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華爾街漩渦(八)ZT from idiot94

(2012-01-24 06:50:58) 下一個

(八)中國的產品和房地產泡沫

華爾街的金融寡頭們固然不受任何人挾製,但是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他們大把大把的拿錢,畢竟還需要有人來送錢。

信用市場目標明確的混亂給特權者們提供了在他們自己製定的遊戲規則之內合法圈錢的機會,但是這還隻相當於一個做好的聲音接收裝置,要從它想聽到美妙的音樂,我們還需要兩樣東西:一個聲源和一個媒介。

這個聲源就是以中國為首的東亞經濟。這個媒介就是房地產。

占世界人口1/5的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又一次上演著東亞地區特有的奇跡。從文藝複興以後,西方先進的機械文明先後征服了我們這個星球的每一個角落,相對而言,東亞幾乎是最後一片被叩醒的土地,中華文化圈是最後一個被突破的文明壁壘。然而,先是日本,繼之以香港地區,台灣地區,韓國,新加坡,以至今天的巨人中國本身,一次又一次的重複著極其相似的經濟奇跡,使這個地區和西方在經濟和技術上的差距迅速的縮小(相對而言)---- 這不是偶然的。中華文化影響下的子民們多數都可謂“勤勞善良”,東亞民族普遍能夠忍受長期艱苦的生活,可以在很簡陋的條件下艱苦奮鬥,不放棄對長遠未來的美好向往。在國際市場上,東亞產品一貫都是以無可競爭的低廉價格打入,然後精益求精,逐步占領高端櫃台,最終打下一片天地。日本的汽車工業就是這樣成為80年代發展的典範,今天盡管許多聲稱“愛國”的美國人不願購買外國車,但是在美國的高速公路上卻布滿了豐田和本田。日本汽車在質量和性能比美國同類型車優秀的基礎上,仍然保證了相對低廉的價格,這使得其競爭力經久不衰。日本汽車產業的成功給日本這個國家以及相關財團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但是創造這些成就的日本產業工人們的報酬卻隻有類似職位上的美國工人的60%左右。進一步的,日本有著龐大的社會保障基金,年輕的勞動者的很大一部分收入都被“寄存”到這些基金裏麵,用來保障日本現有社會模式的運作。然後,這些國家或者財團控製的基金則以各種方式投資到華爾街,包括美國國債,也包括信用衍生物,或者任何其他流行的產品。換句話說,就是日本產業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大部分都被表達在美國市場上:一些由美國消費者以“價廉物美”的形式享受,另一些則作為資金,直接成為華爾街非對稱遊戲的獵物。

同樣的,今天已經成為世界工廠的中國更是如此。集中在廣東等沿海地區的大量外向型勞動密集型工廠每年以驚人的規模向美國,向各發達國家輸出著極其廉價的產品。在Walmart,一美元隨時可以買到十分精美的中國產紀念品,裝飾物或者玩具。中國工人的辛勤血汗給自己換來的很多時候竟然隻是僅可果腹的劣質食品而已,他們所創造的全部價值被無情的奪走,同樣也是一部分被發達國家消費者以廉價的形式兌現,另一部分則是被國家,國內或是跨國的財團拿走。順便提一下大家肯定知道的事情,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不是造飛機的波音,也不是寫係統的微軟,是不生產任何東西,隻賣東西的Walmart超市!

“錢”其實隻是個符號,本身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有意義的是它所代表的“購買力”,是它所能購買的東西。所以,我們多次提到的那些所謂的“國際熱錢”,並不是滿天飛的鈔票,而實質上它們是國際壟斷資本所控製的產業工人們創造的剩餘價值。長期以來,中國普通人極低的生活水平,中國老百姓超過人類忍耐極限的吃苦能力,以及中國人固有的機靈能幹,使得開放以後的中國給勞動力市場提供了真正的金礦。這些年來,這些中國工人創造的超比例的剩餘價值是金融泡沫的主要資金來源。

財團有了錢,自然就想投資,就算自己不想,華爾街也會主動找來告訴您,投資吧,請看,我們有無數的職業高手正等著幫您把“錢變錢”呢!與此同時,發達國家的消費者由於生活資料的相對廉價,也節餘下來一些購買力,這些資金雖然單個看來都微不足道,但是任何小的數目一旦乘以若幹億這樣一個人口因子都是天文數字。怎麽辦呢?股票市場剛剛崩盤,不說十年怕井繩吧,至少心理上也想回避一下吧?可是不小心多收了三五鬥,手裏有了點小錢,而且這小日子看著勢頭還要走高啊!改善生活質量吧,衣食住行,別的都好說,就是這個“住”,一直都很貴,以前都隻能向往。可這下遇著了好年成,2000年左右的時候,親民愛民的民主黨力挺通過了一個放寬房貸政策的法案,這不,一向眼高於定的西服革履的華爾街的代理商們一個個都笑容可掬的來了,跟俺說啊,您收入相對低啊?沒關係,咱現在不看重哪個!為什麽?哦,因為房市看漲啊,有您的房產作抵押,我們放心貸款給您!怎麽?沒錢首付?沒關係,不要首付!為什麽?哦,房市看漲啊,您放心,這經濟這麽好,您很快就能付清貸款了,付清了,這房子就是您的了,而且到時候,跟您說啊,它要是隻翻一倍,您都可以說您虧了本兒!我跟您保證啊,您絕對虧不了!再說啦,您這不馬上住上新房了嗎? 。。。。

諸位看官,這個有個術語,叫做Subprime(次級貸款),哦,害怕?現在是談虎色變了,不過那個時候可是風靡一時啊。銀行不遺餘力的推出大量的次貸,借出去的可不都是銀行自己的錢,大部分的哪兒來的呢?上一段開頭不是說了嗎?那些個國際財團,主權基金,那些想一夜之間讓錢下蛋的大款啊!一時間,房價不斷上飆,引無數房奴競折腰。從911事件以後,在筆者居住的紐約市郊,一棟又一棟的高樓以深圳速度奇跡般的崛起,好像“又是一個春天”。。且慢!可是這裏是高度成熟的美國經濟,不是發展之初的中國經濟,這裏的平均GDP年增長率低於2%,而不是高於10%。但是這裏房價的增長率卻幾乎趕上了上海同期,建房率仿佛北京的三環。紐約如此,佛州如此,加州如此,全美大部分地區均如此。隨便在航班上碰到一個人,就會高高興興的告訴我,她在拉斯韋加斯又買了一套房,前麵買的三套,一套出租,兩套轉手,都賺翻了。。

其實同股市泡沫類似,大家都知道這個房市也是個泡沫,可是就是不知道它啥時候破,又無法忍受天天看到別人住新房,炒新房的誘惑。華爾街又及時的推波助瀾,總有新的鼓勵計劃,掀起新高。房價就是信心,信心就是房價,這個信心有多強,明天就有多美好。大家一起互相鼓舞著,信心和房價一起越來越高,投資者看到去年的投資,今年就跟著房價翻了翻,隻後悔當時沒把褲子當了也投進來。於是,更多的資金湧入了這個很安全,有著高漲的信心和房價作抵押的市場。一個又一個新鮮的承諾著高回報率的衍生物,結構化產品令人應接不暇,無論您的理財期望是什麽,華爾街都能滿足您的需要,而且能夠提供翔實的曆史數據和業績,讓您深信不疑您的風險是很小的,甚至可以忽略的。好像突然之間大家都相信兩三年前股市的崩盤全是薩達姆的過錯了。

人在貪婪麵前可惜總是這麽脆弱。幻想在事實麵前也一樣脆弱,就像紙在火麵前一樣。

2006年底的時候,瑞士銀行(UBS)下屬一個基金正在豪華的辦公樓裏歡慶連續第六年超高的回報率,有心人卻注意到一位瑞銀風險管理部的年輕的中國工程師發給全體交易員的一份報告。該報告警告,次級貸款的違約率已經比正常情況高出3至5倍,建立在這些次貸基礎上的衍生物價格麵臨巨大的威脅,種種跡象表明,一場前所未有的風暴很可能很快就要來臨了。然而,彼時彼刻,這樣的報告實在不和諧,大家年終獎金當然不可能夠就這樣被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移民給耽誤了,該耽誤的隻能是這個報告自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