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癡史迷

挖紅樓,侃文史,走天下
個人資料
史迷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水清終有竭,倒戈逢八月----讀史小劄(8)

(2014-02-09 10:14:13) 下一個

“水清終有竭,倒戈逢八月”是奇書《推背圖》的一句,來自它的預言第三十七像。專家和愛好者都認為這個預言是指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四句讖語說: 漢水茫茫,不統繼統; 南北不分,和衷與共。四句頌詞曰: 水清終有竭, 倒戈逢八月;海內竟無王,半凶還半吉。這八句基本對應了辛亥發生的時間(陰曆八月);地點(漢水);朝代(清);狀態(無王)(共和)(繼統(宣統))等;在全書的位置也能承前啟後。所以信者甚多。兩個原因讓我不太信服《推背圖》,一個是它雖然號稱是清初金聖歎的批本,但現在流行的多是1915年版本的翻印,而1915正是辛亥革命之後。是真的預言,還是為事後對應而做了“修改”;二是從清末到現在,預言都是含糊其辭,可有可無,全不像清朝那幾條那麽清晰明確,想否認都不成。所以,感覺是“假做真時真亦假”;不過這本是閑話,無關立憲革命的討論。我就是借用這兩句當題目,談談辛亥革命而已。

辛亥革命,太清楚的曆史,簡直沒什麽可說的。要強說,就想說從1895年到1911年,從興中會和同盟會,從第一次廣州起義到黃花崗起義(19114月,離無償起義不到六個月的時間),都失敗了,犧牲了數不清的誌士仁人。為什麽?是當時社會矛盾還沒激化到有個火種,就能點燃全國熊熊大火的程度。開始立憲後,士紳、商賈、學人,平民,都在盼望著由它帶來的和平過渡。是清廷推出的“皇族內閣”和對保路運動無情的鎮壓,才讓人們對立憲的希望最終破滅。同樣是發生在1911年的革命,4月在廣州,很快就被鎮壓了;而十月在武昌,短期內就得到關中15個省的響應,成為燎原之勢。這半年間,能改變人們對清廷支持或觀望態度的原因,一個是皇族內閣的出現,一個是保路運動的失敗。

另外一個重要看點是,辛亥革命,在中國曆史上,在人民造反方式的武力革命中,是流血最少的改朝換代。與當初人們因為懼怕流血動亂而冷淡革命、熱衷立憲,大相庭經。為什麽會是這樣?因為當革命出現後,人們已經有了非常明確的認識,就是脫離清廷。不但革命黨和立憲派立場一致,就是漢族的高層官僚,包括像省督一級的鎮守一方的朝廷大員,對脫離清廷都是半推半就。所以,將近半數省份革命後的新督軍,不是當初的舊督軍舊巡撫,就是舊軍隊的將領。而清廷唯一可借用的武力,袁世凱和他的新軍,也不想逆潮流而動,與絕對多數的各省為敵;而是考慮如何在這次革命中,獲取自己最大的利益。所以,盡管在武昌起義後不到兩個月,清廷做了兩個巨大的讓步,還是贏不回從上到下的支持;而這兩個大讓步,基本就是告訴全國人民,我們認輸投降了。

一是,在起義後,派蔭昌統帥新軍南下攻打武漢三鎮。打不贏,隻好換帥,請被冷處理兩年多的袁世凱出山。袁世凱不為所動,他要的是更高價碼。清廷萬般無奈,但知道怎樣才能換取袁世凱出力,為他們爭得個身家平安。俗話說解鈴還須係鈴人,當初搞的皇族內閣,把漢族官僚集團推到對立麵;現在為籠絡袁世凱,也為向漢族士紳表達皇族不再專權的決心,攝政王撤換了慶親王責任內閣的全班人馬,委任袁世凱為新責任內閣總理。內閣成員,除了管少數民族事務的理藩大臣是滿族外,其餘清一色的漢族官員。並承諾,皇族永不加入內閣。這樣,清皇室放棄了包括軍事指揮權在內的一切行政特權。慶親王內閣,從成立到消亡,前後不到6個月的時間;遇上大時代,當了短命鬼。

再者,我以前提及過1908年推出的憲法大綱,這個大綱想用憲法形式把皇權推到極致。皇帝不僅具有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權,而且皇家財政和行為不受國會監督和限製。立憲派以及輿論對這個大綱的嚴厲批評,加上武昌起義後的各省紛紛獨立的事實,使清廷認識到,他們對無邊皇權的向往,實際是個永遠不會實現的夢想。迫使皇室急促改變憲法草案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守衛在京師附近的新軍將領,在10月底發布了支持保全皇室,促行立憲的最後要求。這個被稱為“十二條政綱”的文件,隻有一條保證皇室為大清象征,其餘都是實現憲政的條文。考慮到袁世凱對新軍將領的控製和影響,這個政綱,實際表明的是袁世凱對時局的態度。

清廷於十一月三日,頒布了名為《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的中國第一部成文憲法,並立即由攝政王率皇室成員宣誓生效。在這個憲法中,皇室放棄了對立法、司法和行政的幹預,並接受來自國會對皇家財政以及活動的監督,隻求保住自己在國體上象征性的地位。為時六年的立憲運動,終於到了憲法出籠的這一天。但這部憲法,除了說明皇家有意願放棄自己獨攬的專製大權,讓中國走上憲政道路外,對革命黨和立憲派人士來說,已經是毫無意義:因為它來的太遲了。曆史進程猶如流動的河水,隻進不退。在共和人士(革命黨和立憲派)控製了關內十八省份中的十三個省後,在袁世凱認識到自己身後的清廷,已經是隻有利用價值的死老虎後,誰還會再去效忠那個原本就不是漢族,並且對漢族欺淩壓迫的異族皇權呢?滿清當局不僅錯過了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的時機,而且對自己的罪惡醒悟太晚,以致民心失盡,自然是無藥可救了。

到了1220日,代表袁世凱(注意不是代表清廷)的北方議和團隊和代表南方各省的議和團隊,在上海簽訂了和平協議,雙方讚同的第一項,就是在中國實現共和政體。那時,清廷還沒有退位,但君主立憲是靠邊站了。所以,說辛亥革命是一場革命,也隻是因為它的起因:在武昌和其它一些省市的武裝起義。而最終的解決,確實是通過談判和讓步實現的。在我看,辛亥革命的真實意義是政治改良,是革命黨、立憲派、以及舊官僚之間的利益交換。所以,它不像以往革命那樣充滿著刀光劍影;也不像曆代改朝換代時舊官僚被斬盡殺絕。其實,它開創了一個很好的模式:失敗者沒有恥辱;勝利者沒有驕橫。而且勝利者,不是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政黨;而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種製度。從此,在曆史上我們可以自豪地寫,中國人用幾近和平的手段,解決了從皇權專製製度向民主共和製度的轉變。如果,辛亥革命後中國的社會爭鬥和改良,都能用辛亥革命的方式解決;那麽,中華民族的內聚力和外張力,一定會大過幾十年連綿無止內戰下殘存的那一點點國力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TerracottaWarrior 回複 悄悄話 善良樂觀的史迷希望即將到來的曆史巨變更文明更溫和代價更小不難理解,但當權者的自以為是武斷專橫和既得利益集團的無限貪婪使他們往往在最後關頭變本加厲、利令智昏,最終導致時機痛失、悲劇重演,旁觀者再清也隻能扼腕歎息啊
DUMARTINI 回複 悄悄話 史迷,真是史迷


看來曆史隻能借鑒而無法複製...對此十分灰心喪氣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