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華爾街漩渦(十)ZT from idiot94

(2012-01-24 06:52:36) 下一個

(十)不是尾聲的尾聲

這個係列的初衷是為了讓最普遍的人群能夠對這次金融危機有個宏觀的了解,大致可以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現代金融業和一切其他行業一樣,在不斷的發展中適應世界時局的變化。金融業以其在自由經濟中的特殊功能,在最近幾十年裏,在世界文明從後工業時代進入信息時代的過程中,不斷積極革新理念,采用最新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開拓新的市場,對世界經濟的蓬勃發展,對全球化的迅速成形都起到了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華爾街也因此鞏固了在世界政經體係中的壟斷地位。

事實上,無論是新的金融產品的流行,還是數量金融分析的興盛;也無論是新的金融市場的開辟,還是大量金融人才的湧入,他們的出現之初,都體現了總體經濟發展的需求,都是為了適應時勢的變化,都有著積極正麵的動機也有著正麵的效果。整個金融體製,這裏包括各金融機構內部的體製,也包括美聯儲等政策性機構的宏觀管理,也一直為了適應形勢而不斷調整改進,至少在願望上是為了金融業乃至整個經濟的長治久安。例如:衍生物市場的出現是為了滿足不同類型用戶更加廣泛的資金需求,數量分析的引入是為了提高衍生物市場的效率,對新興網絡公司的非傳統定價是為了體現技術革命時期的經濟特色,網絡化的虛擬經濟是為了配合全球化的實體經濟,信用市場的發展是為了給相關性增強,規模增大的全球化經濟提供一個信用保險的渠道,而大量采用數量分析的機構內風險管理則本來是為了給高速發展的金融市場提供可靠的監督和保障的。然而,不論是產品還是製度,它們都是“物”,在終極遊戲中都是客體,都是棋子。主宰它們的歸根結底還是人,隻有人才是主體,才是棋手,才能決定遊戲的結果。人卻是各懷一心,未必都是為了一個統一的目標,甚至未必都是理智的。其實,絕大多數時候,正好相反,人更多的是為了自己個人的利益,更多的是貪婪而非理智。於是,衍生物出現不久,就被大量的投機者用作賭博的杠杆;數量分析則被用來實現各式各樣套利的夢想;看重未來發展的定價理念被用來吹出了高技術泡沫;虛擬經濟則催生了金融文化;風險管理數量分析的發展跟不上市場發展的速度,產生的漏洞立刻被信用市場的玩家拿來出老千,結果本意是為了減小全球經濟的信用風險的產品和市場卻把大家推入了一場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機之中。

這些事件單個看似偶然,連貫起來其實必然。從技術層麵上講,在知識爆炸的時代裏麵,任何事物都日新月異,就像迅速繁殖的生物體很容易出現突變的基因一樣,數學模型或是其他模型不能完全刻畫某個產品的本質的現象遲早是要出現的,技術上的漏洞在長期的發展中無法避免。從製度層麵上講,首先製度本身不可能頻繁變更,“朝令夕改”那是末代帝王的通常做法,一個好的製度就是需要持續性,穩定性,才能謂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這就會導致任何一個製度都會有其局限和壽命,到了晚期跟不上新的形勢,必然就會困難重重。華爾街的獎金製度本來是為了鼓勵職員努力創新而誕生在發展相對緩慢的早期金融時代,現在完全跟不上迅速多變的金融環境,結果造成了極度短視,投機取巧甚至弄虛作假的可怕弊端。從人文層麵上講,一個成功的產業,一段成功的發展,必然都會造就一批“成功的人”,一群既得利益者。他們本來在故事開始的時候可能是開拓者,是舊時代的終結者;但是成功之後,他們必然變成特權階層,對於係統和製度的強勢了解與控製,在人性固有的貪婪無限製的膨脹中,使他們很容易變成腐敗的短視者,而最終造成他們自己時代的終結。

古人雲,水滿則溢,月盈則虧。又雲,靡不有始,鮮克有終。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今天的金融風暴,十年前的股票泡沫,凡此等等,其實都隻是這個老道理的新證據。人類文明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滿溢盈虧的周期也越來越短,對我們現代人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但是沒有變革,怎麽會有發展?世界經濟政治環境的不斷變化,不管對於個人還是國家,都真的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現在天天新聞裏麵都是關於各國政府救市,改革的報道,還有各種“智囊”的分析,市井的謠言,沸沸揚揚。其實,弄清楚了這場風暴背後的道理,將來的發展方向並不見得那麽撲朔迷離。

對於信用產品的定價和市場的規整,現在有一些技術上的建議,各大勢力集團也在為有利於各自利益的新規則而抗爭。最終係統的改良,某個具體市場的成熟化,隻是個時間的問題,塵埃自會落定。這不是最根本的問題。

更加重要的問題在於製度的改良。首先是關於市場的管理製度。對於金融市場普遍的監督和管理需要比現行的機構內風險管理層次更高的市場級別的管理機構和手段。現在隻有對簡單的賬目的第三方監督和清查,沒有對複雜風險和賬目的獨立第三方監督管理。這是不行的。“靠自覺”有個限度,筆者一直有一個改良的“高級”風險管理的初步設想,核心觀點就是希望以相對低的代價升級現有的機構內風險管理係統,使之變成機構間的交互(雙向或者多向)式管理模式,具體的細節超出了本文的範圍,不好在這裏討論,但是總體上風險管理模式的改良應該是大勢所趨。

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關於職業人員的管理製度。確切的說就是現行的獎金製度,這個製度鼓勵短期行為,而且掌握在一群交易員係統內的特權階層手中,製度本身就不具備公平性(作為大機構的職業交易員,盈利的部分有巨額的提成,但是虧損的部分對於交易員幾乎分毫不傷,頂多換個工作而已,這種不對稱性實際上等於免費送給交易員一個價值很高的期權。)。改變這個模型的辦法很多,困難不在找出一個好的製度來,困難在於有權製定新製度的人恰好正是現行製度的既得利益者。華爾街作為統治集團的最上層是否能夠做出對自身長期利益有好處的選擇呢?最近的一些新聞表明這個問題已經正被決策層討論,我們拭目以待。

但是無論將來的新政策新製度如何,人間興衰更替的自然規律卻不會變。就金融業本身來說,就在此刻,就在大家正為了身在其中的信用危機而焦慮的時候,可否想過另一輪新的危機就很可能已經潛伏?自2007年以來,大量的對衝基金陷入困境,但是卻有一類基金鶴立雞群,這就是所謂的高頻數量基金(High Frequency Quant Fund),這些基金依賴尖端的IT技術和數學模型,在充當經紀人(broker dealer/market maker)的同時,捕捉瞬間的機會,以極高的頻率(極端情況下達到一秒數次)進行交易。他們在過去兩年裏取得了不可思議的利潤(他們的業績一直很好,但是最近的金融環境更加適合他們),這使得許多的投資者把資金從別的方向撤離而投入高頻交易這裏,很多新的高頻交易基金誕生,老牌的基金也極力擴張,可謂如火如荼。可是,虛擬經濟本身還必須依托於實體經濟的發展,這是個硬道理。高頻交易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非對稱的優勢在零和遊戲中取勝,這種交易本身是不可能創造新的財富的,是典型的財富再分配遊戲的另一個版本。雲集的資金和人員必然給這個業務帶來巨大的壓力,經驗已經表明,這種時候產生畸形泡沫的可能極高。我並不願意危言聳聽,但是居安思危總不是件壞事。

寫到這裏,按照計劃就該收尾了。我們身邊的金融危機卻還沒有收尾,會發生什麽樣的事情,對我們的影響又將如何,筆者和大家一起等待。寫的雖然是金融風暴,但是這起伏興衰的無常世事卻不僅僅局限於金融一行,華爾街巨大而蹣跚的背影裏麵印證著阿克頓勳爵的那句老話,“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利導致絕對的腐敗”。不管是個人還團體,民族還是國家,都必須不斷進取,保持在挑戰者的位置,而不是被挑戰者的位置上,才能夠長盛不衰。

感謝大家願意和我一起分享這些想法,希望這些東西不至於誤導視聽,要是有所裨益於萬一,我就深感榮幸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