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愷钜——改命造運,廣結善緣

一個人的命,從出生那天起,從東向西而去;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轉載:一門可以改變生活的課程 中國哲學在哈佛大學走紅

(2016-07-05 17:43:29) 下一個

    ■文匯報記者 徐維欣

    “一門可以改變生活的課程。”這是哈佛大學 《中國哲學概論》 的介紹,如今這已成為不少哈佛學生的共識。《紐約時報》不久前報道,在哈佛,中國哲學僅次於計算機和經濟學,排在最受歡迎課程的前三名。同時,杜甫也被賦予“東方的莎士比亞”的稱呼,英語全譯本《杜甫詩》在哈佛成為流行讀物。

    計算機和經濟學受追捧很好理解,中國哲學為何能跨越半個地球在美國走紅? 教授中國哲學的哈佛大學東亞係教授邁克爾·普鳴表示,一些中國哲學著作被美國人奉為“生活哲學”,因此成為流行讀物。早在2006年,普鳴開始向本科生傳授中國哲學概論時,課程就受到大量哈佛學子的歡迎。當他在次年第二次開課時,湧入的學生甚至隻能坐在教室台階上聽課,最後校方不得不將他的課堂轉移到校園內最大的場館———桑德斯劇場之中。

    美國媒體的相關報道顯示,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哈佛學生選擇人文科學的人數在急劇下降,並且這樣的趨勢在全美文科學院中也同樣存在。這樣的背景令中國哲學課程的走紅更加搶眼。

    更好的決定由“內心”做出

    在哈佛的中國哲學課上,東亞係教授邁克爾·普鳴要求學生細讀《論語》《孟子》以及《道德經》,然後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予以領悟。比如,跑步後的身心舒張、與朋友的愉快聊天,又或者被別人插隊時心裏冒出的怒火,這些感受如何對自己的一整天產生影響,並又是如何影響到他人的。美國《大西洋月刊》的報道稱,這些中國思想能夠幫助那些十八九歲的年輕人思考如何成為一個好人,如何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

    “仁者愛人,克己複禮”“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等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在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西方學者眼中是什麽樣?有美國學者表示,人們所有的決定實際上是從內心做出的。“美國人傾向於認為靠頭腦能夠做出理性的決定,而在中文中‘mind’(思想)和‘heart’(心靈)融於一體,而這兩者本身就是缺一不可的。”如果能夠把感性和理性一並考慮,那麽就能做出更好的決定。就如莊子的思想一般,應當成為一個“自然而然”的人。

    神經係統科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了中國哲學家的正確———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馬瑞妮·拉夫朗斯介紹說,經過腦部掃描,當人們在做決策的時候,“起決定性因素的是我們對情緒以及周圍現象的無意識感知,而不是理性邏輯”。拉夫朗斯表示,在一項研究中,在被研究者前閃現過一張笑臉———盡管速度非常快以至於被研究者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看過這張照片———但這也足以促使他們更加積極地看待周遭事物。

    像讀莎士比亞一樣讀杜甫

    中國哲學課程走紅的同時,成效也十分明顯。回顧近十年的教學過程中,普鳴感受到了學生身上的變化。他說:“我看到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主動對自己未來職業目標進行具體規劃,這樣的情況在之前是非常少見的。”為了讓更多人能夠從中國哲學思想中獲益,普鳴已經與作家克裏斯蒂·格羅斯-駱合作,將該課程的核心部分加以提煉並形成書稿。目前這本名為《正道:中國哲學家論好的生活》的新書,已經被25個國家的出版社購買了版權。新書出版前,普鳴在《衛報》上撰文,指出當今西方社會完全可以從中國先哲教導中獲得某種啟發。

    在哈佛校園受到青睞的中國元素遠非哲學。兩個月前,首部杜甫詩歌完整的英語全譯本《杜甫詩》正式出版,作者是美國著名漢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宇文所安。據了解,這部3000頁的《杜甫詩》分為6卷,依據清代仇兆鼇《杜詩詳注》的順序進行翻譯。哈佛大學官方新聞網站《哈佛公報》 將杜甫稱為“中國莎士比亞”。正如莎士比亞一樣,杜甫的寫作涵蓋了廣泛的內容,他的詩歌包括各種各樣的風格,沒有定式。

    從哲學到文學,中國先賢們正如此“潤物細無聲”般地改變著美國年輕人的生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