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癡史迷

挖紅樓,侃文史,走天下
個人資料
史迷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閑言碎語說三國 (二) 既生瑜,何生亮

(2008-08-04 19:05:50) 下一個

幾乎有點文化底蘊的中國人,都知道“既生瑜,何生亮”這句話,也知道諸葛亮為奪荊州,三氣周瑜的故事。“既生瑜,何生亮”就是周瑜臨死前,對自己敗在諸葛亮手下的哀歎。

三國故事中,寫得最精彩的,是從曹操發八十三萬大軍征剿東吳,到諸葛亮三氣周瑜,強占荊州,形成三國鼎立局麵的十六回書(四十二至五十七回)。可以說這是全部三國的最精華所在。這段書,借孫曹赤壁之戰的機會,全力渲染諸葛亮,把他的運籌帷幄,用兵如神的智慧,描寫得盡情盡致。並以東吳大督都周瑜為反托陪襯,凸顯諸葛亮高大全的英雄形像。

三國這個寫法,大概來源於宋以後的民間傳說。曆史上,赤壁大戰是周瑜的傑作,和諸葛亮沒什麽關係,大家熟識的蘇軾名詞<念奴嬌>有“遙想公瑾當年”之句,就是個證明。到了三國這兒,盡管仗還是周瑜當統帥,但在所有的關鍵問題上,都是諸葛亮在起決定性作用:從抗曹決戰的宏觀戰略,到具體戰術的籌劃實施;從製訂火攻,到借箭、借風;從反間計到苦肉計;從水陸兩麵作戰,到放曹操一馬,非諸葛不能設定。甚至連周瑜的行頭打扮,都轉送給了英雄諸葛亮。還是蘇東坡的詞,“雄姿英發,羽扇綸巾”。可到了三國,頭戴綸巾,手搖羽毛扇卻成了諸葛亮的注冊商標了。

如果說,赤壁大戰還有點為周瑜諸葛同唱讚歌的滋味,使他倆相應生輝;那麽戰後對荊州爭奪的描寫,就完全把周瑜放置在一個失敗者和失意者的地位上了。
連失七郡,賠個夫人,最後是自己的“英年早逝”。更重要的是,硬讓一個隻剩下了千八百兵勇和關張趙三個患難兄弟,自擁兵割據以來,最低落時期的劉備,成了氣候,成了能與占天時的曹操和占地利的孫權爭奪天下的第三勢力。

周瑜敗在哪?三國說是他心胸狹窄,時時處處以諸葛亮為假想敵,但能力卻遠不是諸葛的對手,所以不能不敗。其實,這並不成為理由。要是以自己處處不如別人,而處處放棄逃逸,失敗得可能會更慘。群雄並起,逐鹿中原的戰亂年代,玩的就是英雄主義,玩的就是你死我活。在我看,三國之貶周瑜,不真是為了貶低周瑜的雄才大略。真正的目的,是通過周瑜的失敗,達到顯揚諸葛亮的目的。正象毛宗綱所評的“天生一個非常之人,必更生非常之人以濟之;天生一個非常之才,亦必更生非常之才以難之”。三國借曆史和民俗都崇尚周瑜為“非常之才”之實,寫盡小說評話頌揚諸葛亮為“更非常之才”之虛。手法精練誇張,故事引人入勝,但確實不可當曆史去讀。所以,還是一段忽悠。

從“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到“既生瑜,何生亮”,幾百年間,曆史換了另一副麵孔。若非三國這本書,周瑜在大眾心中,應該還是英武儒雅,才貌兼備的當年舊貌。嗚呼,冤哉!好在三國隻是為了抬高諸葛亮而貶,並非一貶到底,像對待曹操和呂布一樣。所以,我們還能看到周瑜的部分功業,還能讀到“奈死生不測,修短有命,愚誌未展,微軀已殞,遺恨何極”的悲憤。所以,“既生瑜,何生亮”,又何嚐不是周瑜對自己空懷壯誌,飲恨身亡的自吊呢。就是諸葛亮,也不得不在吊唁周瑜時,說出“從此天下,更無知音”這句非我即你的感言。縱觀三國,這種話,諸葛亮可曾對其他人說過?

三國創造出了半人半神的諸葛亮,洞觀天下大事,未卜先知。但如此神機,也改變不了自己的宿命。六出祁山,功敗垂成,未能為蜀漢多爭一寸土地,自己卻因焦慮和勞累,五十四歲就命歸黃泉,隻比周瑜多活了18歲。諸葛亮之死,和周瑜之死,倒有些前後呼應的味道。盡管三國對諸葛亮的死做了大量的鋪墊,想把它寫的更堂皇些。但我感到他比周瑜死得更淒慘,更無奈。他做的那個長命道場,被魏延毀了,他哀歎是天命所使;而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不正是對天命的感歎嗎?三國要是有心忽悠諸葛亮,在他最後時刻,也能讓他說出“既生亮,何生懿”來。

既然是忽悠,也就大可不必太認真看待“既生瑜,何生亮”這句話,也就應該允許對它再忽悠。最有趣的是相聲<歪批三國>對這句話的解釋:把它看成對人們所不了解的曆史事實的陳訴。何謂“既生瑜,何生亮”,就是姓既(季)的老太太生了周瑜,姓何的老太太生了諸葛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越王 回複 悄悄話 史迷兄明鑒,生周瑜和諸葛亮的肯定都不是老太太:))。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