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普京的成績單

(2008-03-20 05:59:26) 下一個

作者:薑毅

  2000年,當普京登上總統寶座時,沒有多少人熟悉這個小個子的前克格勃官員,更不要說對他拯救俄羅斯抱太大的希望了。然而,當他兩任屆滿的八年後,當麵對抖擻精神、意欲重振雄風的俄羅斯,人們不能不發出感慨。普京在八年執政期間,以“非常的手段”帶領俄羅斯重新崛起、“回歸世界強國之列”。這是美國《時代》雜誌在解釋把普京評為2007年度人物時對他的評價。
  
  八年淩厲的組合拳
  
  普京的成績單應該可以羅列更多,但都可以歸納為簡單的一點:他讓俄羅斯人恢複了對國家的信任,讓國民找到了自信和對未來的希望,振奮了他們委靡多日的精神。
  
  眾所周知,普京上台時麵對的是一個“爛攤子”。穩定和秩序!這不僅是當時普通民眾的渴望,也是那些在財產分割中、在政治亂局中損失嚴重的各種利益集團的心聲。因此,建立秩序、維護穩定就必然成為普京上任伊始高舉的大旗。而這也一直是他執政的“第一要務”,還是其能夠在其他領域取得顯著成績的先決條件,更是他能贏得居高不下的支持率和臨近卸任一片挽留聲的“法寶”。俄羅斯著名學者羅伊·麥德維傑夫說:“普京是在需要的時候、出現在需要的位置上的有用之人。”
  
  
  政權:從“國家機器失靈”到“可控民主”

  
  前總統葉利欽曾承認:“在俄羅斯有龐大的國家機構、有強大的軍隊和警察,卻存在著如此的無政府狀態……這意味著整個國家機器失靈了。”
  到2008年普京卸任之時,俄羅斯形成了在多元民主框架下,把議會、政府、司法、主要政黨和媒體掌握在手中,政權基本控製各個局麵、精英團隊相對團結的總統集權體製,或稱“可控民主”體製。
  
  在1992年後的八年裏,俄羅斯政治長期陷入混亂局麵,政府的行為能力遭到極大削弱。由於民主政治本身仍不完善,加上經濟轉軌造成的社會動蕩,弱化了的政府缺乏足夠的能力維持社會穩定和法律秩序。在這種情況下,普京意識到,強大而理智的政權是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主要保障,加強國家權威是解決迫切問題的最好方法。保證政局穩定、政令暢通、政權正常運轉成為其第一要務,也是振興經濟的前提。
  調整中央與聯邦主體關係。2000年,普京首先決定在89個聯邦主體基礎上成立七大聯邦區,由他親自任命總統代表管理,以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掌控;2004年,修改地方領導選舉產生辦法,將“諸侯”任免權收歸中央;確立中央裁決地方領導違法行為的權力,形成了中央約束地方的法律幹預機製;從2005年起開始合並聯邦主體,到2008年1月,原來的89個聯邦主體已被壓縮為84個。上述“削藩”幾大板斧掄過之後,過去那種地方變相“割據”、中央討好地方、“四肢管理大腦”的局麵被徹底改變,新的中央垂直管理體係得以形成。
  整肅寡頭。寡頭幹政是上世紀90年代俄羅斯政治的一大“怪胎”,這些金融工業集團或直接出麵,或通過代理人操縱社會輿論、影響國家政策,呼風喚雨、神通廣大。普京上台後,首先清理寡頭控製的媒體王國、奪取輿論陣地。接著對“不聽招呼”的寡頭進行司法調查,迫使古辛斯基、別列佐夫斯基等一度叱吒政壇的寡頭流亡國外。2003年,又以經濟犯罪為名,將仍然企圖活躍於政治舞台的霍多爾科夫斯基投入大獄。在普京一套淩厲組合拳的痛擊下,試圖挑戰政權的寡頭們的氣焰被徹底打壓下去。國家不僅終結了寡頭政治,而且通過法律、經濟渠道進一步控製了更多的資產。
  完善政黨政治製度。針對葉利欽時期政黨活動混亂、政權與主要政黨相互對立,並影響到政府與議會矛盾頻發的情況,以2001年通過的《政黨法》為依據、以議會為平台,普京開始落實其計劃,其中著力打造“政權黨”是實現這一藍圖的關鍵。2001年~2002年,在克裏姆林宮的全力推動下,三大親政府的黨派聯合成“統一俄羅斯”黨,成為杜馬中第一大黨。而政權的支持和鼓勵,促使各級政府官員、大企業家和政治活動人物更加積極地參加到“統俄”黨中,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政權黨”。2007年產生的第五屆杜馬,不僅是“政權黨”的又一次完勝,更體現出普京心目中政黨政治的雛形——以“統一俄羅斯”和“公正俄羅斯”兩個親政權黨為核心的,政權依靠政黨、政黨配合政權的局麵。
  解決車臣問題。長期鬧分裂的車臣對俄羅斯一直是心中無可名狀的痛。1999年夏秋時節,非法武裝頻繁發動恐怖襲擊,初出茅廬的普京借此發動了第二次車臣戰爭。他乘坐戰機親臨前線和那句“話糙理不糙”的誓言——把恐怖分子趕到茅廁裏溺死,更是讓長時間在危機中掙紮的俄羅斯人精神一振。這位數月前還名不見經傳的前情報官迅速被國民視為拯救國家出苦海的救星,其支持率從剛走上前台的1%一下飆升至70%。應該說,成功處理車臣危機奠定了普京的社會基礎,也促使那些一直在尋找領袖的政治力量迅速集結在其周圍。此後數年,普京政權交替使用軍事圍剿和政治重建,使長期動蕩不寧的車臣開始啟穩,反恐鬥爭取得階段性勝利。
  
  到2008年普京卸任之時,俄羅斯政治領域的各種消極因素受到抑製,政治混亂局麵徹底扭轉,政治局勢實現了穩定。形成了在多元民主框架下,把議會、政府、司法、主要政黨和媒體掌握在手中,政權基本控製各個層麵、精英團隊相對團結的總統集權體製,或稱“可控民主”體製。同時,普京還將民族—愛國主義整合為以“愛國主義、強國意識、國家作用和社會團結”為核心的新“俄羅斯思想”,希望強國思想能夠動員全體人民的力量複興俄羅斯和恢複它曾有過的輝煌。

  
  經濟:從“麵臨淪為二三流國家的危險”到跨入世界十強的行列

  
  普京入主克裏姆林宮前夕,“俄羅斯近200年~300年來首次真正麵臨淪為世界二流國家,抑或三流國家的危險。”
  如今,他上台時提出的“GDP翻番”、“消除貧困”兩大任務初步結出了果實,俄羅斯已經成為世界上具有活力和前途的新興市場之一,成為世界“金磚四國”之一。
  
  入主克裏姆林宮前夕,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羅斯》一文中坦承了對俄經濟形勢和問題的擔憂:“俄羅斯近200年~300年來首次真正麵臨淪為世界二流國家,抑或三流國家的危險。”為扭轉經濟頹勢、走出危機,普京明確表達了新政府的執政理念:以經濟發展為中心,振興經濟是政府關鍵性的目標。他特別強調,國家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職責是確保市場秩序、為發展創造條件,實現“有秩序、可控製的市場經濟”。
  速度是普京經濟政策的“綱”。上台之初,普京認為,要保證俄羅斯經濟不被甩在世界經濟增長的後排,起碼需要5%的增長率,最好能夠達到10%。到2003年,他把這個目標進一步提高,即在十年內使GDP翻一番,年均增長率要達到7.2%。與此同時,居民實際貨幣收入的增長則要超前,即超過GDP增長近3個百分點,在十年時間內增長1.2倍,並使貧困線下人口從1999年的40%減少到2010年的10%。
  為落實這些目標,強化國家在經濟發展中的指導作用,出台了一係列發展綱要、規劃、方針和預算法案。在這些國家規劃指導下,普京政權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包括擴大投資規模,增加內需拉動能力;調整產業結構和增長方式,加大對出口型高科技產業的扶持力度,提高能源和原料生產部門的出口能力;取締影子經濟,嚴厲打擊經濟領域中的有組織犯罪;積極發展對外經濟聯係;並配以財政體製、金融體製和稅收體製改革。加上國際能源價格不斷攀升的良機,俄羅斯經濟在八年時間裏不僅擺脫了危機,而且實現了快速增長。2007年年底普京宣布,今天的俄羅斯已經重返世界十大經濟強國行列,國內生產總值八年來增長了70%,俄羅斯公司資本估值超過30倍。 

  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2000年~2006年,俄羅斯GDP平均增長率接近7%,2007年約為7.3%,是同一時期世界上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到2005年底,俄羅斯的國民經濟總量重新恢複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水平。2000年,俄羅斯GDP隻有2597億美元,到2006年已達11206億美元,跨入世界十大經濟大國的行列。
  金融、財政形勢顯著改善。2006年8月,俄羅斯政府向巴黎俱樂部成員國提前償還了230多億美元的外債,徹底還清了蘇聯時代遺留的債務,由此俄羅斯外債總額減少了2/3。截至2007年6月末,俄羅斯外債餘額減少到488億美元。黃金外匯儲備持續大幅增加,徹底扭轉了外匯短缺的窘境,成為僅次於中國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外匯儲備國。進入21世紀,盧布匯率一改往昔的頹勢,連續多年保持穩定,並且對世界主要貨幣略有升值。石油源源不斷出口帶來了大量的財政稅收,改變了往日俄羅斯政府捉襟見肘的財政狀況,並且出現大量盈餘,俄政府為此專門設立了聯邦穩定基金。
  金融、財政形勢的改善,一方麵消除了潛在經濟隱患,增強了俄羅斯政府抵禦金融、財政危機的能力,另一方麵也優化了投資環境,改善了企業的經營環境,同時還大大降低了外商的投資風險。
  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宏觀經濟形勢的根本好轉最終惠及百姓。由於普京政府實行居民收入超前增長的政策,因而俄羅斯民眾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連年高於經濟增長速度。1999年,俄羅斯人均GDP隻有1700多美元,2007年已接近9500美元。
  貿易總額、貿易順差雙增長。對外貿易持續多年保持增長,貿易總額不斷擴大,貿易順差也不斷擴大,實現了貿易總額和貿易順差的長期雙增長。對外貿易總額由2000年的1499億美元增長為2006年的4684億美元,外貿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0%。可以說,在俄羅斯近年來的經濟增長中,對外貿易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功不可沒。
  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均實現大幅增長。隨著投資環境的改善,俄羅斯對外資的吸引力逐年提高。截至2007年9月底,俄羅斯吸納的外國投資累計已達1980億美元。而近年來俄羅斯外匯儲備的增加也為其擴大對外投資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普京上台時提出的“GDP翻番”、“消除貧困”兩大任務初步結出了果實,俄羅斯已經成為世界上具有活力和前途的新興市場之一,成為世界“金磚四國”之一。正是有了這個增長的基礎,普京在卸任之時可以信心滿懷地確定,俄羅斯完全有能力在十年內步入世界五大經濟強國行列。
 
  
  軍事:從車臣戰爭和“庫爾斯克”號陰影到恢複軍事大國形象和地位


  
  麵對風起雲湧的世界新軍事變革、特別是車臣戰爭和“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沉沒事件,普京執政後加快了軍事改革步伐、加大了軍隊建設的力度。
  從2006年起,軍隊將在提升指揮效率、改革編製結構、加快武器換裝等幾方麵追趕世界軍事變革步伐,恢複俄羅斯軍事大國的形象和地位。
  
  沙皇說過,俄羅斯最可信的力量是軍隊。普京對此頗以為然。強軍建設成為其振興俄羅斯國策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他提出的三大任務之一。
  麵對風起雲湧的世界新軍事變革、特別是車臣戰爭和“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沉沒事件,普京執政後加快了軍事改革步伐、加大了軍隊建設的力度。他親自參與軍隊現代化計劃製訂、拍板解決各種困難、督促改革計劃的落實。在2003年10月前,改革的基本內容是理順關係、確立法律基礎和繼續前一階段未完成的任務。而以2003年10月國防部高級軍官會議為起點,軍事建設轉向新的方向,即普京所說,俄羅斯武裝力量建設已經從急劇性的改革轉向著眼未來的發展,目的是要通過深化改革,提高武裝力量執行任務的能力、根本改變俄軍的麵貌。
  強軍建設最突出、最重要的步驟是不斷增加軍事建設投入,大幅度提高軍費開支。從2000年起,俄羅斯的軍費開支都在以每年平均30%的速度上漲,已由2000年的1917億盧布增加到2007年的8200億盧布,增加了300%多。
  財政投入的增加使軍隊的改革和發展由“維持型”轉變為“發展型”,加快了武器裝備更新換代、提升現代化水平的步伐。其中,戰略核威懾力量的發展最為引人注目。“白楊-M”機動戰略導彈、“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和“布拉瓦”潛射導彈均已開始裝備部隊,戰略轟炸機的值班巡邏也已恢複。軍費增加的另一收獲是兵役製度改革取得突破、軍人待遇得到提高、軍人社會地位受到尊重。軍隊的穩定、軍人素質的改善、軍隊戰鬥力的提高也隨之取得較大進步。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俄軍現代化建設也進一步加快。從2006年起,新的改革和發展計劃已經出台,軍隊將在提升指揮效率、改革編製結構、加快武器換裝等幾個方麵追趕世界軍事變革步伐,恢複軍事大國的形象和地位。

  
  外交:從“保持克製、減少麻煩”到“重新獲得獨立性”

  
  執政初期,突出強調國家要集中精力於國內的轉軌和發展,把關注點首先集中在俄羅斯的周邊地區,表現出了“保持克製、減少麻煩”的態勢,為國內建設贏得時間。
  如今,恢複了實力的俄羅斯在戰略上不再退讓,在政策上不再取悅於人,在行動上更加積極主動。
  
  普京執政以來,依據富民強國戰略的要求,外交被賦予了兩個核心任務:第一,為國家發展塑造和維護有利的外部環境、特別是周邊環境,努力在俄羅斯周邊建立睦鄰帶,並防止出現新的緊張和衝突;第二,在推動建立多邊國際控製結構的進程中,確立俄羅斯的權威身份,維護具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地位。
  普京外交改變了葉利欽時期“做秀式”的“積極參與”,轉而實施收縮戰線、構築防禦的戰略。其核心就是突出強調國家要集中精力於國內的轉軌和發展,把關注點首先集中在俄羅斯的周邊地區,表現出了“保持克製、減少麻煩”的態勢,為國內建設贏得時間。
  同時,俄羅斯並沒有徹底放棄成為世界大國的雄心。在積蓄力量的階段,也竭力避免發生對其利益和國際地位造成嚴重損害的變化,努力在國際社會中確立自己的地位,使之在最大程度上符合俄羅斯作為一個大國、當今世界的一個勢力中心的利益。
  確保在獨聯體的主導地位,維持地緣政治空間優勢是俄羅斯外交的主要任務。在獨聯體內部,俄羅斯視各國的親疏程度,推行分層次、分時間進度的一體化政策。同時,在其他臨近地區,俄羅斯積極建立“戰略關係”、“夥伴關係”和“特殊關係”,努力擴大經濟、科技和文化等方麵的聯係。
  恢複大國地位則表現在擴大國際聯係,積極參與地區事務。這包括:保障聯合國體製下的集體安全結構,建立多極化的國際政治新秩序;利用伊拉克、伊朗、朝鮮等國與美國的矛盾,顯示俄羅斯在解決世界熱點問題中的存在價值;積極恢複和拓展俄羅斯在世界各地的聯係,開拓外部市場,如印度、伊朗等國在俄羅斯的對外經濟聯係中均占有重要位置。
  積極開展經濟外交也是普京外交的一個新方向。在歐洲方向上,致力於加深同歐盟的經濟關係;在亞洲方向上,積極推動能源和其他資源的輸出,密切與亞太國家的經濟聯係。其主要任務是:力爭在有利的條件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破除美歐發達國家對俄羅斯的技術限製和市場限製,消除對俄羅斯企業出口產品的不公正待遇。

  2007年出台的《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概論》指出:“俄羅斯重新獲得外交上的獨立性是最近幾年來的主要成果。”恢複了實力的俄羅斯在戰略上不再退讓,在政策上不再取悅於人,在行動上更加積極主動。近年來,俄羅斯與西方在一係列問題上不斷碰撞的關鍵,就是俄羅斯要求西方承認俄羅斯的平等地位,改變冷戰後形成的對俄羅斯不利的歐洲軍事政治發展趨勢。
  
  普京的成績單應該還可以羅列更多,但所有這些都可以歸納為簡單的一點,這就是在這八年裏,普京讓俄羅斯人恢複對國家的信任,讓國民找到了自信和對未來的希望,振奮了他們委靡多日的精神。

  
  輝煌下潛藏的暗流與荊棘

  
  普京身後留下的除了前述眾多的成就,也有諸多尚未解決的問題,看似輝煌的下麵依然潛藏著暗流,強國道路依然布滿荊棘。
  
  兩大疑問

  5月,普京就將離開克裏姆林宮。其下一個工作地點也基本明確——莫斯科河畔的政府大樓。坊間也就此有了兩個最為關切的問題。
  第一個疑問是普京後的俄羅斯還能否走普京道路。為了平息這些擔憂,普京近來反複強調保持政策延續性的意義和態度,梅德韋傑夫在2月14日的講話中更是明確地把自己的施政綱領稱為是普京計劃的延續,提出將充分保證當前政策和路線的連續性。
  其實,從幾個方麵的因素看,這種繼承在很大程度上、在一定時間內是有保證的。首先,經曆過大動蕩的民眾,對普京道路帶來的進步受惠良多,希望未來的發展能夠沿著這條軌道前進。也是由於普京的成功,延續目前的政策對將居於權力中心的政治家來說,再創佳績的把握也更大、預期也更穩定。因此,保持政策的連續性是社會共同的心願和意誌。
  其次,如前所述,普京團隊為普京後的“普京路線”早已精心布局,在組織、幹部和法律等關鍵環節均已打下了保證基礎。這包括:占據了新杜馬2/3江山的兩個“政權黨”既能配合新政權落實既定方針,又在必要時能牽製行政權力機構的走向;活躍在中央地方各個層級和部門的“普京勢力”很可能依然是政權的中堅,而梅德韋傑夫也是其中一分子;數個涵蓋到2012年、2020年的發展綱要和預算法案已成為必須遵循的聯邦法律。
  更重要的是,雖然換了角色,普京也依然站在政權中心,克裏姆林宮的意願和政權的中心任務——發展——依然要通過他來落實。新總統也許與普京會在執政風格、政策鬆緊度上有程度上的差別,但這不是根本性和原則性的分歧。至少在未來四年內,“普京”仍然應該是俄羅斯政壇明顯的符號。
  第二個疑問是未來權力結構中總統與總理的位置。對此普京明確表示,不會破壞總統製的憲法體係。結合他保持穩定、包括憲法製度穩定的製國理念看,這並非虛言,否則2007年在一片“普京不能走”的聲中修改憲法、延長總統任期豈不來得更痛快。再聯想他在位時,一麵高舉憲法、民主旗幟,一麵加強政權集權能力,在民主框架下突出效率的情況,就不難設想,俄羅斯政權有足夠的智慧“擺平”常人“擺不平”的事情。
  
  
  暗流與荊棘


  普京身後留下的除了前述眾多的成就,也有諸多尚未解決的問題,看似輝煌的下麵依然潛藏著暗流,強國道路依然布滿荊棘。
  首先當然還是經濟發展的途徑。總體說來,最近八年的增長還主要是長期危機後的“反彈”,增長的基礎並非牢不可破。而核心問題就是經濟結構調整尚未取得實質性的成果。應該說,過去八年的高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國際能源價格的持續走高,而這不僅使發展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而且使這個大國經濟結構和國際分工角色更加不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這包括:保持高速增長與改變發展方式的矛盾;工業製造業增長落後於GDP增速、而能源工業增長又出現乏力的矛盾;希望改善國際貿易結構與機電、高新技術產品缺乏競爭力的矛盾等。盡管俄羅斯政府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也做出了努力,但結構調整、新增長點的確立仍需時日,坦率地說,現在還看不到根本改善的跡象。
  普京政權近年來實行了居民貨幣收入超前增長的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刺激經濟的效果,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2007年通貨膨脹率超過11%,就發出了危險信號。
  第二個難點是社會改革問題。普京已經表示,未來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努力改善關係民生的問題,加大社會改革力度。然而,諸如改善居民生活質量、醫療保險、教育和就業等問題收效不會很快。2005年進行的福利貨幣化改革就曾遭到社會普遍反對,引發全國性抗議浪潮。這也凸顯了社會領域矛盾的深刻和穩定的脆弱。
  第三個“老大難”問題是政府改革。建立高效廉潔政府一直是普京的政治改革口號,但曆史上形成的人浮於事、官僚主義、文牘主義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轉型時期普遍存在的腐敗痼疾仍是俄羅斯社會主要的問題之一。根據“透明國際”組織評選出的“全球腐敗指數排名”,2007年俄羅斯位居第143位,與一些非洲國家腐敗程度不相上下。顯然,將民主原則與實現國家振興、社會公正的目標結合起來,在一個具有長期專製主義傳統而且正處於社會轉型的國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反腐法律、機製與文化,決不是短時間能夠見效的。
  最後,外部環境的挑戰依然是沒跳過去的“坎”。北約第二輪東擴、歐盟擴大,使得俄羅斯的戰略空間被進一步壓縮,一道安全、經濟、政治等各方麵有形無形的籬笆在其西部逐步樹立起來。
  俄羅斯與獨聯體一些國家的關係糾紛不斷,合作並無實質性進展,依然沒有找到能考慮各方利益、能為各方接受的一體化道路。不僅如此,最近兩年的情況表明,俄羅斯在獨聯體麵臨的內部矛盾和外部壓力已呈現惡化的趨勢,獨聯體的生存問題近年來再次被提了出來。
  處理與西方的關係一直是俄羅斯外交的重點。但兩者的關係現在幾乎又回到科索沃戰爭後的狀態,再次跌入低穀。與2000年情況不同的是,由於俄羅斯堅持自己的政治發展模式,以及經濟實力的增長,西方和周邊小國的疑懼和不信任情緒明顯趨強,西方聯合一些小國對俄的防範和遏製步驟也將加快。
  從國際地位看,俄羅斯的實際影響力也無明顯改善。在歐洲,俄羅斯幾乎被排斥在安全、政治和經濟安排之外,西方集團的擴大和顏色革命還使其影響範圍進一步縮小。俄羅斯與西方各種合作機製更像是雙方表述不同看法的場所,而非原來宣稱的實質合作的平台。在中近東政治進程、伊朗和朝核問題等國際熱點上,俄羅斯也最多扮演著配角。
  
  隨著普京卸任時間的臨近,一場新的造勢活動伴隨杜馬和總統選舉再次展開。此次活動的中心就是為普京路線能夠延續提供組織、思想和權力架構的保障條件。“普京是勝利的象征”、“普京路線就是俄羅斯未來”這樣的宣傳不僅讓“政權黨”再次贏得杜馬選舉,也讓以“接班人”形象出現的梅德維傑夫能夠穩操總統選舉的勝券,更讓普京路線在其離任後依然成為俄羅斯發展的方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