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愷钜——改命造運,廣結善緣

一個人的命,從出生那天起,從東向西而去;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姓與氏在功能上的區別

(2010-05-08 19:21:18) 下一個


  姓與氏的區別還體現在其功能上,姓的主要社會功能是區分血緣,避免血親婚配,即所謂
"別婚姻";而氏的主要社會功能是區分嫡庶,確定地位貴賤,即所謂"別貴賤"。這一點鄭樵在《通誌》中講得很清楚:
  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故姓可呼為氏,氏不可呼為姓。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時貴賤。
  姓的"別婚姻"功能,即區別不同的血統,避免同姓同血緣的男女婚配,因為人們早就認識到同姓婚媾的危害。《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說:"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表明早在春秋時代人們就已經知道同姓近親男女結婚會影響子女的身體素質。然而,同姓婚禁忌或族外婚製度最初的產生是否是由於原始人類已經認識到近親婚配的危害,這卻是一個令人類學家大傷腦筋的問題。現代遺傳學證明,近親聯姻可使雙親攜帶的疾病基因由隱性轉為顯性,從而導致後代患遺傳性疾病,但這一現象需要長期的對家庭病史的觀察、記載才能發現,很難想象人類在連穩定的家庭和世係尚未建立的群婚時代就已認識到了這一點。因此,人類學家現在多已不相信族外婚製度和同性婚禁忌是基於對"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認識了。
  有鑒於此,許多人類學家試圖為族外婚尋找新的更合理的解釋。這些解釋一般都是著眼於族外婚的社會功能而非生物學功能。英國功能主義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認為同姓婚禁忌是為了維持家族的穩定,因為如果家族內的異性可以通婚的話,必將導致家族內男性的競爭,造成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從而導致整個家族的內哄以及崩潰。美國人類學家懷特則主要從氏族間聯合與交流的角度探討族外婚的起源,他認為堅持族內婚即同性婚的族群因與外界隔絕,會越來越孤立和弱小,最終被那些因實行外婚製而相互聯合起來的氏族聯盟所消滅。按懷特的觀點,族外婚並非原始人類精心設計的製度,而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法國當代著名的結構主義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則認為族外婚是原始氏族為建立氏族之間的和平共處和相互合作關係而進行互惠交換的產物,而人類初期最好的交換物品就是各自部落的婦女,在互贈婦女為對方男子配偶的基礎上就形成了最早的族外婚製度,為維護族外婚製度的神聖性,又形成了同姓同氏族不婚的禁忌。
  對於人類文化製度的發生學研究,任何學說都隻能是假設,上述三位人類學家對同姓不婚禁忌起源的解釋亦不例外,但無論如何,這些學說較之那種認為同姓不婚的禁忌是建立於原始人類對近親婚姻遺傳危害性的認識的觀點要合理的多。這些學說還暗示了,人類初期的氏族製度和與之相關的圖騰製度以及由後者演變而來的姓,正是隨著人類族外婚製度的建立而逐漸發展起來的,正是對族外婚的追求導致了人類逐漸分化為不同的族群,即母係氏族,正是為了避免族內婚,同一氏族的成員才用共同的事物作為自己的標誌,這就是圖騰,圖騰的功能之一就是同一圖騰的人不能通婚,而這正是"同姓不婚"這一禁律之來曆,因為姓原本就是由圖騰蛻變而來的。
  同一血緣氏族的成員不論高低貴賤嫡庶都有相同的姓,而氏則相反,同一氏族內的不同支係,由於其與大宗的親疏不同,由於其宗祖的功勞不同,由於其經濟、政治地位不同,其氏也各自不同,各宗有各自的氏,氏的區別就標明了其地位高低之別,此即"別貴賤"。氏號之所以能夠別貴賤,乃是因為所謂貴賤實際上是由財產的多少、權力的大小和血統的正宗與否決定的。我們前麵曾指出,氏最初正是隨著財產、權力、地位的獲得而確定的,所謂"胙之土而命之氏"是也,因此,氏就自然起到了貴賤的標誌作用。
  中國社會一直是以宗法製為基礎的,而宗法製的基礎是血緣紐帶,其核心則是嫡長子繼承製。家庭的嫡長子是大宗,而其他庶子則為小宗,中國的禮法製度對大宗的特權有一係列的規定,如家族祖先的神主隻能存放於大宗的宗廟中,隻有大宗之主才有主持祭祖的資格,各小宗隻能祭於大宗之廟。祭祀是通神之手段,古人相信通過祭祀就可與祖先之神溝通,並從而獲得神的賜福與恩惠。隻有大宗能祭祀祖先,就意味著隻有他才有與神溝通的資格。而離神性越近,其地位就越神聖,越高貴,其世俗權力也就越大。因此,氏,不僅是世俗地位貴賤的標誌,也是宗教及文化地位的象征。
  以上我們對姓、氏的區別從實質、來源、功能三個方麵進行了分析,從這一分析中可以看出,姓、氏之分途,是原始氏族社會的產物,其基礎就是血緣關係。由於中國夏、商、周三代的宗法製度是直接由原始氏族製度蛻變而來的,因此,姓、氏之區別在其中被清晰地保存下來,宗法製的賜姓賜氏製度實際上就是原始氏族社會的以姓統血緣、以氏標權力的做法的製度化。
  但到戰國時代,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導致原來的宗法製度發生巨變。守舊的貴族衰敗了,奴隸獲得解放成為自由民,這時的平民由於經商致富或在戰爭中立功而躍身於社會上層,並獲得了貴族的封號。社會的貴賤等級發生了改變,原有的氏以別貴賤的製度也就失效了。氏逐漸喪失了作為地位和權力象征的作用,而成為單純的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即氏演變成了姓,於是出現了以氏為姓、姓氏合一的製度。到秦漢時代,賜氏製度不複存在,過去的氏被當成家族的姓使用,姓、氏二字從此被混用,直至今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