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了明天,讓我們永遠銘記那個時代,永遠記住這些日子

(2007-10-09 17:38:11) 下一個
 2007年3月29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一則消息:今年下半年,中國將發射“嫦娥一號”探月衛星。繞月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透露,“嫦娥一號”將完成4項科學任務。

  當歐陽院士說這番話的時候,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正側耳傾聽來自中國的聲音。而在40多年前,凝聚著無數科學家和軍人心血,中國西部羅布泊發出的那一聲震驚世界的巨響,則是這一“聲音”的先聲。毛澤東主席語重心長——“這是決定命運的”

  20世紀的一個重要標誌,是人類進入了核時代。

  1945年7月16日,原子裂變的火球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升起,地球上第一顆原子彈橫空出世。

  此後很長時間,核爆炸的隆隆巨響成為核大國的外交語言,赤裸裸的恫嚇和訛詐,伴隨著輪番升級的核軍備競賽愈演愈烈。蘑菇雲的陰影,幾度差一點飄到中國上空。

  早在1945年,陝北窯洞煤油燈下,毛澤東那深邃的目光對核武器未來發展已洞若觀火。9年之後,當廣西發現鈾礦,興奮的毛澤東立即召集中央其他領導同誌,在中南海聽取勘探人員的匯報。他將鈾礦石拿在手上,掂了又掂,並親自用儀器測量。匯報完畢,毛澤東把大家送到門口,緊緊握住地質部副部長劉傑的手說:“這個事情要好好抓喲,這是決定命運的!”

  此後不久,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果斷作出研製“兩彈一星”、重點突破國防尖端技術等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決策。

  今天,我們或許不那麽容易理解當年作出這個決策需要怎樣的眼光、決心和氣魄。50年代中期,新生的共和國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困難重重。經濟基礎、技術水平都十分落後。

  然而,當核訛詐的大棒在頭頂揮舞的時候,已經站起來的中國人民不願再被動挨打。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後來,鄧小平同誌也談到:“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今天,一心一意謀發展的中國比任何一個國家都更珍愛和平,然而守護和平是需要實力的,和平崛起更需要強大的國力,包括強大的國防力量做後盾。無數優秀兒女齊集大西北——“回國不需要理由”

  1999年9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學家。

  這些科學家大都白發蒼蒼,有的已化作試驗基地或中科院內挺立的雕像。幾十年前,他們風華正茂、英姿勃發,為了民族的尊嚴和國家的富強,從四麵八方齊集中國大西北。

  錢學森回來了。這一路他走了5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安排下,終於衝破了美國聯邦調查局的封鎖。

  彭桓武回來了。有人問這位在英國取得教授資格的中國人為什麽回國?他說:“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

  另一位從英國歸來的程開甲教授的話,也許是對彭桓武這個不需要說明理由最好的詮釋:“如果我不回來,絕不可能像現在這麽幸福,因為我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國緊緊聯係著。”

  祖國,在這些優秀兒女的心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祖國的騰飛,也需要她的兒女做出無私的奉獻。

  1961年春天,錢三強把王承書請到辦公室:“你願不願隱姓埋名一輩子?”這位女科學家似乎預感到什麽:“我願意!”“那好,你去搞核擴散。”從此,王承書的名字在物理學界悄然消失。

  與科學家們一同秘密西進的,還有數十萬鐵道兵、工程兵和建築工人。這一支大軍,形成解放西北以來最大規模的軍事集結,他們絕大多數沒有留下姓名。

  魯迅先生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國家要崛起,就不能沒有挺直的脊梁。

  21世紀,東方巨龍又到了即將騰飛的時刻。拿什麽奉獻給你,我的祖國?請看一看頭頂和平的天空,請問一問西北大漠的胡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靠人靠不住,也靠不起”

  “596”,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代號,它代表著一個令人憤怒的日子:1959年6月,蘇聯單方麵撕毀中蘇“國防新技術協議”,撤走專家,帶走技術資料。赫魯曉夫聲稱:再有20年,中國也造不出原子彈。

  “我們自己幹,靠人靠不住,也靠不起。”聶榮臻元帥的話語擲地有聲。

  5年之後,依靠自己的力量,中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巧合的是,同一天,赫魯曉夫下台。

  1999年9月18日,江澤民同誌在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上講到:尖端技術不可能從國外直接拿來……唯有自己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才能將祖國的發展與安全的命運牢牢掌握在我們手中。

  2006年1月9日,胡錦濤主席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號召: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隻爭朝夕的精神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鬥!

  一個正在走向振興的國家和民族不可能把自己的命運寄托在別人身上。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永遠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要基石。

  鑒往知來,為了明天,讓我們永遠銘記那個時代,永遠記住這些日子: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中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曾創造了輝煌曆史的中國科學家和中國軍人,在履行新曆史使命的征程中,必將創造出更多新的輝煌。







嫦娥一號推遲到下半年發射 基地初定海南




 前天,國防科工委主任張雲川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嫦娥一號”繞月衛星將在下半年發射飛往月球軌道。


  張雲川表示,發射時間的選擇對於月球衛星來說是比較苛刻的。為了讓“嫦娥一號”能夠在地球、月球、太陽之間找到最佳的角度,使它比較順利地進入月球軌道,要選擇一個最為有利的發射時間。目前“嫦娥一號”的各項準備工作都在按預定計劃執行,預計會在今年下半年發射升空。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顧問、原黨委書記戴證良昨天透露,“嫦娥一號”曾計劃今年上半年發射,但是由於一些工作任務環節的因素,將發射時間推遲到下半年,大約會在9月份左右發射。

  此外,戴證良代表介紹,我國將用於空間站發送的大運載火箭的發動機研製已經完成,目前進入試樣階段,預計明年可以生產使用。他介紹,大運載火箭直徑有5米左右,而現在的運載火箭直徑為3米左右。戴證良介紹,5米的直徑使大運載火箭在內陸地區運輸困難,因此國家已將大運載火箭的發射基地初步定於海南島,便於海上運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