的事,知覺是心的事,不是眼睛看見,不能用眼睛說啊。
(看來阿難還沒糊塗,佩服佩服!)
15。如果眼睛能看見,那麽死人眼睛還在,應該能看見東西啊,如果死人能看見東西,那怎麽還是死人呢?還有,如果你的心真的有“體”存在,那麽你的心有一個“體”還是很多個?現在知覺在你身上,遍及全身還是不遍及?如果是一個“體”,那你用手接觸四肢之一,應該四肢都有感覺才對,但是如果四肢都有感覺,你就不知道自己接觸的是哪一肢了!假若你知道是哪一肢,那麽知覺一體就不能成立。如果是多體,那你就有了多個能知能覺的心,就成了多個人,哪個才是你呢?如果遍體,又和剛才說的一樣,全身都有知覺,你怎麽知道觸的是哪一肢?如果不遍及,同時接觸許多地方,應該有地方不知道才對,可情況又不是這樣。這些矛盾,都沒辦法解決,所以,心隨相合,是不對的。
(以上是“七處征心”的第五“征”,論述心在“思維”之誤。)
(我的媽啊,我已經暈了!佛可真羅嗦!!比唐僧可羅嗦多了:))
(換個角度,羅嗦也就是苦口婆心,生活中一樣,別人苦口婆心希望我們好,我們往往是執迷不悟當了耳邊風。)
這次阿難終於暈了,所以不再自作聰明,回到開始的簡約思考。
阿難說:既然內不對外不對,那就在中間吧。
16。你說中間,那就應該有個所在,不能無所在啊,那你所說的“中”在哪裏啊?在你身外還是身上?如果在身上,在表皮上,那不是中,在表皮下,就是體內了,也不是中。如果在體外,那在哪裏?
阿難回答:我說的不是這麽簡單的中。您說過,眼根之所以能看,是因為有眼識,物質是沒有知覺的。心就在“根”“物質”之間的眼識那裏。
17。你的心如果在“根”“塵”之間,那麽它連接根和物質呢,還是不連接呢?如果連接,那麽物質有無數種,都和你的心連接,你的心不是亂七八糟?無知和有知是矛盾的,心怎麽連接無知和有知呢?如果這樣,連接有知和無知的哪裏是中間呢?既然心不能連接無知的物質和有知的感官,又不是物質和感官,那麽它的體性是什麽呢?連它的體性都不知道,又以什麽為中間呢?所以,心在中間,也是不正確的。
(以上是“七處征心”的第六“征”,論述心在物質和感官“中間”之誤。)
(不知道阿難什麽感覺,反正我已經是暈的不能再暈了。)
阿難說:那麽照您現在的說法,和您以前講給其他人聽的,心是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處處都不在。您又說過,“一切無著,名之為心”,那麽這個“無著”,是不是就叫心啊?
18。你所謂的無著,是有所在,還是無所在啊?如果是“無”,無都無了,還有什麽無著?既然還有一個無著,那就不能說“無”。隻要有存在,就有現象。沒有現象就是無,不是無就有現象,有現象就有存在,有存在就有所著,怎麽能說是無著呢?——所以,你說一切無著,就是能知能覺的心,是不對的。
(以上是“七處征心”的第七“征”,論述心在“無著”之誤。)
(各位如何?我是徹底暈了,阿難好象也是,不信您看他的表現。)
到此為止,阿難就自己的感覺,想了七種“心”可能在的地方,都被佛一一反駁,結果自然都是錯的。
(——那麽,真的都錯了嗎?這個問題留給大家思考,等這本經書學完了,估計大家會有自己的答案:))
阿難的問題是問完了,佛也都作了解答,可是,麻煩在於,“心”到底在哪裏?我們還是不知道!佛隻是說了別人的說法不正確,那正確的答案是什麽?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