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十大黃埔驍將
(2007-10-09 17:38:11)
下一個
一、關麟征
關麟征 (1905--1980) 陝西戶縣人,黃埔一期
抗日名言:晚年將軍自我總結:我的一生是打日本鬼子的一生!
精銳陣容:52軍
經典戰例:長城抗戰一戰成名,後屢挫強敵,時人稱為“關拳頭”,堪稱黃埔抗日第一名將,抗戰勝利後激流勇退。經典戰例主要有:長城抗戰、冀中抗戰、台兒莊大捷、武漢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3年2月底,關率25師開赴長城古北口抗日。3月9日,當部隊到達密雲以北石匣鎮時,接到何應欽“停止前進,就地待命”的命令。關他審時度勢,毅然“抗命”,將部隊開到古北口前線接防,命令七十三旅旅長杜聿明指揮古北口南城正麵的戰鬥,自己親率特務連赴右翼前線,指揮七十五旅主力。出古北口東關不遠,即與敵人的戰鬥前哨發生遭遇。為了奪取潮河支流對岸高地有利地形,他親率一四九團猛烈反擊日軍。雙方短兵相接,戰鬥慘烈。關麟征被槍榴彈炸傷五處,成為血人,身旁官兵十餘人全部戰死,他仍毫不動搖,從容指揮部隊英勇殺敵,終於擊退了敵人占領了高地,強占潮河支流北岸(幹溝)高地。穿著草鞋的官兵,在臘月的冰天雪地中與日軍的飛機大炮對壘。僅前三天,就殲滅敵軍二千餘人。其間,25師還以大刀隊夜襲日軍,數十日軍成為刀下之鬼,日軍聞之為之膽寒。關因作戰有功,獲得青天白日勳章。《大公報》主筆張季鸞親自撰寫社論“愛國男兒,血灑疆場”,以賀其功。
1937年10月,關率五十二軍在漳河南岸,與日軍十四師團進行一場拉鋸式的攻防戰,雙方傷亡慘重。最後,日軍向漳河北岸敗退。這時,關麟征從偵察兵報告中得知日軍在邯鄲城外建有飛機場和汽油庫,立即命令智勇雙全的營長梁偉智率領一營,夜襲機場,燒毀日軍飛機十餘架,炸毀了汽油庫,受到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的嘉獎。
1938年春關率部參加台兒莊會戰。3月24日,關指揮部隊向盤踞在津浦鐵路台棗支線的日軍第10師團瀨穀旅團發起進攻。關發現日軍白天戰鬥活躍,晚上龜縮不動,就采用夜戰火攻戰術,命令部隊晝伏夜出,消滅敵人。3月31下午,由臨沂南下的日軍阪垣師團沂州支隊四千人,突然襲擊五十二軍指揮部。當時,關麟征身邊隻有一個警衛營的兵力約三百人。關沉著冷靜,命令警衛連在離指揮部千米以外的地方展開佯攻,以迷惑敵人。及至黃昏,援軍趕到,他立即指揮部隊對日軍突然實行反包圍。敵軍倉卒應戰,傷亡眾多,其騎兵部隊全部被殲。4月初,關部加速對台兒莊日軍的攻擊,白天或槍炮轟擊,或白刃肉搏,晚上攀屋放火,乘亂追殺,使敵人日夜不寧,從台兒莊北麵完成對日軍的包圍。4月下旬,關部奉令開至嶧縣以東、邳縣以北防守,將日軍國崎支隊包圍在碼頭鎮西的北澇溝,給敵以重創,僅日軍四一、四二聯隊傷亡就達一千四百多人。台兒莊大捷後,關麟征升任第32軍團長。手下敗將阪垣征四郎稱:“關麟征一個軍應視普通支那十個軍”。蔣介石聲稱:“中國軍隊如都象五十二軍那樣戰鬥力強,打敗日本軍隊是不成問題的。”時人則稱台兒莊戰役中負責防守的孫連仲和負責攻擊的關麟征為“孫鋼頭”和“關鐵拳”。
1938年夏秋之交,32軍團參加武漢保衛戰。當時,日軍岡村寧次的第十一軍所屬第九師團進攻贛北和鄂東南地區。8月,關麟征率部在瑞昌、陽新一帶阻擊日軍。他命令部隊依山地形勢,在每個山頭修築工事,把幾個山頭組成一個棋盤陣地,一個山頭受敵攻擊,其他山頭可以立即配合出擊,殲滅敵人。因而日軍進攻十幾天,寸土未得,遺屍累累,士氣低落。日軍廣播說:“我皇軍在瑞昌跗近,遭遇最強勁之敵”。
1939年秋,關麟征升任15集團軍副總司令,代行總司令職權,坐鎮湘北,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迎擊進犯湘北的日軍。他製定了在湘北每道河兩岸節節抵抗,消耗敵人,然後轉入山林湖沼地區或乘敵人疲憊、困乏時,轉退為進,轉守為攻,與敵決戰,聚而殲之的作戰方針。9月14日,日軍第六、十三師團從嶽陽沿粵漢鐵路南犯。關指揮國軍憑借工事及河流,湖泊等自然屏障,進行堅決抵抗。此役敵我傷亡慘重,關部僅連排軍官就犧牲六百餘人。在殲滅了敵人大量有生力量後,關將部隊主動後撤,退而不亂,二十萬大軍,軍紀嚴明,井然有序。隨軍記者對關麟征組織領導軍隊的才能深為敬佩。10月2日,國軍退至長沙外圍,日軍陷入湘北湖沼,已呈疲憊之勢。關麟征抓住戰機,果斷地組織指揮部隊實施反攻。日軍豕奔狼突,全線潰退,失地全部收複。是役結束,關麟征升任15集團軍總司令,記功一等。關是黃埔將領中擔任集團軍總司令的第一人,他年方三十四歲
評價:作戰能攻善守,無論從大兵團會戰的戰略決策乃至一個戰鬥小組的短兵相接,都能看到他智慧和勇氣的影子,並為抗戰留下累累戰傷,所遺憾者抗戰後期長期守備桂滇,有點類似三國時的勇將馬超。早在十年內戰期間,關多次與中共名將林彪、徐向前、陳賡、徐海東對壘,勝多敗少,對共軍殺傷力實為強悍。其抗戰與陳明仁相比,在戰略戰術上更勝一籌;與王耀武相比,關更擅長以少勝多。抗戰勝利後,蔣介石一度讓關坐鎮東北,遭陳誠反對,關順勢激流勇退,遠離內戰的是是非非,保持晚節,修成正果,實為大智。1980年將軍在香港病逝後,大陸亦官方與民間也表達了深切哀悼之意。倘若其坐鎮東北成行,恐怕國共雙方在東北又要多遺下許多白骨。關為人正直,雖得蔣介石信任,卻長期與陳誠交惡,1945年初出任第一方麵軍副司令,也可能與陳誠有關。關善治軍,其52軍號稱國軍第六大主力,戰力實遠居國軍五大王牌主力之上,其25師擅長奔襲,被稱之為“千裏駒”師,195師被曆史學家黃仁宇稱為東北戰場上的“救火隊”。後195師另起爐灶,成立新5軍,亦為國軍精銳。關喜用老鄉,手下將領多為秦將,風格也多和關相似,作戰凶悍卻不事張揚。國軍五大主力盡沒於內戰,唯獨52軍在風雨飄搖、兵敗如山倒之即,狠狠咬了四野、三野都各一口後,仍能獨善其身,撤至台灣。遼沈戰役之營口之戰,東北9縱二十五師師部竟被準備撤退的五十二軍二十五師攻破,被俘一千七百人,還被繳獲不少機密文件;上海戰役,堅守月浦一帶的第五十二軍以十幾個連頂住了解放軍三野十兵團二十八、二十九軍排山倒海般的攻勢,掩護了國軍在上海的撤退,解放軍二五九團團長胡文傑、二五三團政治處主任王裏等約兩千名指戰員犧牲。52軍之強悍可見一斑。國軍最終敗退台灣時隻有5個建製比較完整的軍,52軍就是其中之一。
二、陳明仁
(1903-1974),湖南醴陵人,黃埔一期
抗日名言:回龍山戰役前,將軍對中美將領立軍令狀:“三天內不拿下回龍山,誓不為人”。抗戰中這麽NB的將領恐怕隻有陳一人。
精銳陣容:71軍
經典戰例:十年內戰期間雖然剿共有功,卻屢次犯上被蔣打入冷宮,直到1938年5月,日軍進攻九江,蔣介石調兵遣將卻捉襟見肘,不得不臨時起用陳明仁。從此陳明仁在抗日戰場上大放光彩。經典戰例主要有廬山抗戰、桂南會戰、滇西反攻。
1938年5月,陳明仁率領由貴州保安部隊改編而成的預二師加入廬山戰場。蔣介石讓他先帶部隊休整,陳卻說:“強將手下無弱兵,不打退日本兵,決不離開九江!”7月23日,日軍以陸海空軍猛烈攻擊鄱陽湖周圍中國守軍陣地,中國軍隊一線陣地紛紛陷落。總指揮張發奎指揮無方, 8個裝備良好的正規師潰不成軍,唯獨預二師6千官兵以“誓與廬山共存亡”的決心堅守廬山不撤,頑強抗擊日軍一輪又一輪的進攻,終於完成作戰任務,得到蔣介石的嘉獎。
廬山戰役結束後,預二師被陳誠吃掉,幸虧軍政部長何應欽同情陳明仁,又從川軍中抽調三個團成立新的預二師交給陳明仁。1940年春,陳明仁部入桂參加桂南會戰。總指揮徐庭瑤指揮不力,全戰場14個師一觸即潰,唯獨陳明仁以一師之眾與日軍奮戰一個星期之久,部隊傷亡七千餘人,直到接到上級撤退命令才撤出戰場。不久,蔣介石在柳州召開檢討會議,參戰各將領都受到處分,隻有陳明仁受到嘉獎。
1944年5月, 71軍受命參加滇西反攻,主攻龍陵。副軍長陳明仁率大軍繞過鬆山,出敵不意,一舉攻占龍陵和鬆山間的聯絡點——鎮安街,切斷緬滇公路,進圍鬆山。中國軍隊從6月4日開始進攻,至9月7日克複,血戰3個月零3天,其間大規模戰鬥十次,故名“十戰鬆山”。這是一場毅力的較量。其間,因鬆山久攻不克,蔣介石大為震怒,要求必須於9月18日國恥日前拿下鬆山,否則軍、師長都要以“貽誤戎機”領罪。日軍從騰衝方向調來援兵,71軍之87師作戰不力,師長張少勳喪失信心,打電話給集團軍司令宋希濂請求後退。陳明仁知道後警告雙方:“71軍歸我指揮,師長不能直接報告總司令,總司令也不能直接處理這個問題。”張少勳精神崩潰,隻得提槍自殺。張少勳自殺未死,陳明仁知道後又殺氣騰騰地對宋希濂說:“自殺而不死,是為了逃避責任,我一定要槍斃他。”宋希濂也為之膽寒。此後,陳明仁另選師長,重新調整部署,和友軍一道繼續猛攻鬆山,最終全殲鬆山守敵和龍陵外圍之敵,號稱“戰爭之花”的日軍指揮官鬆井旅團長隻得剖腹自殺。鬆山既下,龍陵已成孤城,陳明仁又挑選精兵組成敢死隊突入城內,經過七天七夜巷戰,守敵2000餘人大部被殲滅,小股逃入原始森林後,亦被陳派兵追殲。隨軍觀戰的美國聯絡組組長稱:“中國軍隊吃苦耐勞精神和作戰勇敢,都是世界少有的。”
鬆山收複後,碌碌無為的軍長鍾斌卷起鋪蓋兒走路,陳明仁接任軍長。1945年1月,中國軍隊重兵圍攻中緬邊境重鎮畹町製高點——回龍山,邱清泉的200師及其他部隊輪番攻擊,紛紛敗下陣來。久攻不克,盟軍揚言要放棄對國軍的空軍支援,遠征軍司令衛立煌請陳明仁掛帥。陳明仁向衛立煌和盟軍將領立下軍令狀:“我的部隊明天到達,後天接防,第三天攻下。”三天後,在國內外大批觀戰將領的眾目睽睽之下,陳明仁統一指揮盟軍所有參戰空軍、陸軍進攻回龍山,如期將軍旗插上回龍山主峰。回龍山之役是遠征軍滇西反攻以來最暢快淋漓的一次攻堅戰,美國人稱之為“一部軍事指揮藝術的傑作”,陳明仁也被美軍譽為“傑出的中國名將。”
評價及結局:陳軍事生涯從一開始就充滿了坎坷,先入廣州陸軍講武堂、後入黃埔一期第6隊,被稱為“插班生”。東征之役,以“惠州第一勇士”勇冠三軍,一度被視為黃埔的驕傲。陳桀驁不馴、霸氣十足。他的這些性格在與敵軍對陣時,無疑如猛虎下山、蛟龍歸海,勢不可擋。陳明仁能攻善守,被視為“能戰名將”、“黃埔楷模”。但是在政治關係複雜的中國,這種性格又最招人忌諱,無論是同學、同僚,還是上司,甚至校長蔣介石對其印象極差。陳明仁一生三次前麵打勝仗,後麵受處分,並非偶然。之所以將其列在王耀武之前,因為陳明仁善於以劣抗優,絕處逢生,攻堅能力極強,永不言敗。陳善帶兵,無論什麽樣的部隊到他手上都能當王牌軍用。昆侖關大捷,其他參戰部隊皆為中央軍,唯獨其預二師是地方部隊,照樣出彩。71軍並未能入國軍五大王牌主力之列,卻在他的帶領下在四平兩次擊敗中共名將林彪,是沒有王牌稱號的王牌軍。陳抗戰前是中將,抗戰後仍然是中將,長沙起義參加解放軍,後被授予上將軍銜,實出於毛澤東對其強大殺傷力的賞識,毛公開聲稱:林彪打仗不如陳明仁,陳逝世後,毛澤東又帶病參加陳的追悼會。倘若陳早年從共,恐怕位居元帥也有可能。
三、王耀武
(1904-1968),山東泰安人,黃埔三期
精銳陣容:74軍(號稱國軍五大王牌主力之首的整編74師前身)
經典戰例:1928年5月,日軍製造濟南慘案時,時任營長的王耀武屢次請求死守濟南,反擊日寇,遭到上司嚴厲斥責。抗戰爆發後,王率領51師參加淞滬抗戰,此後幾乎無役不從,所遺憾者未能參加遠征軍,揚威異域。經典戰例主要有淞滬抗戰、上高會戰、常德會戰、雪峰山會戰。
淞滬抗戰中,51師受命防守吳淞口至羅店的中心陣地,阻止日軍從海上登陸,任務最為艱苦。白天,日軍以海陸空軍立體作戰猛攻51師,均被擊退。夜晚,王耀武派出小分隊夜襲日軍,連斃兩名日軍聯隊長,王耀武和51師一時成為媒體宣傳的抗戰英雄。
1941年春,王耀武率74軍參加江西上高會戰,負責在上高地區正麵抗擊日軍的任務。從3月15日開始,日軍猛攻,國軍寸土必爭,戰況慘烈,許多連隊全部殉國。3月24日,敵師團長親自督戰,在百餘架飛機掩護下進攻74軍白茅山主陣地。74軍陣地大部被摧毀,王耀武指揮預備隊發起7次反衝鋒,與日軍肉搏。次日,74軍轉入反攻,不顧日軍毒氣彈,追亡逐北,最後將殲敵包圍在官橋鎮予以殲滅,陣斬34師團少將指揮官岩永少將。上高會戰被何應欽稱為抗戰以來“最精彩之戰”,74軍被授予飛虎旗一麵,國人稱之為“抗日鐵軍”。
1943年11月,10萬日軍進攻常德,王親率主力在常德東北與敵激戰。日軍以陸空火力猛攻常德長達16日之久,將常德城炸成廢墟,駐守城內的57師在彈盡糧絕、兵員損失四分之一的情況下一度撤退出城,王耀武又親率51師發起反擊,血戰6日,收複常德。戰後,王升為24集團軍司令。
1945年5月,10萬日軍沿湘黔公路進犯中國最大的空軍基地芷江機場,王耀武統率30萬大軍迎戰,並在雪峰山東南麓為日軍掘下墳墓。日軍以聯隊為單位輪番攻擊,王耀武以逸待勞,陣斬日軍5000餘人。日軍左衝右突,一籌莫展。兩個月後,王耀武命令部隊轉守為攻,日軍狼奔豕突,潰不成軍。雪峰山一戰,國軍消滅日軍2萬8千餘人,若非何應欽放了日軍一條生路,這個戰果肯定要擴大數倍。不久,日本宣布投降,王奉命在長沙衡陽地區受降。日軍第20軍指揮官阪田一良中將高舉戰刀,畢恭畢敬地呈獻給令他心服口服的王耀武。
總評及結局:王耀武驍勇善戰,無論十年內戰還是八年抗戰,都讓對手敬畏;加上王以長袖善舞著稱,深得蔣介石賞識;因此黃埔中流傳“三李(黃埔一期山東籍的李玉堂、李延年、李仙洲)不如一王”的說法。老蔣用人,非常重視資曆,而王得以於1945年1月在黃埔諸將中第一個升任方麵軍司令與國軍元老盧漢、張發奎、湯恩伯並駕齊驅,不僅與其戰功有關,更與其為人有關。就抗戰功績和指揮水平來說,我認為略遜於關麟征、陳明仁,經典戰例也多為防守型,但由於王地位一直較高,從師長幹到方麵軍司令,因此對戰局的正麵影響相對較大。抗戰勝利後,王耀武一度稱病住院,企圖保持晚節,仍然被校長強行拉上內戰戰車,坐鎮山東,結果屢屢敗於中共名將粟裕之手,最後被生擒。王善治軍, 74軍被日軍稱為“虎部隊”,第二次長沙會戰時,當有情報得知74軍從江西出動時,阿南惟幾的軍司令部頓時為之震動;後來74軍和張靈甫在孟良崮被共軍消滅,消息傳來,王耀武泣不成聲。
四、廖耀湘
(1906-1968),湖南邵陽人,黃埔軍校長沙分校第6期騎兵科,後考入法國陸軍大學攻讀機械化騎兵專業。(也有人將北伐前畢業的黃埔前四期學員作為根紅苗正的黃埔)
精銳陣容:新6軍
抗日名言:抗戰爆發後,將軍致信其父:男身受國恩,成仁赴義,此份內事也!
經典戰例:廖留法之際正是中華大好河山日益破碎之際,因此異鄉求學特別勤勉,1936年以第一名成績畢業學成歸國。廖是黃埔後起之秀,從連長一直打到軍長,從上海打到印度,典型的時勢造英雄。經典戰例主要有昆侖關戰役、第一次遠征緬甸之戰、緬北反攻。
1939年12月,杜聿明第五軍進攻昆侖關,新22師副師長廖耀湘輔佐師長邱清泉大敗日軍台灣守備旅,取得初期勝利。不久,師長邱清泉在部隊換防中不幸翻車負傷,昆侖關主陣地仍在號稱日本鋼軍的第5師團手中,第五軍之榮譽一師、200師連日攻堅,已呈疲憊之勢,杜聿明乃讓廖代理師長,指揮新22師主攻昆侖關。31日晨,廖冒險到前沿偵察敵情,遭日機轟炸,警衛連長當場身亡,廖也半截身子入土,仍巋然不動,以兩團人馬左右包抄敵陣地,並親自帶領一團人馬直撲日軍中央陣地,最終於1940年上元之夜殲滅日軍主力,大破昆侖關。此舉與北宋名將狄青夜襲昆侖關大敗儂智高之經典戰役在時間、地點和戰術上都有驚人的相似,一時傳為美談。戰後,廖正式出任新22師師長。
1941年底,杜聿明率領中國遠征軍第一次遠征緬甸,新22師於次年3月入緬,恰逢遠征軍先鋒200師被優勢日軍包圍於同古,震驚中外的同古保衛戰打響。日軍56師團和新22師同時向同古方向增援。狹路相逢勇者勝,新22師攻勢淩厲,一舉摧毀56師團炮兵陣地,成功接應200師突圍。接著廖轉攻為守,沿途節節抵抗,為掩護主力北撤達12日之久,大敗日軍55師團。新22師和200師被盟軍稱為“世界上最精銳之部隊。”
1943年底,在印度整軍備戰的新22師納入中國遠征軍X部隊新一軍戰鬥序列。1944年初,新22師踏上反攻緬北的複仇之路,所向披靡,特別是孟拱之戰,廖率部冒雨在熱帶叢林中迂回日軍,僅以四團兵力,擊敗號稱“常勝軍”和“森林戰之王”的日軍精銳18師團,陣斬日軍5000餘人,堪稱抗戰期間國軍森林戰的典範。後國軍以新22師為主力,成立新六軍,廖升任軍長,獲青天白日勳章。
總評:廖和邱清泉同為國軍中不可多得的高學曆複合型人才,中國軍隊機械化建設與作戰的奠基人,能攻善守,雖有殺戮日軍俘虜之好,恐怕與其親眼目睹日軍南京大屠殺有關。就戰功和國際影響而言,廖明顯優於師兄。雪峰山會戰,日軍企圖進攻芷江戰略機場,新六軍緊急空運回國,駐防芷江,有力威懾了日軍。就個性而言,邱粗魯,不願摧眉折腰事權貴;廖粗中有細,極善人際關係。緬北反攻時,和美國領導史迪威和師兄鄭洞國關係遊刃有餘,一打勝仗,就拉著師兄在戰場上合影留念,對校長也極盡討好之能事。後來在東北戰場,廖屢屢失利,最終兵敗被擒,和他一味迎合蔣介石的越級指揮有著密切聯係。可惜的是其新22師,曾在孟拱之戰後及其65團各獲虎旗一麵,是現代中國叢林作戰第一師,倘若把朝鮮戰場上的180師換成新22師,恐怕朝鮮戰爭第五次戰役結果將改寫。廖被俘後,被中共成功改造,曾到劉伯承手下當教員。1980年5月,中共將其骨灰移往北京八寶山,也算是對其抗戰之功的肯定。
五、戴安瀾
(1904-1942),又名衍功,安徽無為人,黃埔第3期步科
抗日名言:將軍遠征緬甸初期利用後,詩興大發: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長弓射夕陽
精銳陣容:200師
經典戰例:早在1933年3月就隨關麟征在長城古北口抗擊日軍,七七事變爆發後,先後參加了華北一係列戰役,1942年遠征緬甸出師未捷身先死。經典戰例主要有昆侖關大捷、遠征緬甸之役,但昆侖關將星燦爛,戰例多有重複,所以這裏就忽略了。
1942年,為掩護英軍撤退,200師作為中國遠征軍先鋒部隊冒險孤軍深入占領冬瓜(亦稱同古)。 3月19日,日軍55師團在輕取仰光後派500先鋒向北搜索,在尤皮河遭200師伏擊,損失300餘人。3月20日,55師團主力趕到,迅速攻占外圍機場,進圍冬瓜。麵對數倍於己的日軍,戴當晚召集全師營以上軍官開會作決死動員:“此次遠征,係唐明以來揚威國外的盛舉,雖戰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東瓜。”並宣布了如下命令:“如本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以參謀長代之;參謀長戰死,由步兵指揮官替代,各級照此辦理。”日軍進攻三天,毫無進展,隻好又投入56師團。200師又主動收縮陣地,利用緬甸堅實的柚木構築地下工事,致使日本飛機和重炮無法發揮威力。日軍逼近城郊叢林,國軍則以燃燒彈火燒連營,日軍被燒死甚眾。56師團派精銳搜索連隊乘夜偷襲200師指揮部,亦被國軍擊退。無恥日軍竟然使用毒氣彈,才勉強打開缺口。3月30日,因杜聿明及蔣介石均不願200師玉碎,本定下決死之心的200師悄然撤離冬瓜。在十多天激烈的東瓜保衛戰中,戴率部奮戰,以不足1萬兵力頑強抗擊55師團、56師團5萬之眾。國軍損失不到千人,日軍被擊斃多達4千餘人。蔣介石稱:“中國軍隊的黃埔精神戰勝了日軍的武士道精神”。美國政府認為,東瓜保衛戰是“所有緬甸保衛戰所堅持的最長的防衛行動,並為該師和他的指揮官贏得了巨大的榮譽”。英國稱“東瓜之命運如何,姑且不論。但被圍守軍,以寡敵眾與其英勇作戰之經過,實使中國軍隊光榮簿中增一新頁。”日寇也不得不承認,冬瓜之戰是緬戰中“最艱苦的戰鬥之一”。
評價:抗戰中最會演講煽情的黃埔將領,國軍遠征緬甸,常有衝天豪言,令壓抑已久的國人熱血沸騰。後戰局急轉直下,200師奉命北撤,5月中旬,在穿過公路時突遭日軍伏擊。戴在組織部隊反擊時不幸連中兩槍,於5月26日即將踏上國門之時殉國,年僅37歲。將軍既是唐明以來中華揚威異域第一人,亦是抗戰期間黃埔高級將領以身殉國第一人,國共兩黨領袖均給予高度讚揚。美國於1942年10月29日向其頒授懋績勳章,戴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位獲得美國勳章的中國軍人,稱其為“盟國軍人之優良楷模”。12月,國民政府批準戴安瀾的英名入南京忠烈祠。1956年10月3日,毛澤東主席向戴安瀾遺屬頒發《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200師為國軍第一機械化師,具有強悍殺傷力,冬瓜戰役敵我傷亡比達5:1,這在抗戰期間極為罕見。倘若200師在突圍初期堅決反擊日軍,即使全師覆沒,可能整個遠征軍的突圍不會那麽悲壯。戴曾在大軍敗退之際率200師奉命攻占棠吉,說明反攻仍大有作為。可惜戴在整個遠征緬甸戰役中唯杜聿明之令是從,缺乏主動性和靈活性,自毀重裝備,盲目撤軍;戴作戰多為勝敗縈心,冬瓜之戰本來打的很好,他卻因沒有守住冬瓜向蔣介石請罪:“敗軍之將,按律當斬,我死而無怨。”北撤途中曆經千辛萬險,士氣低靡,作為師長少有激勵之辭,卻有“生死由死,寶貴在天”悲觀之語,與其出國之初的豪言壯語形成強烈反差,韌性不及廖耀湘。但其歸國最後一戰,仍能振臂高呼,組織部隊反擊伏擊日軍,仍不失黃埔驍將本色,可惜因此重傷而殉國。200師出國人數原為9000,冬瓜等戰役犧牲1千8百,回國僅剩4000人。後邱清泉重建五軍,以200師為主力。滇西反攻中,200師在新任師長高吉人的帶領下屢建功勳。
六、鄭洞國
(1903-1990)湖南石門人,黃埔一期
抗日名言:將軍到印度統軍時在授旗儀式上如是說:人在旗在,軍旗指到哪裏,就與日寇血戰到哪裏!
精銳陣容:榮譽一師、第八軍、新一軍
經典戰例:從1933年長城抗戰開始,足跡踏遍華北、華南乃至反攻印度、緬甸,堪稱抗戰跑得最遠的抗戰將領。經典戰役有保定戰役、徐州會戰、密支那之戰。
1937年9月下旬,日軍三個精銳師團進犯保定,鄭洞國率第二師固守保定城至漕河一線陣地,多次予敵以重創。後友軍撤退,後方為敵騎兵包圍,仍與日軍血戰一晝夜。保定城破後,又與敵展開巷戰,最後因孤掌難鳴不得已突圍而去。即使如此,鄭不斷派出敢死隊喬裝日軍,襲擊日軍,其鬥誌之頑強可見一斑。
1938年3月中旬,鄭率二師奉命參加徐州會戰,準備在運河以北臨城一線阻擊日軍。由於戰局變化,日軍已經逼迫運河,鄭遂果斷在運河以南展開部隊,並集中火力隔河射擊日軍,予敵以重創。日軍屢次強渡運河,均被二師擊退。日軍被迫轉兵台兒莊,二師也隨之及時調整部署,於4月初在台兒莊外圍先擊潰日軍精銳第5師團阪本支隊,又擊潰精銳10師團瀨穀支隊。中國軍隊取得台兒莊大捷後,日軍退守嶧縣,鄭又派精兵夜襲,一度攻占嶧縣外製高點九山。由於日軍大批援軍趕到,二師轉入防禦,在邳縣以北燕子河至大劉莊一線與日軍鏖戰二十餘日,陣地從未丟失。後來戰局急轉直下,運河以東10餘個師國軍向西突圍,而鄭洞國早已命令工兵在運河上架起浮橋,足見其深謀遠慮。
1944年5月,史迪威出動“搶劫犯”突擊隊,襲占密支那機場,但在進攻密支那市區時屢屢受挫。史迪威連續更換4名美國將軍都無濟於事。7月初,新一軍軍長鄭洞國在消滅孟拱日軍後,來到密支那城下,受命統一指揮中美地空力量攻占密支那。由於盟軍中,中國軍隊占絕對多數,鄭洞國於是把總攻時間定在7月7日。7月7日,一個讓每個中國士兵都熱血沸騰的日子,國軍三個步兵師在空中火力的掩護下一舉肅清城外日軍陣地,與日軍展開激烈巷戰。日軍開展地道戰,國軍則用挖老鼠辦法逐條坑道殲滅日軍,並最終於8月2日全殲守敵一個旅團,日酋水上源藏少將兵敗自殺。
評價及結局:與許多黃埔驍將相比,鄭性格過於溫和,擅長交際。正是如此,他得以在中美雙方各高級將領間搭起溝通的橋梁,得到蔣介石和史迪威的共同信任。但是鄭綿裏藏針,早在1927年3月,英國軍艦製造南京慘案時,駐守棲霞山的鄭洞國也針鋒相對地命令部隊炮擊英軍艦;鄭作戰細膩而不失大膽,擅長夜襲,殺回馬槍。在黃埔一期將領中,鄭以善於帶兵聞名,他所帶過的部隊皆成抗日勁旅;長期與關麟征協同作戰,戰果卻與關有明顯差別;緬北反攻,手下兩位大將廖耀湘和孫立人又分了不少彩頭。和關麟征、陳明仁不同,鄭在十年內戰期間剿共雖然出力不多,但在抗戰勝利後在東北戰場為蔣介石火中取栗,結果兵困長春,勢窮投誠。
七、邱清泉
(1902-1949)浙江永嘉人,黃埔二期工兵科畢業,1934年以黃埔第一留學德國,並在柏林陸軍大學深造。
抗日名言:將軍在昆侖關大捷後詩興大發:但憑鐵和血,胡虜安足論
精銳陣容:第五軍(國民黨軍隊五大王牌主力之一)
經典戰例:邱清泉抗日處女戰為南京保衛戰,一起堅持到南京城陷,後參加蘭封戰役,先勝後敗,但畢竟在中國軍事史上第一次留下了用機械化部隊保家衛國的痕跡,滇西反攻中也有上乘表現。經典戰例主要有昆侖關戰役、滇西反攻之龍陵之戰。
1939年12月,日軍陷南寧,進犯昆侖關,新22師奉命南下增援。16日,邱率部搶先於敵到達昆侖關以南的五塘,奇襲日軍,日軍退路被截斷,為中國軍隊取得昆侖關大捷打下了伏筆。日軍被迫從台灣抽調守備旅向五塘增援,邱清泉誘敵深入,工兵設地雷陣阻於前,又炸橋斷其後,步炮在兩側高地如泰山壓卵,中間還有鐵血裝甲砍瓜切菜。在友軍配合下,日軍旅團長中村正雄以下數千人走上不歸路。這次戰役成為正麵戰場上國民黨軍隊少數幾次漂亮的殲滅戰之一。戰後,國民政府授予邱清泉四等寶鼎勳章。
1944年,中國遠征軍X部隊從印度反攻緬北,滇西Y部隊之宋希濂第11集團軍也反攻滇西龍陵以配合,連遭失利。邱率200師增援龍陵城,負責切斷龍陵、芒市兩地日軍之間的聯係。邱親自飛臨前線視察,提出“火燒背陰山,水淹龍陵城”的策略。消息傳出,龍陵城日軍未戰先亂。10月19日,國軍乘機發動第三次反攻,邱清泉親自督戰,以奇兵斷絕日軍退路。11月3日,中國軍隊完全占領龍陵。
評價及結局:性格特立獨行,暴躁狂妄,打起仗來不要命,人稱“邱瘋子”,蔣介石曾經擬派邱統率駐印遠征軍X部隊,終因邱的性格不好作罷。邱精通機械化部隊建設與作戰,曾經帶出一係列精銳部隊,國軍第一個機化師200師以及新22師均由他一手調教;五軍遠征緬甸大敗而還之後,邱出任軍長,很快使五軍重新煥發出活力,堪稱黃埔將領中帶兵第一高手。他的排名之所以能排到這個位置,一半因為其帶兵有方。邱擁有黃埔和柏林陸軍大學兩張金牌文憑,理論與實踐同時見長,寫理論文章從不要他人代筆,如果不死,到後來劉伯承的南京軍事學院和廖耀湘一樣當個教員,絕對沒問題。可惜的是,邱對蔣向來愚忠,又愛慕功名,解放戰爭前期進攻解放區極為活躍,後來碰到“中共第一悍將”劉伯承和軍事奇才粟裕,結果在淮海戰役中連同以第5軍為基礎擴編的第2兵團成了蔣家王朝的殉葬品。
八、宋希濂
(1907-1993)湖南湘鄉縣人,黃埔一期,1927年冬曾被蔣介石送往日本陸軍步兵學校深造。
抗日名言:將軍在一二八事件爆發後的公開通電:寧為戰死之鬼,羞作亡國之民。
精銳陣容:71軍
經典戰例:宋素有抗日誌願,留學日本時,曾經組織過1千多中國留學生召開抗日大會,被推為大會主席,遭到日本警察逮捕。一二八事變爆發後,宋希濂曾鼓動所旅營以上幹部夜闖軍政部長何應欽住宅,請纓抗日,並於1932年2月如願以償率部開往上海前線,堪稱抗日最早的黃埔將領,經典戰例主要有一二八上海抗戰、淞滬會戰、武漢會戰。
1932年一二八抗戰爆發後,日軍集中兵力準備突破中國軍隊廟行鎮中間陣地,總指揮張治中將軍要求87師(前身為警衛軍第一師,後納入71軍建製)261旅旅長宋派一團增援,宋卻集中全旅渡過蘊藻浜,側擊日軍背後,一舉打亂日軍進攻計劃。
1937年淞滬抗戰爆發當晚,宋率36師火速加入會戰,在江灣天寶路及大場一線,與日軍展開激烈巷戰。36師本由警衛軍抽調的補充團組成,竟能與日軍對陣達2月之久,先後四次補充兵員,官兵傷亡1萬2千之多。36師後來納入71軍建製,成為一支抗日勁旅。8月20日,宋親率一團兵力反擊日軍,連下數街,直逼日軍盤踞的匯山碼頭,日軍為之膽寒,竄入租界向英軍投降。
1938年9月,宋率71軍四個師參加武漢會戰,從9月2日開始,宋部在武漢東北的富金山一線與日軍12師團激戰10天,12師團傷亡過半,五次補充兵員,仍未能攻占富金山主陣地。日軍哀歎:“我軍遇到強手,束手無策”。從9月11日開始,宋部又轉移到沙窩一帶抗擊日軍長達一月之久。宋因此榮獲華胄榮譽獎章。武漢會戰後期,71軍曾被迂回的日軍包圍,宋從容不迫,竟從日軍眼皮底下突圍而出。
總評:外人稱其為鷹犬將軍,宋希濂也將大陸出版的《宋希濂自述》改名為《鷹犬將軍宋希濂的自述》。十年內戰中圍剿紅軍,殺害過中共早期領袖瞿秋白,鎮壓過抗日名將蔡廷楷、蔣光鼐將軍的福建人民政府;1948年,本來坐鎮西北的宋希濂回南京開會,又被蔣介石拉上內戰戰車,為蔣介石經營大西南,直到被劉鄧大軍俘虜。宋作戰善守不善攻。滇西反攻中,率領左集團攻擊龍陵、鬆山,曠日持久,部隊傷亡為日軍數倍;在戰鬥相持不下的關鍵時刻又缺乏毅力與韌勁,更缺乏壓倒敵人的一股霸氣。鬆山收複後,宋希濂馬上卷起鋪蓋走人,亦是情理之中。抗戰勝利後,獲青天白日勳章和美國棕葉自由勳章,算是對宋的國內和國際貢獻的總結。抗戰後一度坐鎮西北,並於1947年6月擊退蒙古軍隊對新疆塔山的侵犯,大大威懾了對新疆圖謀不軌的蘇聯及其卵翼下的民族分裂勢力,為維護新疆安全和領土的完整貢獻巨大。後來,宋希濂被中共成功改造,晚年雖定居美國,心在大陸。台灣著名學者李敖稱宋是民族的“鷹犬將軍”。
九、胡璉
(1907-1977),陝西華縣人,黃埔四期步兵科
抗日名言:1945年,胡璉奉命增援雪峰山戰場,老同學要為胡設宴洗塵。胡璉則表示:“軍務在身,兵貴神速,救兵如救火,等打敗日本鬼子後,長沙再見,共敘友情。”一時傳為佳話。
精銳部隊:18軍(號稱國軍五大王牌主力之一的整編11師前身)
經典戰例:胡璉抗戰始於淞滬、止於雪峰山,從團長一直打到軍長,其中比較經典主要為長江沿線遊擊戰,當陽之戰,湘西會戰。
1938年以後,胡璉率部挺進皖南、蘇南,效仿新四軍開展遊擊戰,多次重創日寇,堪稱黃埔將領中遊擊戰第一高手。6月,日寇攻陷安慶,利用長江水道運糧運兵,謀攻武漢。胡奉命掩護海軍特種兵沿江布雷,阻敵西進。胡璉親自到沿江偵察日軍工事,采取聲東擊西、調虎離山戰術,四處襲擊日軍據點、碉堡,掩護布雷部隊在長江布下大量水雷,炸沉日軍艦船六十餘艘,對遲滯日軍對武漢的進攻起到不小的作用。
1940年5月下旬,日軍攻陷襄樊後,兵鋒直指宜昌。11師副師長胡璉奉命率部從長沙增援當陽守軍。當時漢江北岸大多為日軍占領,當陽已成孤島,許多將領主張放棄當陽。胡璉力排眾議,要求效仿張飛當年大鬧長阪坡,堅守當陽,為掩護兄弟部隊向宜昌增援爭取時間。6月9日,慘烈的當陽爭奪戰打響。11師和日軍在當陽和日寇激戰一周,雙方都傷亡慘重。在戰鬥關鍵時刻,胡璉親率一團兵力迂回日軍,日軍被迫撤退,日軍南下西進的美夢被粉碎。
1945年5月初,日軍重兵進攻湘西雪峰山,妄圖摧毀芷江空軍基地。中國軍隊緊急調兵遣將。胡璉第18軍受命從漵浦插入敵後,截斷湘黔公路,包圍殲滅敵軍。6月13日,胡部前鋒部隊抵達指定戰鬥位置漵浦,歸第四方麵軍指揮。四方麵軍參謀長邱維達原是黃埔四期同學,要為胡設宴洗塵。胡璉則表示:“等打敗日本鬼子後,長沙再見,共敘友情。”接著,胡璉率軍在崎嶇的湘西山路上晝伏夜出,提前到達指定目的的。17日,18軍順利截斷湘黔公路,直搗雪峰山,大部分日軍成為甕中之鱉。
評價:就總體而言,黃埔四期學員素質明顯優於前三期,四期中又以胡璉最有代表性。胡璉性格最為複雜,擅長投機,早年曾投靠師兄關麟征,後見關麟征與陳誠不和,又投靠陳誠,從此青雲直上。1941年宜昌會戰中,胡璉11師防守石牌核心陣地,一麵寫好遺書;一麵以“十一師為辭公(陳誠)根基,這樣犧牲了可惜”為由,希望由其他部隊代守石牌核心陣地。孰料,日軍此時也是強弩之末,沒等中國軍隊退,自己先撤了。戰況上報後,重慶隆重慶祝“鄂西大捷”,授予胡璉等青天白日勳章。幾個月後,胡璉升任18軍軍長,時年37歲。解放戰爭期間,胡璉率整編11師瘋狂進攻解放區,戰鬥力極為強悍。劉伯承曾為其總結五大作戰特點,要求手下將領注意。中共諸將均以俘獲胡璉為最大殊榮,多次重兵圍殲,均未成功。1948年底,以整編11師為基礎擴編的黃維12兵團在淮海戰役中被圍,兵團副司令胡璉在兵團被圍之際空降以鼓舞士氣,又在覆滅之際開著坦克逃離戰場。楊勇將軍遺憾地表示,寧願放跑五個黃維,也不放過一個胡璉。1949年10月,金門戰役打響,解放軍因準備不充分,被胡璉乘機撿了個便宜,消滅登島的第一梯隊,被如同驚弓之鳥的蔣氏父子倚之為“柱石”,在他晚年的著述中,津津樂道的當然也是這次戰役了。
十、張靈甫:
(1903-1947)原名鍾靈,字靈甫,因殺妻入獄,出獄後幹脆以字代名,重新做人。陝西長安人,黃埔四期步科
抗日名言:常德會戰前,將軍如此激勵士兵:我們應該以自己的優勢對付日本鬼子的弱點!
經典戰例:抗戰爆發後,張重返軍隊,戴罪立功,追隨老上司王耀武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戰例也多與王耀武重疊,主要有德安大捷、常德會戰。
1938年秋,張靈甫奉王耀武之命反攻德安張古山之敵。參戰諸團長認為張古山地形險要,易守難關,有畏難情緒,唯獨張靈甫力排眾議,建議學習《三國演義》中鄧艾偷渡陰平占領蜀國的方法,挑選死士勁卒,從背後偷襲張古山。事後,張靈甫親率敢死隊攀滕附葛,成功飛渡張古山峽穀峭壁,一舉攻占張古山。日軍惱怒萬分,以飛機、重炮反撲,張靈甫腿部負傷,仍指揮所團頑強堅守,與日軍血戰五晝夜,牽製大量日軍。接著,國軍轉入反攻,收複九江以南全部失地,時稱“德安大捷”。著名作家田漢將德安大捷編成劇本在湖南巡回演出,把張靈甫也寫進劇中,張靈甫因此名聲大噪。
1943年11月,常德會戰爆發。張靈甫受命指揮74軍58師在常德以北抗擊日軍兩個聯隊的猛烈攻擊,官兵有畏敵情緒,張靈甫便學習共軍搞起了陣前動員,戰鬥打響後身先士卒,激戰一晝夜,日軍寸步難行。日軍強攻不成,改為暗取,將一個聯隊化妝成平民,乘夜襲營。當時,58師主力輪番撤下陣地休息,張靈甫卻帶領一個營的預備隊埋伏起來,剛好遇到前來襲營的日軍,一舉殲滅其大半。戰後,張靈甫獲四等雲麾勳章。
評價及結局:張靈甫長期為殺妻罪名所累,經過抗戰血與火的洗禮,最終贏得國人的尊重。張作戰勇字當頭,特別有韌性,明顯優於邱清泉。衡陽會戰,守軍投降,他仍指揮58師推進到衡陽市郊。共軍對74軍也確實存在一定畏戰情緒,名將王必成、皮定均等都屢屢敗在張靈甫手下。大戰孟良崮之前,華東主將陳毅並無信心,猛將許世友以犧牲兩個縱隊相激,陳始下作戰決心。擊斃張靈甫後,皮定均花高價為張買了口上好棺材,以表達對對手的敬意。張學習極差,黃埔畢業後一度被分配到預備部隊,算黃埔名將中的一個異類;張悟性極好,善於在戰爭中學習;同邱清泉一樣,擅長帶兵,嚴於治軍,長沙大火,所部幫助當地民眾重建家園、秋毫無犯。可惜這樣的精兵良將皆沒於內戰,如果開上日本本土,至少他的骨灰能象廖耀湘一樣進八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