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慕容青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再為後現代相對主義說兩句話

(2008-10-23 18:57:46) 下一個
過於簡單地介紹後現代相對主義不但容易使之戴上非常負麵的標記,而且會使人錯以為那些極為聰明的後現代相對主義者們都是傻瓜。比如,後現代的相對主義說不存在獨立於具體語言背景的真理,那麽有人馬上會說,哪怕你不知道蘋果的名字叫“蘋果”你也一樣可以吃蘋果,而你吃到嘴裏的那個水果本身就是它的獨立於具體語言環境的真理。有些並不真正了解後現代哲學的哲學家甚至因此而聲稱後現代相對主義不能算是真正的哲學因為它們隻停留在認識論的層麵上而忽略了存在的本身。其實,後現代相對主義者不至於笨到不知道這種簡單道理的地步(由於對一些人缺乏了解而假設他們是傻瓜或甚至瘋子在人類曆史是一幕永遠不斷重複的悲劇)。

後現代文化的一個與之前的哲學文化非常不同的特點,或者說優勢,也是它能夠產生巨大的實際的社會影響的原因,是它開始打破人們心目中的很多至今仍然非常牢固的基本概念的邊界或彼此相互對立的概念之間的分隔,比如說後現代哲學打破了人們心目中的口語本意與寫作文本之間的區別,打破了演員與觀眾的區別等等。這就是解構的威力,也是一些真正比較了解後現代哲學的人認為解構主義是後現代文化的核心的原因(但考慮到解構主義是相對主義的一種,我認為真正標誌後現代特色的就是相對主義---後現代的相對主義,也就是帶有解構的相對主義)。而後現代的這種解構決不僅僅是停留在抽象的認識論層次上的,它對社會實踐產生非常現實的存在意義上影響,它在改變著世界。比如說,後現代藝術打破了陽春白雪和下裏巴人的分隔,後現代政治打破了種族和性別的隔閡與歧視等等。

那麽再回過頭來看前麵提到的蘋果的例子。現實生活中一個事物的名字基本上由兩種方式來形成,一是某個人或某些人在某一時刻非常正規地給起了個名字(比如父母給孩子起名字),一是由於某些偶然的原因產生了名字,然後習慣成自然(比如一個人的外號)。傳統上很多人心目中把一個對象的名字當成那個對象的語言等同體,而後現代相對主義則提醒大家任何一個語言單位的意義都是由其所在的語言環境結構(這個結構的大小也是不定的)決定的。

比如,如果我們說“小蘋果然到紐約來了”,我們就不會把其中的蘋果理解為一種水果。這是蘋果二字的一種相對性。再回到2500來年前老子的觀點,蘋果作為一種水果的名詞本身也是可以改變的,中國不同地區的人對有些相同的水果叫不同的名字本身說明了這一點。這是蘋果的另一種相對性。然後,蘋果這種水果本身也不是永恒的,今天我們經常會聽到某些果菜變種了,某些動植物絕跡了。我小時候常聽我爺爺感歎他已經吃不到他小時候喜歡吃的一些果菜了,而四十來年後,今天我發現我小時候喜歡的很多食物不是變味了就是再也看不到了。所以嚴格地說,今天的蘋果二字所對應的並不完全是幾百年前的蘋果二字所對應的實物。這又是蘋果的一種相對性。再深入一步,古人說到蘋果時最多隻能想到蘋果的外形,手感,口感,產地,市價。而今天多數人談到蘋果時會想到它的營養,它的皮與肉的不同的營養價值,它的皮在洗之前可能帶有的細菌,它可能會含有的由化肥而來的化學沉澱,它可能會已經被變了基因等。這些還隻是對普通老百姓來說蘋果的相對意義。幾百年前食品加工老板看到蘋果時可能會想到把它們曬成幹或擠成醬,但是今天的食品加工老板看到蘋果時可能會想到在自己的車間裏可能會從中提取出些什麽濃縮的成分來。而一些植物或生物學家看到蘋果的時候可能會想得更多。這都隻是目前為止對於蘋果的相對意義的了解,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看到蘋果時想到的內容仍會隨之發生變化。

在上一段對蘋果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到蘋果這個概念的相對意義並不僅僅是在認識論的層次上的,它是與一種被稱之為蘋果的存在本身的變化及其可能引起的非常真實的社會效應緊密相連的,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社會背景的人在不同的場合下所說的蘋果具有不同的意義,從而引起不同的欲望和計劃,並產生對社會和自然的不同影響。如果說這隻是認識論層次上理論,並未涉及存在論,那麽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存在論(Ontology)”本身,因為一切理論都隻是一種認識而已。

對後現代的相對主義的一種批評是以科學的為例的。後現代的相對主義者們試圖聲稱 不存在脫離了具體背景的真理或真實意義,但是很顯然科學作為今天大多數人們心目中的真理不但可以解釋存在,而且可以預見並設計和改變未來。這一簡單的矛盾使得後現代的相對主義者們又一次顯得很傻。其實,事情還是沒有那麽簡單。如果站在後現代相對主義的立場,他們也可以認為用科學來否定相對主義的人很傻,因為一個今天大家都知道了的簡單道理是科學是不斷發展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今天的一切科學理論都是對自然的近似解釋,過幾年或是可能得到補充,或是可能被完全推翻,曆史的經驗表明一個被認為完全正確的理論日後被完全推翻是完全可能的。而科學預見並設計和改變未來是在一定誤差範圍內與自然和社會規律的吻合。

但是,一個“完全”的後現代相對主義者對我上一段的話可能不很同意,他會說我說得有些含糊,因為我所說的“一切科學理論都是對自然的近似解釋”可以被理解為存在著超乎具體背景的真實的“自然”,而他不會同意有這種超然的自然存在。什麽?這不是狡辯就是瘋了。如果這是你此時對於這種後現代相對主義的心態,我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且慢,先別說人家傻或人家瘋,人家可能有人家的道理。

其實,後現代的相對主義是建立在結構的概念之上的,解構的思想顯然與結構有關。而既然這個世界上存在著結構,那麽就肯定不僅僅是可以解構,也應該可以建構。對於後現代的相對主義來說,不但在幾千年前就有人提出的嚴格的意義上,今天的自然界不是昨天的自然界(今天的水沒有流進昨天的河),而且今天的社會與自然的整體是一個由人類的活動建造起來的暫時的結構,這個結構不但昨天不存在,明天也不會一樣,因此這個結構中的一切真理也都將隨著這個結構的變化而變化。比如說,今天你到書店裏可以買回一本數據庫的教材,你買回來學習了,掌握了其中的真理,然後你回到公司用你所掌握的真理工作,解決了問題,改變了你們公司的小世界。但是,倒退幾百年,你從你所買的那本書中學到的真理本身根本就不存在。在後現代的相對主義看來這個真理完全就是人為地創造出來的。而今天影響大多數人生活的,從軟而又軟的經濟體和虛而又虛的娛樂影視和商業廣告,到硬之又硬的宇宙飛船不但都是人工的產品,而且都在人工創造的智能體係內運作。

Well,我猜你現在可能不覺得後現代相對主義者是傻瓜或者瘋子了吧。其實,當你認真地環顧一下你的周圍,再閉上眼睛仔細想想,你可能會意識到後現代相對主義的這些深奧的哲學並不隻是在紙上談兵,而是深刻地影響著今天生活的各種理念,而從今天世界文明的幾乎每個領域每個層次甚至每條街道都能看到後現代相對主義的影子,這時你恐怕不隻是會說那些後現代相對主義者不傻不瘋,而會失聲大叫“太聰明了”。

不過,雖然後現代相對主義者是挺不笨的,但是他們的理論也不是完美的。除了從超自然信仰的角度來看他們是有錯誤的之外,正如我在《後現代的成就,幻象,退化,失敗,以及今後的發展》一文中指出的,後現代相對主義的一大缺陷便是否認形而上學,這是因為他們過於強調真理或真實意義對具體環境背景的依賴了。而說明這一缺陷的一個有力的手段便是對不同語言的翻譯進行分析,在語言的翻譯過程中你所遇到的決不僅僅是把蘋果譯成apple這麽簡單的問題。人類的一切真理都是用語言來表達的,因此語言翻譯的過程一定會遇到有關真理的一切方麵,在這過程中你會真正體會到超乎具體結構背景的形而上學的意義。這其實是我們這種經常需要在兩種背景反差極大的語言之間進行翻譯的人比起大多數西方哲學家來的一大優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