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際石油價格上漲原因分析及匯率考慮-zt

(2007-10-21 16:58:02) 下一個

在21世紀,國際石油價格總趨勢是不斷上漲。2003年國際原油價格每桶平均為27美元,2004年約為40美元,2005年平均約為55美元。而2006年7月上旬,國際原油價格多在75美元左右, 2006年7月後,油價下跌。2006年國際原油價格每桶平均約為60美元左右。2007年油價再次上漲,9、10月份油價基本都在80美元以上,10月18日,油價一度衝高至90美元。

對於油價的飛漲,很多人按照經濟學的原理來理解,認為是石油供不應求。但是有關統計數據告訴我們,石油是供大於求。2004年第一季度,原油每天供大於求約30萬桶;第二季度全世界原油日產量為8190萬桶,平均日需求8040萬桶,日供大於求150萬桶。2005年年中,“世界石油日供應量約8400萬桶,日消費量約8300萬桶”(梅新育《中國沒有定價權》《世界知識》2005.15),日供大於求量也達100萬桶。所以,造成油價上漲的原因不是石油供不應求,而是其它因素所致。實際上,造成21世紀以來石油價格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對石油的投機炒作,上個世紀90年代石油價格的下跌,21世紀以來美元的大幅貶值。

近八、九年,我國以及國際上大多數國家的住房價格飛漲,其最重要原因是房產商和把房屋作為期貨投資的“投資者”們的投機炒作。大量沒有居住需求,但要投機歉錢的“投資者”將投機資金投入房地產,使投機資金與購房居住的購房資金之和大於正常情況下購買居住房所需資金量,人為地造成需求旺盛,使房價大升。同樣,近幾年石油價格飛漲的主要原因也是對石油期貨的投機。所不同的是,對石油投機的力度比對房地產投資力度更大。2004年8月18日的《經濟日報》,刊載了題為《國際原油市場風高浪急》的文章,該文章寫道:“投資者想從油價的漲跌中大賺一把的投機行為,也對油價的飆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幾年來,由於國際金融市場對遊資嚴加防範和約束,相當多的對衝基金開始進入國際原油期貨市場進行期貨的倒買倒賣,謀取高額利潤。石油期貨交易量目前是現貨交易量的好幾倍。據估計,在原油期貨市場上,真正的需求方隻占到交易總量的三成,其餘都是套利的人。長期跟蹤國際原油市場的亞太博宇公司研究員陳光遠說:‘在幾年前,美國基金在石油行業中所占比重大約在7%到8%,這個數據是5年前的。據最新的數據,美國的一些對衝基金在國際石油價格中的比重已經上升到1/4。’”據該文可知,兩年前,投機的“投資資金”已遠超過因為“真正的需求”而購買石油的資金,兩部分資金之和,造成在石油流通領域內資金大大多於購買這些石油所需的資金量,即造成該領域的“通貨膨脹”,原油物價上升。如前所述,2005年世界石油平均日供銷量為8000多萬桶,“但紐約商品交易所石油期貨日交易量達2億桶,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日交易量更接近4億桶;按金額計算,當油價為50美元/桶時,世界石油日消費金額約40多億美元,而國際石油市場日交易金額則高達數百億美元。”

2005年世界石油平均日供銷量為8000多萬桶,“但紐約商品交易所石油期貨日交易量達2億桶,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日交易量更接近4億桶”。這意味著原油一天內要被投機商們倒手幾次。價格上漲期間,房屋倒手每倒手一次,一般房價就上漲一次。同樣,價格上漲期間,原油倒手一次,一般石油價格也就上漲一次;倒手幾次石油價格就上漲幾次(隻有少數時侯的倒手是獲利回吐,價格下跌)。“按金額計算,當油價為50美元/桶時,世界石油日消費金額約40多億美元,而國際石油市場日交易金額則高達數百億美元。”當一種產品的購買,每天隻需40億美元時,卻湧入了上百億美元資金,那麽這種產品的價格上漲將成為常態。所以,石油價格是以炒家們投機炒作的“石油期貨價格作為定價基準,皮肯斯之流石油炒家對油價的影響力超過了海灣國家的石油部長們。”(《中國沒有定價權》)

另外,上個世紀90年代,美國物價一直在上漲,年平均有百分之幾的物價上漲率,而石油價格則一直趨於下降。如2006年7月6日的《參考消息》轉載的法新社資料看,紐約市場交易石油價格1990年10月為40.40美元,而1994年3月則為14.08美元,1998年12月更降為10.72美元。直至2003年3月,漲到37.78美元,仍未恢複到1990年10月價格水平。再考慮到90年代美國的物價上漲,國際石油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的十餘年中,它的實際價格下跌狀況,比它在交易市場上交易價格下跌的狀況更嚴重。所以21世紀國際石油價格的上漲,在較大程度上是油價下跌約10年後,大量炒家逢低納入後的恢複性反彈。

還有,原油是以美元計價。而從匯率關係看,最近幾年,美元對歐元貶值40%多,對日元也有約20%的貶值。美元大幅貶值的情況下,以美元計價的石油價格不變,實際意味著石油價格在歐洲、日本能用較以前更少貨幣來買油,例如,在歐洲,美元對歐元貶值40%多就意味石油價在歐洲下降了許多。而在進出口關係上就意味著,石油輸出口國要從歐洲進口同樣多的某種商品,必須要用比幾年前多得多的石油去換。因此,為彌補美元貶值帶來的影響,石油價格肯定要上升來“糾偏”。所以,美元貶值也是石油漲價的重要原因。我們據美元對歐元、日元貶值(或者說歐元、日元對美元升值)的情況知道,對歐盟國家和日本來講,因為他們的貨幣相對於美元升值,所以這段時間的石油漲價,對於他們的影響要小於對美國的影響。或者說,歐盟用歐元折算的石油漲價倍數遠小於用美元計算的石油漲價倍數。

歐日的情況也使我們想到,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關係使石油漲價對我國有何影響。具體說,如我國人民幣也象歐日貨幣一樣對美元升值,石油漲價對我國有何影響。

現時人民幣基本是與美元掛鉤(2006年對原來隻有約3%的升值),所以石油漲價對我國的影響很大,用人民幣計算的漲價倍數與美元計算的漲價倍數相同(我們以有最新年石油進口數量資料的2006年為例來討論,而2006年時約3%的人民幣升值忽略不計)。

如2006年原油平均價格為每桶60美元的話,則相對2003年每桶漲了33美元,即漲了約1.2倍。2006年我國進口原油1.45億噸,為計算方便,將2003年我國進口原油也定為1.45億噸。每桶漲33美元,意味著每噸原油漲約247美元左右。這樣,2006年進口原油要支付650多億美元,約合5330億元人民幣(還是按1美元兌換8.2元人民幣計算)。相對2003年要多支付約358億美元,人民幣計算要多花費2800多億元。

如果我國在2006年前將人民幣相對原來升值一倍,1美元兌換4.1元人民幣,則2006年進口原油仍要支付650多億美元,相對2003年仍要多支付約358億美元。但因為人民幣比2003年升值一倍,則以人民幣計算僅支付2665億元,比2003年隻多花費約100億元,而不是現時匯率要多支付的2800億元。因此,如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一倍,理論上,每升汽油、柴油價格將比現在降一半。當然,考慮到我國原油不是全進口,以及提煉原油為汽油或柴油等因素,可能降不到一半,但肯定會比現在便宜許多。因此,人民幣的匯率變化也將影響在我國的石油產品銷售價格。

我記得,20多年前的計劃經濟時期,我國確定的匯率是1美元兌換2.4元人民幣(有段時間甚至為1美元兌換1.9元多人民幣),其後我國將人民幣一路貶值到1美元兌換8.2元多。這使我國進口石油、鐵礦石等所支付的人民幣數量大增。或者換句話說,換回同樣多石油、鐵礦石等進口貨物,所支付的、用人民幣計價的衣帽等出口貨物就需大增。反之,如人民幣對美元大幅升值,我國隻需出口較少貨物,就會換回同樣多石油、鐵礦石等進口貨物。

據許多國際機構估算,不按匯率計算,按購買力計算,現時的1美元也隻值2元多人民幣(這與計劃經濟時期我國確定的匯率大致相同)。而我國現時將其定為1美元值7.5元多人民幣。當然,我國這樣確定匯率是使出口商品以美元計價更便宜,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以增大出口。但這樣的結果也有許多弊端:使進口原料和其它產品按人民幣計算很昂貴(因為我國企業和人民購買進口產品要用人民幣兌換美元或用人民幣購買);並因為我國出口產品以美元計價價格太便宜,國際上頻頻對我實施反傾銷,要我們交反傾銷稅,造成額外經濟損失;我出口產品以美元、歐元等計價價格太便宜,客觀上使許多國家的勞動密集性行業的工人就業困難(這也是我國設在西班牙的鞋子倉庫和商店被襲擊、燒毀的重要原因);我國對西方國家出口大增,對美歐是大順差,造成我國對西方市場較大依賴,美歐(尤其是美國)也看到這點,它們就要求我國在外交上付出代價,在外交上配合它們(例如在朝核、朝鮮導彈、伊朗等問題上),而我們則經常隻能配合他們。對此,我們常把這種被迫屈從稱之為“韜光養晦”。

當然人民幣升值也有壞處。例如,人民幣升值將使出口商品以美元計價變得昂貴,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競爭力將不那麽大。另外,人民幣升值將使我國的龐大外匯儲備貶值(用人民幣計算)。而人民幣大幅升值將使我國的龐大美元外匯儲備大幅貶值,這是我國對人民幣升值問題難以定奪的重要原因。而這就是我國以前將人民幣對美元大幅度貶值的錯誤政策,帶來的難以解決的後遺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