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慕容青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很遺憾,看來E=mc2錯了。。。。

(2023-04-20 16:40:34) 下一個

戴榕菁

隨著發現越來越多的人一邊承認狹義相對論有問題一邊又堅持說洛倫茲的動鍾變慢沒問題,或反過來一邊說動鍾變慢錯了一邊又堅持說洛倫茲變換沒錯,我重新審核了一下過去這一年多時間裏我的一些推導,發現了一個重大問題,而這個重大問題導致我當初得出了一個結論是“E=mc2沒錯,隻不過它不屬於狹義相對論”。現在看來這個結論錯了,正確的結論應該是E=mc2錯了

我知道我這麽一說馬上會有人跳出來說,“胡扯,原子彈都爆炸了。E=mc2不可能錯。”但事實是,即便E=mc2沒錯,原子彈爆炸的能量也不可能等於E=mc2,而是遠小於E=mc2,因為即便是核聚變,它的效率也不可能是100%。所以,原子彈爆炸並不能作為E=mc2是正確的嚴格證明。

我的錯誤在於誤解了海維賽德橢球體。最近重溫了Jefimenko的文章【[1]】讓我意識到我當初對E=mc2的推導出問題了,後來我又終於查到了海維賽德最初的原文,也證實了這一點。這裏提前重申一點,Jefimenko身前(十多年前)是最先指出所謂的驗證洛倫茲動尺變短和動鍾變慢的實驗結果可以在不做動尺變短和動鍾變慢假設的前提下通過具體的動力分析進行解釋,而洛倫茲動尺變短和動鍾變慢並沒有實際發生。Jefimenko的文章【1】也是去年一開始讓我堅持調查狹義相對論錯誤的一個重要鼓勵因素。

我當時因剛開始進行與狹義相對論有關的文獻調研,缺乏相關的背景知識,我在塞爾(Searle)討論海維賽德橢球體的文章【[2]】中看到了熟悉的橢球體方程,又看到其它文獻上提到:菲茨傑拉德(FitzGerald)和洛倫茲(Lorentz)是在海維賽德提出橢球體之後提出動尺變短的假設,後來洛倫茲(Lorentz)和拉莫爾(Larmor)又獨立地提出動鍾變慢的假設,這樣一來動尺變短和動鍾變慢結合在一起就使得麥克斯韋波動方程在所有的慣性係中保持不變。而Jefimenko本人在文章【1】中又是在論證動尺變短和動鍾變慢假設之不正確,所以我就誤以為海維賽德橢球體可以用在麥克斯韋方程上。

海維賽德橢球體是我用來證明愛因斯坦的沒有錯的一個基本依據,也是我相關錯誤的主要來源。

最近隨著我對海維賽德橢球體的了解的加深,我知道它並不能被直接應用在麥克斯韋波動方程上。但是,鑒於我已經用

            (1)

推導出了E=mc2[3]】,我想假如E=mc2沒錯的話,那麽(1)應該也是對的。於是我就嚐試著不用海維賽德橢球體來自己證明(1)。但在證明的過程中發現,為了證明(1)是正確的,我必須假設洛倫茲動鍾變慢是實際發生的------而這是不可能的。

過去一年裏我多次用到“Semiotic Scaffolding”這個概念,說的是人們經常從錯誤的前提出發,結果幫助向正確的方向發展。比如,所謂的相對論動量根本不是經典動量的合理延拓,而是一個除了在零點以外絕對不可能回歸到經典動量的一個全新的定義,但狄拉克卻從這個概念出發得出了一些正確的結論。

去年3月份我開始對狹義相對論進行調查,到11月份的時候雖然我已經掌握了大量的狹義相對論錯了的邏輯及實驗證據,但是所謂的E=mc2已被大量的實驗驗證的話術早已深入人心這一點一直是我的一個難以釋懷的心病。在那個時候,我還缺乏足夠的底氣來聲稱E=mc2是錯的。因此那時錯誤地證明了“E=mc2是正確的隻不過不屬於狹義相對論”這一點對我來說起到了一種虛幻的鼓勵作用,可以說是“semiotic scaffolding”在我這裏的一例。

而那之後,除了之前已證明的相對論學者們將明明是嚴重地否定了洛倫茲變換的Sagnac實驗曲解為證明了洛倫茲變換,已證明了光速不變假設會導致明顯錯誤結論,已了解了愛因斯坦同時性思想實驗之錯誤,已證明了狹義相對論的第一假設會導致直接違背熱力學定律等等,我又了解了相對論學者罔顧最基本的誤差原理拎著最先進的原子鍾登上民航機去驗證狹義和廣義相對論的荒唐作為,了解了所謂GPS運用洛倫茲變換之謬誤,了解了前麵提到的相對論動量之缺乏經驗基礎,了解了邁克爾遜-莫雷(Michelson-Morley)實驗結果的真實原因,了解龐德-雷布卡(Pound–Rebka)實驗的正確解釋,了解了對所謂Muon子穿透大氣層的荒謬解釋之嚴重邏輯錯誤,更了解了愛因斯坦本人在相對論質量概念上的搖擺不一致,了解了愛因斯坦論證重力對時間影響的旋轉思想實驗的邏輯錯誤,了解了基於最小作用原理的量子場論卻無法保證能量守恒,了解了物理學界一而再再而三地用諸如量子糾纏需要借助打電話之類的心理暗示來維護狹義相對論,了解了2011年中微子的超光速實驗結果是在當事人始終不承認錯了的情況下被政治手段打壓的真相,等等。

因此,當我麵對這兩個選擇:【1)接受洛倫茲動鍾變慢以證明(1)式是對的從而認證E=mc2沒錯隻不過不屬於狹義相對論而已;2)拒絕接受洛倫茲變換是對的,盡管這意味著是E=mc2錯的】的時候,我可以底氣十足地選擇2)而不是1)!!!

這是因為我知道:隻要人類的邏輯是一致的,那麽就不可能出現洛倫茲變換在其它地方是錯的,而到了E=mc2這裏就對了的狀況!!!

其實,我早在開始調查狹義相對論的錯誤不久就對於E=mc2作為狹義相對論的支柱地位這一怪相提出過質疑:如果E=mc2適用於所有的宏觀物體,那麽它就不應該屬於狹義相對論,因為所謂的相對論指的運動所產生的效應。

。。。。。。

那麽,現在怎麽解釋NIST的所謂高精度驗證E=mc2的實驗【[4]】呢?很遺憾,我隻能對他們的實驗結果表示懷疑了,更確切地說,我無法接受他們的實驗報告!這是因為與隻有建立在對於極少數的專家的信任基礎之上的實驗結果相比,我更相信放之四海而皆準並且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直接運用和驗證的邏輯!!!

我曾直接否認NIST對於重力影響時間的所謂高精度的實驗驗證結果【[5]】的意義,因為那是典型的混淆時間與在時間中進行的物理過程的例子。按照那個隻有他們才有條件能做得出來的極高精度的實驗,如果我在月球上重複該實驗,結果應該顯示月球上的時間比地球上快;但是如果我們帶一個傳統的擺鍾去地球,得出的結果肯定是月球上的時間比地球上慢。所以,如亞裏士多德在兩千多年前就正確地指出的:時間不同於在時間中進行的運動。重力影響的隻是具體的運動過程而不是時間本身,假如NIST的重力時間效應實驗結果沒有人為的錯誤,那麽它所證明的也不是重力對時間的影響,而隻是重力對具體物理過程的速度的影響而已!

。。。。。。

 

[[1]] Jefimenko, O. D. (1998) “On the Experimental Proofs of Relativistic Length Contraction and Time Dilation”, Z. Naturforsch. 53a, 977-982 (1998). Retrieved from: https://www.degruyter.com/document/doi/10.1515/zna-1998-1208/pdf

[[2]] Searle, GFC (1897) "On the Steady Motion of an Electrified Ellipsoid". Philosophical Magazine, 1897, 5 44 (269): 329-341

[[3]] Dai, R. (2022g) “E=mc2 Is Not Relativistic”. Retrieved from: https://wp.me/p9pbU7-fA

[[4]] NIST, “Einstein Was Right (Again): Experiments Confirmthat E= mc2”,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U.S. Department of Commers. https://www.nist.gov/news-events/news/2005/12/einstein-was-right-again-experiments-confirm-e-mc2

[[5]] C. W. Chou, et al (2010). “Optical Clocks and Relativity”. 24 SEPTEMBER 2010 VOL 329 SCIENCE. Retrieved from: http://webs.ftmc.uam.es/juancarlos.cuevas/Teaching/Chou-Hume-Rosenband-Wineland-Science2010.pdf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慕容青草 回複 悄悄話 結論:

1)E=mc2屬於狹義相對論,因為不論是龐加萊還是愛因斯坦還是我之前的推導都直接或間接地應用了洛倫茲動鍾變慢假設;

2)E=mc2不屬於狹義相對論,所謂相對論針對的是運動產生的動力效果,而E=mc2被認為適用於所有物體;

以上的矛盾的存在是因為E=mc2是錯的!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