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家長的盲點

(2008-09-21 19:33:33) 下一個
September 18, 2008
關於教育孩子,我覺得要多讀西方兒童心理學家的書,不是說華人不懂教育,而是我們有很多共同的盲點,我們自己跳不出來。最好中西結合,取長補短。

華人比較多地有根深蒂固的"兒女成才老子光榮"的思想,這種文化的是全民性的而且極其潛意識的(我自己一不留神就會有)在這種可能是血脈相承的文化下意識下,非常促使很多家長把未成年孩子"培養"成為相當優秀的所謂這個"藝術家"啊那個"科學家"什麽的。

但是,這些優秀是不是孩子自己最愛的?已經很難說清了,他們是不是真的快樂?也很難說清了。因為在孩子童年的時候沒有過自由充分的選擇。這樣的栗子很多,比如體育界那些拿金牌的十幾歲的孩子,音樂界那得意洋洋的朗朗,各界各式的小神童,多了去了,。。。國外雖不多但也有,最近看文章上講高爾夫球的Tiger也是從小被父親逼,2-3歲就天天練,現在如此優秀,卻很少其它愛好,沒有朋友,孤獨,不愛笑;我看過20/20節目上專門講16歲以下美國的小神童,但主持人的結論是這樣做是毀人不是教育。原因是各路心理學研究一致表明20以下的孩子思維尚未發育成熟,很難產生明顯的個人愛好。

按著這個理論,20歲之前的孩子,應該什麽都學學,什麽都玩玩。。。最終產生的愛好才可能是最來自自己的。

望子成龍是人之常情,中西方皆大有人在。差別是,西方社會很少有家長出來介紹教育孩子的經驗,他們主體文化傾向認為孩子的成功與否屬於他們自己。東方文化傾向於把孩子的成功看成家長的成功,所以,才有家長介紹經驗,也有那麽多家長學習經驗。

華人社會比較喜歡聽這種成功教育孩子的故事,但是,往往容易進入誤區。十幾歲的孩子有了些才藝和優異的成績(比如進了哈佛等名校)孩子家長都願意自豪地介紹經驗,別的家長也特別地想“取經”。。。但是,大家都忘了,在這個階段孩子還沒成型,一時的成績尚不足以證明教育的成功與失敗。

自從幾年前看了一本教育書扉頁上的話,我就認同了,記得是James Dobson說的,大意是,"評價家長對孩子教育的果效,決不能以外界定義的成功與否來衡量,要看孩子的一生的幸福,甚至要看到孩子們如何教育他們的孩子,至少要看到2-3代人以後。。。"

所以,我目前的基本原則是:
1。孩子屬於他們自己。才藝80%是上天賜予的(基因)跟父母在後麵督促沒啥關係。
所以,孩子的成績既不該是家榮也不該是家醜。
2。家長對孩子一生最大的影響是他們的心理,孩時的安全感最直接影響到他們一生的幸福。
3。關於教育孩子的經驗應該因人而宜。不能看到有些孩子出了成績和成就,就認為他們的家長做的是對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即使他們的家長做的是對的,也不一定適用於你的孩子。

<完>


後記:
我個人的體會是,家長的首要任務應該是對自己的孩子有充分的了解,從而產生比較客觀的認識。
比如,要看看自己的孩子有沒有上哈佛那基因,如果有呢,孩子不會學得累死累活的,稍微督促一下也就會上的,上了哈佛自然也是如魚得水。。。 ;如果沒那基因呢,就上個最適合自己興趣的學校,同樣如魚得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叮鈴當啷 回複 悄悄話 謝!
福田 回複 悄悄話 好文。謝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