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大號螞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爬藤僅僅是成績好,真是白瞎了。

(2018-12-30 09:05:39) 下一個

藤,現在泛指名校,尤其是頭牌名私校。

從社會學校角度來看,要招什麽人?當然是領導型人才,好鋼要使在刀刃上,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嗎。

從家長學生角度來看,為啥要去名校?吃得苦中苦,要做人上人嗎。利,名,權等等都不是個人智慧和個人努力能達到的,必須把握組織的力量來放大自我。

力量來著於社會的合作。但是需要某些個體來整合才能搭車有效合作,同時需要指導力量用在正確的方向上。而個體是沒有多大力量的。但是如果個體處在關鍵位置上,就可以操控群體的力量,從而顯得個體有力量。

說白了就是,社會需要某些個體來帶領群體使大家都得到更多的好處,同時也讓這些個體拿到大份。如果這些個體不能給大家帶來更多的利益,也就不要想自己獲得更多的利益。

個人努力,聰慧,可以個體創造更多的利益,於是可以交換更多的利益,但是個人力量畢竟是有很低的上限的。隻有個人努力和聰慧,可以使得眾多的其他個體創造更多的利益,從而從中分得一定比例,個人可以獲得的利益的上限才會近乎無限。其上限取決於群體的數量或者影響範圍而不再是個體的努力聰慧程度。

教育這個詞本身就有潛在的給與的意思。學生成績好,往往隻能說明接受能力強。但是並不能直接證明其輸出能力,或者創新領導能力。而後者才是社會真正希望名校所挖掘的。前者充其量在少數科技方向充當學科帶頭人。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多方麵需求。

所以說,教育可以使人達標,但是無法使人優秀。因為教育本身的給與性就更切合前者而不是後者。因而教育可以使得個人擺脫貧窮,進入小康中產,可以使得國家從農牧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因為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大量個人的個體能力,從而創造出更多的利益財富。但是這個增長是和個體能力努力的增長成正比的,有很有限的範圍的。或者說個體是提高了,但是個體之間的差異依然是有限的。教育隻是提高了現代社會的入門標準。如果想混得風生水起,關鍵不在於絕對標準,而在於相對標準。而相對標準就不是教育所能達到的。千萬年來,沒有人能夠照方抓藥做到這一點。

舉例而言。一個MIT的電腦博士,如果隻做專業工作,他能創造,分享的財富都是個體勞動。而一個艾娃大學的電腦學士,成就肯定遠不如。但是有多遠,十倍,五倍?基本上也還是在一個數量級。但是對上一個開電腦公司但是從來沒學過電腦專業的普通本科生甚至高中生呢?差距可以是百倍千倍萬倍。同樣道理,一個醫生對上一個賣藥的呢?或者一個能夠影響醫保結果的政客呢?

所以,成績隻是達標,能不能把握位置才是關鍵。一些高官顯貴的後代,或者一些窮困潦倒的後代,成績差很多,但是就是能進藤。這其實是非常正確的聰明的。當然如果隻是這些人能進,那麽或者成了封建時代,或者成了文革時代,都不行。同樣如果隻是成績好的人能進,也不過是科舉時代,也不行。必須各種比例都有些。因為有很多領導位置,背景就是比成績更有絕對性作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