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廣東涼茶

(2007-12-28 16:43:49) 下一個

涼茶乃嶺南獨有,可謂應“地”而生。嶺南地處五嶺之南,氣候炎熱潮濕,古稱瘴癘之地瘴氣濕役之害古書多有記載,如《漢書·嚴助傳》言及,建元六年淮南王劉安曾諫漢武帝遠征嶺南曰:"南方暑濕,近夏癉熱,暴露水居,蝮蛇蠹生,疾病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十之二三。"  此“南方暑濕,近夏癉熱”即指嶺南水土濕熱,濕熱環境極易滋生病菌,因而“蝮蛇蠹生,疾病多作”。嶺南人為求抗病養生,采集山中草藥,經年積累實踐經驗,終得多種醫療保健涼茶配方,流傳至今。

早在涼茶“寂寞開無主”之時,眾人對其誤解大致有二:一曰,涼茶者,冷茶也,乃相對於熱茶而言;一曰,涼茶僅作盛暑降溫之用,無異於清涼飲品。其實,涼茶之“涼”,與中醫“四性”(又稱“四氣”)---寒熱溫涼---之“涼”同意,即“性微寒”,中藥按其藥性分為寒涼與溫熱兩類,涼茶屬寒涼類,由多味民間天然中草藥配製而成,遵循中醫“陰陽調和”機理,具清熱去濕、瀉火解毒之功效,故此涼茶不可等同於普通清涼飲品,亦非僅用於夏季解暑。謂之茶者,概因粵人忌藥耳。

 涼茶起源甚早,話說清朝道光年間,地方瘟疫盛行,廣東鶴山農民王澤邦(乳名阿吉)攜妻兒避役,於山中偶遇道士授以抗役藥方,王喜,遂依藥方配藥造福百姓。鹹豐二年,王澤邦受封太醫令,翌年於廣州市十三行路開設第一家“王老吉涼茶鋪”。此說於民間流傳甚廣,雲遊道士無跡可尋,王澤邦先生便成為公認之涼茶始祖,“王老吉”亦尊為“涼茶之王”。

一百七十餘年間,諸多名士與王老吉涼茶結下不解之緣,其中包括清朝禁煙功臣林則徐。相傳某年,林赴廣東禁煙,時值夏日,酷熱難耐,加之奔波勞累,終致中暑並咽痛咳嗽,隨從即請各路名醫開方為林醫治,均不見成效,躊躇間忽聞王老吉善醫此疾,遂邀其前來問診,果然藥到病除。事後林則徐登門致謝,問其姓名及所用何藥,王曰:“在下王澤邦,人稱王老吉,所用不過區區幾味草藥耳。”林曰:“藥無貴賤,區區草藥更益貧苦百姓。如能變藥為茶,隨到隨飲,有病治病,無病防病,實乃造福大眾之美事矣。”王感此言,遂開店賣茶,林聞言以大銅葫蘆贈之,上書金字“王老吉”,此號自此揚名海內外。1898年至1903年間,梁啟超赴美考察,曾著《新大陸遊記》一書,書中有載:西人有喜用華醫者,故業此足以至富。有所謂王老吉涼茶,在廣東貼銅錢兩文、售諸西人或五元或十元美金不等。”亦有人稱王老吉涼茶為“中華之可口可樂”,其國際地位可見一斑。

廣東知名涼茶品牌尚有黃振龍,金葫蘆,春和堂,大聲公,三虎堂,鄧老,寶芝林等,與王老吉平分秋色,“寶芝林”原為一代武學宗師黃飛鴻所創跌打醫館名,家喻戶曉,藉此打造涼茶品牌可謂事半功倍。各家涼茶配方皆異,功效自有分別,飲者宜根據自身體質對症選用。

四年前世界各地爆發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奪命無數,西醫束手無策,中醫卻證實涼茶對抗頑疾功效奇特,一時間,“養在深閨人未識”之民間涼茶順勢變為“萬千寵愛在一身”,貴為國飲,無人不曉,清開靈、魚腥草、板蘭根等涼茶衝劑供不應求,身價暴漲。經此SARS一劫,餐飲服務業慘淡經營,關門大吉者甚眾,中醫涼茶業之興旺則前所未有,可謂“幾家歡樂幾家愁”。

2006年,粵港澳三地文化主管部門聯手申報涼茶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國務院批準,從此,涼茶作為嶺南傳統文化之一,榮登《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公約》保護對象之榜。吾身為粵人,有感於此,特撰小文以記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