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擁抱知識 擺脫“弱勢”by 李鳴鏑

(2007-09-13 08:17:58) 下一個
這是李鳴鏑幾年前寫下的一篇得獎的文章,時間很久了。但文中依然可見李的思想的敏銳、見識的獨到,現在我們重新發布在這裏。也許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認識李鳴鏑,認識這個堅強的人。(蒼狼之吻 於2007-8-19, 西祠胡同http://www.xici.net/b756470/d56935424.htm)

         殘疾人通常被視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弱勢”體現在殘疾人生活中普遍有三難:求學難,就業難,成家難。其中求學難造成的知識和技能的缺乏是導致殘疾人"弱勢"的根本原因,也是政府解決殘疾人問題的瓶頸所在。下麵這組數據印證了上述觀點:我國現有6000萬殘疾人,南京市最新統計殘疾人達到25萬,其是受過高等教育和專業技能培訓的比例遠低於平均水平。

         那麽,造成殘疾人與知識疏離的原因何在?其實知識麵前人人平等,阻礙因素來自傳統的學習模式。這種耳提麵命依賴課堂教學的單一模式猶如在眾多殘疾人麵前豎起一堵厚厚的牆,讓他們隻能望而興歎。曾經,一紙體檢不合格證明擊碎了多少殘疾學子的大學夢……

         一個新時代到來了,智力成為主導,智力成為主導,知識成為資本,觀念不斷更新,社會日益寬容。一方麵,由於各方共同努力,越來越多殘疾學子的身影出現在大學校園,侯晶晶、鄒飛、程玉雲……南京社會各界的關愛幫助他們圓了大學夢,他們不負厚望,努力學習,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另一方麵,知識傳播途徑大為拓展,除了常規學校教育外,自學考試,成人教育,各類培訓班提供了多層次多渠道的學習機會,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出現為知識傳播帶來了革命性的飛躍,被稱為"未來的教育方式"。這些"沒有圍牆的學校"為每一個渴望學習的人打開了前所未有的曆史機遇。當知識回歸本質,身體的缺陷便不再成為障礙。陳星,一個命運的不幸者,卻是INTERNET時代上的幸運兒。因殘輟學足不出戶的她,通過網上學習掌握了一手出色的動漫製作技藝而被一家網站聘用。這樣的事情,在十年甚至是五年前,還像天方夜譚般不可思議,今天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俞貸維(市殘聯副主席,棲霞區政協委員)走過的是一條充滿艱辛與坎坷的路,也是沿著知識的軌跡,最終以知識改變一生命運的路。當年被拒大學校門外,俞代維沒有熄滅求知的欲望。她邊自學邊摸索,以一台編織機起家成就了今日的廣闊天地。回首過去。她慶幸自己即便在最艱難的日子也沒有動搖對知識的信念。

          如今,俞岱維仍然擠出時間去電大學習深造,她把學習作為終生的任務。這也是時代的要求,一個學習型的社會不能沒有學習型的殘疾人。新的時代,如果我們重新定義“弱勢”內涵,那就是沒有學習的能力。大多數殘疾人完全可以憑借健全的大腦獲取知識,通過運用知識擺脫弱勢,更全麵地參與社會生活,創造物質和精神文明,在每一個領域同健全人比肩而立,攜手共進。社會中殘疾人群體的命運改變了,這個社會的命運也將改變。新時代賦予了這種可能,隻能政府、社會和殘疾人一齊努力,改變觀念,創造條件,充分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這個目標一定實現。

          知識,使殘疾不再成為障礙,讓殘疾人能真正實現做生活強者的夢想。知識,曾經造就荷馬、帕斯卡、貝多芬、海倫凱勒、張海迪這樣的奇跡,知識,也將在新世紀的晨曦中照亮廣大殘疾朋友矢誌以赴的前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