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俄羅斯最有權勢的女人很崇拜這位中國皇帝

(2007-10-09 18:06:21) 下一個


清代雍正皇帝在位的時間隻有短短的十三年(公元1723 -1736年),他在俄國人心中的印象卻遠比乃父康熙要深刻得多。這 主要是他的一篇傳子遺詔翻譯成俄文,而且廣泛流傳的結果。

雍正死後三十五年,他的遺詔被俄國人士看中,由早期漢學家列 昂季耶夫譯成俄文,發表在諾維科夫創辦的諷刺雜誌《愛說閑話的人》 1770年7月出版的第二期上,題為《中國汗雍正給兒子的遺囑》。過 了兩年,即1772年,列昂季耶夫編成他的中國譯文集出版,書名為《 中國的思想》,再次收入了那篇傳子遺詔,從而使該文繼續流傳, 廣為知曉。[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雍正的那篇文字原題為《雍正遺詔》,見於《清世宗實錄》卷一 五九,頁二十至二十四。是雍正皇帝對繼承者乾隆等人的遺囑,作於 1735年。

那麽,俄國人士看中它的是什麽呢?原來就是雍正對弘曆(乾隆 )說的朝乾夕惕、勵精圖治的話,即期望未來的乾隆皇帝能夠 勤求治理,撫育蒸黎,無一事不竭其周詳,無一時不深其祗敬......大 法小廉,萬民樂之。應該說,這也是當時俄國人期望於明君的 最高理想。

這樣說是有根據的。當時恰值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當政(公 元1762-1796年)。女皇即位之初,便作出姿態接受啟蒙思想的 指導,標榜開明君主製度,提倡文學創作自由,編輯出版雜誌, 並親自執筆,在俄國社會煽起了頗為強勁的啟蒙主義思潮。雜誌主編 諾維科夫正是啟蒙主義的代表作家,他把雍正對皇太子們的遺囑當作 開明君主的原則來宣傳,在他們心目中,雍正的話當然是理想君主 的行為準則。

但俄國的現實又與女皇的宣告相去甚遠。葉卡捷琳娜二世為標榜 自己的德政,甚至寫信告訴伏爾泰,說在俄國農民如果想吃雞就 可以隨意吃到。而現實是農民在大批破產和死亡。

諾維科夫辦諷刺雜誌宗旨是揭露諷刺具體的社會醜惡,施以無情 的鞭笞。但是雍正的遺詔中並無諷刺的話語可以引用,相反,倒是有 他描述的君主正氣:詰奸除暴,懲貪黜邪,以端風俗,以肅官方。 顯然,雍正在俄國人士的心目中,又是一位理想的君主。

進一步說他們還把雍正治理下的中國,當作理想的國度。這從雜 誌的編排便可看得出來,放在刊頭的是雍正的話,擺明一幅理想的社 會圖景,在刊末卻特意登出了啟蒙主義作家馮·維辛的一首諷刺俄國 現實社會的打油詩《致仆人書簡》,指出:在俄國人人爾虞我詐, 神父盡量欺騙老百姓,仆人欺騙老爺,而大貴族總想騙皇上......拿吧, 撈吧,不管什麽,抓到手就算數。這是從編排上顯出的一種獨特的 諷刺手法:通過對照向讀者暗示:理想的國度不在俄羅斯,而在東方 的大中華帝國。足見在俄國人士的心目中,雍正治理下的中國也是理 想的社會。[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十八世紀的俄國人士不僅注意到中國,而且竟然用中國皇帝雍正寫的文章去挑戰沙皇專製的弊端。這畢竟是曆史上中俄文字之交的一 段有趣的插曲。

當年俄國東正教駐北京的傳教士團,主要任務還不在於傳教,而 在於多方麵地了解和調查中國,尤其是宮廷和官府的情況。

但是關於雍正傳子遺詔的俄譯情況,還是值得一談的。

雍正傳子遺詔能在俄國流傳,除了其本人的治國業績享有聲望外, 主要得力於俄譯者的學識和俄譯文的準確。

俄譯者阿曆克謝·列昂季耶夫(1716-1786)能夠從眾多的文籍 中選出那份遺詔加以譯介,絕非偶然,而是有廣博的中國鄉情知識為 基礎的。他出生於莫斯科教堂工作人員之家,從1738年起就入漢語學 校,學三年後,在外交部工作一年,接著就以學員的身份隨東正教駐 北京傳教士團於1742年來華,在京住了十二年,至1755年回國。立即 被派往外交部和科學家從事漢、滿語文的翻譯和教學工作,直至去世 為止一生有近五十年在從事漢學家的工作,即便隻算到1770年他譯出 雍正遺詔為止,也已有三十餘年的實踐經曆。

譯者在華期間,曾經擔任過清政府理藩院的漢、滿語翻譯,並在 俄語學校任教。而他在京時間恰好雍正死後不久、乾隆在位,有可能 對前後任皇帝作比較深入的了解,從而有助他對翻譯作品的選擇。從 實際成果看,除了雍正遺詔外,他還有大量翻譯手稿,內容涉及中國 史地、中俄關係、政製刑法、哲學倫理和上諭等等,在1771年至1786 年出版的譯著就有21種。十八世紀俄國共出版有關中國書籍和論文12 0種,而他的譯著即占了其中的五分之一,況且許多譯著還算得上是 歐洲的第一次譯本。[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列昂季耶夫的俄譯文忠實通順。《雍正遺詔》的俄譯人名譯音顯 示,有些不似漢文,顯然從滿文譯的。因按慣例清朝皇帝的聖旨都備 有滿、漢兩種文本。

較大的改動是譯者依照歐洲讀者的接受習慣,把詔書分成段落, 而且在每段落的開頭加上呼語,使得每段意思更為清晰。在詔書起首 加上上天保佑的大皇帝!文中則在加有親王和大臣們,有的 則直指繼承人未來的乾隆帝,說弘曆,現在我向你說幾句話。

有的譯文句子之間加上了一兩句話,類似注解,使得俄文讀者更 易理解,也顯出譯者對清廷幾代皇帝與皇子之間有了解和研究。

例如在寶親王皇四子弘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聖祖皇考(按, 即康熙帝)於諸孫之中最為鍾愛,撫養宮中,恩逾常格之後,增加 了一句話:他顯然是希望弘曆能成為我皇位的真正繼承者。

又如:遺詔原文說到乾隆與和親王弘畫同氣至親,實屬一體, 尤當誠心友愛之後,俄譯又加上了一句話:弘曆!勿忘你的小兄 弟弘畫。

當然,也有可能是滿文本原有而在漢文本裏沒有的。無論如何, 那總是譯者外文水平和國情知識的見證,說明自康熙開始中俄正式交 往以後,文書的翻譯已經提升到了相當的水平,並且成長出最早的俄 國漢學家了。[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