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危機時代
就在那次盛大的晚宴之後一個月左右,這家基金絕頂聰明的老板立刻招來了屬下,那份報告被嚴肅的作為中心討論。基金很快決定,立刻開始試圖解除/退出盡可能多的相關交易(unwind positions)。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年複一年積累下來麵值數十億,上百億美元的資產,哪裏可能說賣掉就賣掉?
2007年3月,名噪一時的加州房貸大鱷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宣布不再發放新的貸款。4月2日,它宣布尋求Chapter 11破產保護。相關大約200億美元的資產完全陷入恐慌。上述那家瑞銀的基金作為其主要投資者之一,立刻宣布解散。當時,Bloomberg上報道,UBS公布損失大約三億美元。報道還說,這可能隻是冰山的一角。今天我們知道,這個數字連冰山的一角都算不上。
大家知道,台風在海上形成的時候,是緩緩的從各處集聚能量,最初在局部還不能直接感受到風暴。一股一股的氣流不斷的匯入,等到漩渦的中心成形的時候,風暴已經威不可擋。
2007年夏天的時候,久負盛名的Bear Stearns出資32億美元“救助”下屬一家基金,並以低於當時的所謂“市場價”的價格賣出這家基金所持有的次貸衍生物,美林集團(Merrill Lynch)以8億5千萬美元購入了其中一部分,但是在隨後的拍賣中,美林隻賣出了價值不到1億美元的資產。這次事件第一次迫使長期以來暗箱操作的信用衍生物真正麵對市場,一股普遍的恐慌從幾家典型公司的破產中四散開來。
可能是所謂的非線性效應吧,看起來並不和次貸直接相關的股票市場在仲夏也掀起了一次風波,那次風波被稱為數量基金的“頂級風暴”(perfect storm of quant funds)。
大家可能還記得,本文早些時候提到過,到2007年中,華爾街大約存在著6000家各種對衝基金。其中許多是所謂的數量基金(Quant Fund),他們運用統計的或者其他的模型研究金融市場,提出交易策略來博得更高的勝率。這些基金雇傭著大量統計學,應用數學,物理學以及計算機工程的博士,甚至教授,他們運用著科學的頭腦和手段研究這個市場,當然比起普通的散戶有著係統的優勢。但是,這些人都受過非常類似的科學訓練,都有著類似的思維方式,用著類似的分析工具,很可能也會做出類似的研究結果(當然這是很明顯被指望的,如果我們認為“正確”的結果是“唯一”的話。)。也就是說,在“正常情況下”,這些基金很可能一起買,一起賣;買一樣的股票,也賣一樣的股票。平時這個問題不大,相反還很可能互相幫忙---互相炒高,或者壓低各自的目標股。但是任何交易員都有一個風險警戒線(Risk Level/Loss Cut Level),就是說,一旦風險或者損失超過某個水平的話,就必須退出。那麽,如果市場出現“非正常情況”,一下子使得某一個基金碰到了他的風險警戒線的話,他就必須賣出他所持有的股份,無論價格多低(或者反過來,必須買進他所空賣的股,無論多高價)---- 這樣就會使得這個股價更低,從而很可能也觸發另外一位基金經理的風險底線,逼著他也同樣的去賣(注意,這是因為這些數量基金平時都作類似的交易,所以才會出現這種一邊倒。)。然後,再觸發下一家,或者一群。這樣該股價就會一劈到底,所以的基金也就都跟著倒黴。2007年8月的時候,次貸危機就是那個初始的非正常強擾動,後來發生的連鎖反應正是如此,很多數量基金同時在一天之內損失數億美元,原來數學上假定為分散獨立的自由市場,在這次頂級風暴中呈現出極強的相關性。
大量基金的突然損失的影響反過來又很快超過了股票市場本身的範圍。因為股市的崩盤造成許多機構持有資產的急劇貶值,為了維持他們的運作,他們不得不退出很多持有的投資,兌換成現金來填補空缺。實際上,同時急需現金的機構是如此之多,立刻出現了“流通性緊缺”(Fly to liquidity)的局麵,這必然會導致現金(也就是流通性)的增值,現金怎麽增值法?現金增值就是各種證券的貶值,現金增值就是國家信用和非國家信用之間差額的擴大,這時金融機構普遍出現現金短缺,交易停滯的現象。美聯儲在晚些時候為增加流通性,激活市場注入了數百億美元的現金。然而暫時的流通滯澀隻是表象,根源還是各大機構持有的泡沫資產在泡沫破滅的時候,無法避免原形畢露。
2007年底,瑞士銀行,花旗銀行為首的一些大銀行,紛紛承報所持的大量信用衍生物(次貸衍生物已經波及更加廣泛的信用產品)的巨額虧損,分別均在數百億美元左右。漩渦的中心已然形成。
2008年3月,病入膏肓的Bear Stearns以每股2美元的價格被JP Morgan Chase並購,金融風暴全麵進入高潮。
2008年9月,有著150年曆史的華爾街傳奇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宣布尋求Chapter 11 破產保護。
幾乎同時,另外一個標誌著華爾街傳統的金融巨頭美林集團(Merrill Lynch)被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並購。
在世界範圍內,歐洲的經濟受到沉重的打擊,金融行業也出現大規模的癱瘓,以金融業為支柱的冰島更是作為一個國家宣布破產。亞洲各國,包括中國在內,由於歐美消費的大幅縮水,導致出口經濟迅速受損,中國沿海許多民營企業倒閉,韓國經濟也陷入停頓。
世界各地的房地產先後停止增長,然後又進入蕭條。美國本土的房地產自次貸危機以後,經過等待,有價無市等階段的徘徊,在08年底,主要泡沫地區有了實質性的大跌。但是在泡沫期間建造的大量房產,使得美國居住房屋的總套數仍然是實際家庭數量的1.2倍以上,房市下一階段的走勢仍然不清楚。
從2008年底至今,盡管各國政府打出各種“救市”政策,注入大量資金,希望能夠緩和形勢,避免進入全麵的大蕭條,但是全球經濟何去何從,也仍然朦朧不清。
全球經濟的高度相關性,金融市場和其他市場(例如房地產)之間的高度相關性,以及金融市場內部的高度相關性,是這次金融風暴的成因之一,也是特點之一。1929年的資本主義世界大蕭條,是實體經濟的崩潰,是由於實體產業結構不平衡(第一次世界大戰刺激了許多軍事工業的超常發展)直接導致的。80年後的金融風暴是虛擬經濟對於財富再分配的泡沫遊戲的結果,在泡沫時期裏,發達國家的許多實體經濟失去了在本國的競爭力,被迫遷移到勞動力價格便宜的發展中國家去(比如中國,巴西,印度等),但是這些實體經濟在新的環境裏麵同時得到了一次改良和適應新形勢的機會,全球化的市場使得實體經濟的全球結構更加均衡,長期的和平環境也使得財富得到了很好的積累,這使得我們這次金融風暴的範圍很可能被局限在虛擬經濟之內,而不會對全球實體經濟造成類似1929年的傷害。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虛擬泡沫的破滅,使得實體生產力的地位提升,如果利用合理,這次危機甚至可能成為一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