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貼了一篇劇場相聲, 看了回貼, 想再聊幾句. 首先相聲回歸劇場為相聲的還陽起了關鍵作用.為此我們應感謝郭德剛等將相聲帶回劇場的人們. 可劇場相聲的火爆並不代表其生命的複蘇, 傳統相聲段子的重新演義,隻能延緩相聲的末落. 那鮮活的,嶄新的相聲作品又在哪裏呢? 我看在相聲從業演員自己身上.現在不是馬季,薑昆的時代,在那年月,大眾欣賞水平不高(文化水準一般), 媒體也單一(基本靠收音機). 隻要口齒伶俐, 頭腦靈活, 關鍵再有個好點的師傅,拿著別人給寫的段子,隻要一亮相, 大小都能成個相聲界的腕.現今隨著全民欣賞水平的提高和媒體的高度發達, 相聲演員必須具備即能酣暢淋漓演出, 又能獨立自主創作的能力.我覺的這兩方麵缺一不可.隻有具備了很好相聲演出功力的從藝人員,才能根據自身的表演特點創作出量體裁衣般的新作品. 很多人都看到相聲作品的匱乏, 為什麽相聲演員隻會演而不會寫?上一輩的演員藝人文化水準咱不提,郭大師不是講他們大多數都不會或不懂相聲,是七,八十年代相聲速成的產物.可現在郭德剛和德雲社頻頻亮相的弟子們,理應具備了一定的表演和創作能力,為何也鮮有令人耳目一新,回味無窮的新作? 是不會寫,不能寫,還是沒空寫? 我看根源在師傅,其成名於傳統相聲,火爆自傳統節目,總也擺脫不了對傳統相聲及曲藝的過分迷戀.他自己的作品” 論五十年相聲之現狀 ” 和 “ 我這一輩子”,其嘻笑怒罵有餘, 而詼諧幽默不足的缺點已很明顯.皆因其本身相聲素養的欠缺, 和逐漸脫離當今尋常百姓生活,這唯一相聲創作源泉所至. 如果依舊重古而輕今,相聲的再次衰落就不遠了.現今他應下大功夫帶領其德雲社同仁, 多汲取傳統之精髓,借鑒其他喜劇形式及國外搞笑節目的長處, 真正走進尋常百姓的生活,真心尋找和提煉相聲素材,最終才能創作出和社會密切相關, 百姓交口稱讚的嶄新作品.老舊傳統節目的回鍋隻能挽救相聲一時之危機, 絕非長久之計. 傳統節目有它產生,發展,消亡的規律. 京劇尚且如此, 更何況相聲.如還過份執著於”京韻大鼓””評書快板”之間, 就連回歸劇場的觀眾也會再次離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