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

生活是一次又一次的經曆,願與你分享。
正文

畫家楊春瑞先生的故事

(2008-12-25 17:34:44) 下一個

有一天,醜女對我說:“我帶你去見楊春瑞吧,” 我問她:“楊春瑞是誰?” 她說:“他是國內有名的畫家呀!以前和李濱聲,孫以曾 , 王複羊一起在北京日報和北京晚報社工作的,” 原來為在澳大利亞舉辦中國戲曲人物漫畫展,醜女 收集到了許多國內著名漫畫家們的作品,而這些漫畫家有許多楊春
瑞都認識,有些還共過事,醜女這次去是談談具體內容。

就這樣,在醜女的引薦下我有幸結識了畫家楊春瑞先生。

車開到楊先生家門口,按了門鈴,楊先生的太太肖美玉女士開門迎接,她剪一頭短發, 人看上去挺精神,可以看出肖大姐年輕時一定很秀氣,畫家的眼光選中的,哪會錯呢?

楊老師跟我們一一握手,我的第一感覺是,先生人很高,大約有一米八的樣子,穿一件淺咖啡色的夾克,看上去五十出頭,人挺平易近人,沒有特別的架勢,不宣揚,溫和,如果他走在街上,就是一個普通的中年男子,不象有些藝術家,頭發,衣著一看就與眾不同,也許是心中有底氣的人,不需以外表示人吧。

房子很和諧溫馨,一切都是精心設計的,我注意到凡是有牆的,上麵都掛了畫,我猜應該都是楊先生的作品。

進入畫室,正對著一排落地玻璃窗門,上麵鑲著別致典雅的窗格搭配幾件中式家私,古色古香,門外花園修飾的井井有條,花香一人,草木茂盛,奇石,魚池錯落有致,吊蘭,盆栽各展其姿,滿目清新,四處皆景,畫室正中有一張大畫案,上鋪著特殊的不吸水毛料毯子,周邊有好幾個畫架,都掛著有待完成的近作。

進入畫室,我的眼光立刻被一副畫吸引過去,這是一張完全脫離中國傳統風味的抽象畫,畫的顏色單純,強烈,純藍和純黃交織,加上墨色穿插,象是都市在水光月色中的倒影,又似夏夜荷塘,深沉迷人,意境朦朧,虛晃神秘,我立刻想起二十世紀初西方印象畫派莫奈的畫,但楊先生的這副畫更抽象,實際上這副畫隻有線條和顏色,沒有俱像。我對楊先生說我喜歡這副畫,他笑笑說: “ 你很有眼力! ” 楊先生又說: “ 其實畫抽象比畫寫實更難,因為抽象要畫出自己的感受,又令觀者喜歡,不容易,除需要紮實的功底,本身的修養也很重要,還要有與時俱進的創新觀念和眼光“ 接著他告訴我:“ 你看出沒有,在畫這張畫之前,我對紙張做過處理,先把紙折疊一下,才有這樣的效果, ” 我馬上接著說: “ 是的,有層次感,更有深度 ” 。接著我們又看了幾幅畫,感覺一幅像是夕陽餘輝下的春色池塘,神秘莫測,一幅畫中氤氳多變的墨色前麵被染著成片成片的玫瑰,分紅,似霞光又似滿樹櫻花盛開,另一幅斑駁陸離,喲毆辱園林老牆古藤在穿梭,昔日的瓦簷依稀隱現,令人浮想聯翩,從這幾幅畫看得出畫家楊春瑞先生的獨特手法和語言,散發著時代的氣息和風采。


       
水影 82x75 cm 2008

第一次見麵後,我借自己有一個好的相機,提議給楊先生拍畫,然後做成光盤,讓他和肖大姐對自己的作品心裏有數,朋友要看或是自己研究也方便多了,借拍照的機會,我也是想看楊先生的畫,另外我也對楊先生是如何走上繪畫之道也很感興趣。難得的兩次牌照和接觸,使我我對楊先生和肖大姐的人生故事有了點了解。

楊先生從小酷愛繪畫,也有天賦,在上幼兒園時他的畫就被老師留下當樣板,到了小學四年級,他畫的馬在當時全國唯一的一張 “ 中國少年報 ” 上登出,頓時引起不小的轟動,,都說他畫的馬有徐悲鴻的味道,全國各地大人孩子給他寫信,有人稱他小畫家,有人叫他小弟弟,還有人竟然成她大姐姐,令當年的小楊春瑞無法接應,後來還是班裏的老師想了一個好注意,讓小楊春瑞寫一封回信,然後讓全班的同學抄寫,回複給各方朋友。我心裏想,楊老師生在北京市,長在北京城,沒有機會接觸到馬,他是怎麽畫馬的呢?就是我這樣一個外行人也知道,憑空想象是畫不出馬的。原來在楊老師生長的 50 年代,北京市是有馬車的,從小就愛馬的他,特別注意觀察馬,同時也是手不離筆,作了大量的臨摹,從宋代大畫師李公麟白描,淡彩的馬,清代任伯年小寫意的馬,到現代劉奎齡,馬晉嚴謹工筆重影的馬,以致徐悲鴻潑墨寫意的馬,甚至小人書,連環畫上畫得馬,他都學著畫,有些臨摹過數十遍,如今楊先生畫的馬更有力度,更有神韻。 

                                                           楊先生畫得馬,非常有動感!

                                                             雄風 50x 68 cm 2005


小楊春瑞求師心切, 14 歲時就曾跑去吳作人家去拜師求學,後來還拜見過不少國內外著名的書畫家。初中時,正值文化大革命爆發,那時候在北京中山公園舉辦宣揚文革的 “ 紅海洋 ” 和 “ 抄家畫展 ” ,楊春瑞被邀參加,他畫毛主席像,畫大批判的漫畫,等等。那時候的他,對政治並不感興趣,台上在批鬥中央美院的老師教授,台下的楊春瑞就盯著那些被撕破踩爛扔在地上的一張張字,畫目不轉睛地看,他不理解為什麽這些他所崇拜的畫師會被打倒,被批鬥 ? 文革中他班裏有些同學參加歐打老師等等,楊春瑞就是不參加,年紀雖不大,原則是有的, “ 打人哪行呢? ” 這是他的說的。後來四人幫倒台,楊春瑞已有名氣,他的同學出書 (就是那個參與打老師的) , 慕名專程請楊春瑞設計封麵和插圖,當即被 楊老師拒絕,“做一個正直的人最重要”,就這一點,楊老師已經完全贏得了我的尊敬。

67 年楊春瑞中學畢業,那時候的中學畢業生一律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記得那天,楊春瑞和幾個同學在家正聊著,他們的班主任老師突然來到他家,把他叫出來,讓他趕緊去把戶口注銷了,楊春瑞不明白,為什麽? 吊銷戶口意味著將來就不能回北京了,但老師沒和他多說,也不能和他多說,就走了。從小學到中學,楊春瑞是一個聽話老實的孩子,一貫被評為德,智,體全麵發展的三好學生,備受老師,甚至校長的誇讚,因此,雖然想來想去不得其解,楊春瑞還是去把戶口注銷了,路上他還把當時戶口本上每人一兩的芝麻醬先給買了,等父母下班回家,得知此事,當場落淚。

原來那一年,北京內燃機配件廠要在學校招工,全校集合時,老師對大家宣布,廠裏要找那些最有紅心的年青人!哪些人最有紅心呢?就是那些毅然把自己戶口注銷,堅決要求上山下鄉的同學!結果每班選兩個戶口已注銷的畢業生,楊春瑞被選留下在北京近郊當了一名工人。 “ 我這一輩子在關鍵的時候都有好人相助。 ” 楊先生感慨地說,一副感激之情。

楊先生工廠一幹就是五,六年,開始純粹是當工人,一個字 “ 苦 ” , 他說,後來因為他的繪畫才能被調去北京汽車工業公司總工會,但是楊春瑞人在曹營心在漢,一心隻想去中央美院。 70 年代中央美院的老師特意來到廠裏,指名要招聘楊春瑞做工農兵學員,因為當時中央美院的老師都知道楊春瑞的繪畫才能,但這個好機會讓工廠給回絕了, “ 工人學那玩藝幹啥 ?不是個正經行當,” 負責生產的廠長見到楊春瑞時這樣告訴他。無奈,生氣!楊春瑞沒辦法。

之後,幾家專業部門想調楊春瑞,人民美術出版社,北京出版社,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等等,廠裏就是不放人,直到 75 年北京日報社通過北京市委發借調令,終於把楊春瑞調進了北京日報社,從此走上了專業繪畫的道路,並因此也結識了許多著名畫家。那時候的楊春瑞年輕,手快,畫得生動,每天的北京日報和北京晚報幾乎都有他的畫作,據說他為北京晚報小說連載畫的 “ 慈禧外傳”,“海燈法師”,“中國女排姑娘”,“袁偉民傳”,“李連傑”等等插圖,被有些人一張一張收集成冊,珍貴保存著,也被一些學生反複臨摹。為了畫這些畫,楊春瑞都要親自去采訪,寫生,拍照,雖然辛苦,卻樂在其中。

全國恢複高考後,楊老師帶著兒時的夢想,淤 1982 年參加了中央美術美院的研究生考試,結果因為政治不及格落選,他的專業分名列前茅,文化課也不錯,中央美院特此向文化部請示,希望能破格錄取他,回答是: “ 哪一科不及格都行,政治不及格絕對不行 ” !去中央美院學習的夢想又落空了。

楊春瑞繼續在北京日報社工作,而立之年的他與肖大姐結了婚,在事業上也成為當時國內幾個知名青年畫家的其中之一,他的人物畫最突出,國內各雜誌,報刊,出版社都紛紛向他征稿,訂畫。

說起肖大姐,我覺得楊先生的功成名就與她是難以分開的,肖大姐本身畢業於首都師大美術係,後任教育北京服裝學院工藝美術係教授中國畫等,藝術修養,品位極高,我看過他的畫,也是頗具水準,他們兩人相輔相成,給我的感覺是很好的搭檔。

有這麽一個故事, 87 年,文革後第一屆全國書畫大獎賽麵向全國征稿,頭等獎的獎金是五千元,在當時,萬元戶已經算是大富翁了,朋友們認為楊春瑞絕對有這個實力,鼓動他一定要參加,並將表格送到他的手上,可楊春瑞正當春風得意之際,稿費掙得也不錯,並不想去競爭比賽,大家隻好讓肖大姐督促和說服楊春瑞。到了離截至日期的前一天,肖大姐來了一個 “ 鎖門記 ” ,把楊老師反鎖在家中,不讓他出門, “ 反正你哪兒也去不了,你就在家畫畫吧 ” ,就這樣,楊老師的 “ 楊洲八怪 ” 畫成了,第二天交畫,北京起了點風,交畫的地方又遠,楊先生又打退堂鼓,而這一次呢,肖大姐又把門給鎖了,她對楊先生說: “ 今天你得把這畫給交了,不然不能進家門 ” !大獎賽結果,楊老師的 “ 楊洲八怪 ” 得了唯一的一等獎!據說在評獎最後,楊先生和中央美院學生,也是當時知名的青年畫家的兩幅畫相持不下,還是李可染先生一再堅持,最終選了楊先生的 “ 楊洲八怪 ” 為頭等獎。應該說楊老師的才能是出類拔萃的。

得獎當晚,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的晚間新聞都作了報道,第二天,天安門廣場的巨幅熒光屏滾動式報道了這一消息,朋友們,書畫家們從各地打來電話,發來電報,並催促他去天安門拍照留影,可是,楊先生沒去,這一次肖大姐也沒催他去。

到了 1988 年,中國發生了巨大變化,楊先生身邊的一些朋友紛紛出國,並邀請楊春瑞加入他們的行列,開始他不肯,結果,朋友幫他辦妥澳洲的一切手續,他的簽證三個月就下來了,就這樣,楊先生似乎是“稀裏糊塗”地來到澳洲。剛開始的兩年吃了不少苦,後來肖大姐和兒子也過來了,在家人和朋友的建議和支持下,九三年楊先生在墨爾本舉辦了一個畫展,開幕式一下來了二百多人,許多政要官員到場講話,捧場,頭一天,畫就被定了十幾幅,各媒體連片報道, SBS 電台也報道,使澳洲的觀眾看到了楊先生的畫,楊先生的才能在另一個國度重新被發現和承認!

                                       
                            寫意荷花 55 X110 2008 年            荷,鶴圖。 55 X 115 2008   

看了楊先生的畫,我覺得畫家隨著歲月和環境的增長變遷,畫的內容和手法也隨之變化,從最開始的連環畫,馬,仕女圖等的寫實俱像到來澳洲後的朦朧意識的荷花與山水,以至於現在的抽象感覺,我怎麽覺得正是反映了整個西洋繪畫史的一個過程?也許這也正是人不斷成熟的一個表現?總而言之,從對楊先生和肖大姐的交往中,我覺得,在現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很多人隻追求效益,物質的現實裏,楊先生和肖大姐沒有隨波逐流,他們沒有像很多人那樣到處出畫冊,頻繁辦畫展,相反,我經常聽到最多的幾句話就是:“畫是最重要的”,“總想畫出自己滿意的畫!” 楊先生給我的感覺非常謙虛,誠懇,不空談,有內涵,這是我喜歡的為人,更是我傾佩的藝術家!
 
         
                    
              澳洲山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