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癡史迷

挖紅樓,侃文史,走天下
個人資料
史迷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閑言碎語話《三國》(三) 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2009-02-04 21:02:02) 下一個
“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是《三國》的一句名言。在《三國》,這段話出現過三次。

第一次,劉備馬躍檀溪後,由小童接入司馬水鏡的莊園,水鏡向他介紹天下名士:

<玄德急問曰:“奇才安在?果係何人?”水鏡曰:“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玄德曰:“伏龍、鳳雛何人也?”水鏡撫掌大笑曰:“好!好!”>

這次隻是個鋪敘,所以讓司馬水鏡賣了個關子,忽悠得劉備不得要領,但劉備記住了這句話。

第二次,曹操扣押徐庶的母親,迫使徐庶離開劉備。臨行時,徐想起應該向劉備推薦一個比自己更好的人,輔佐劉備。於是就有了下麵的對話:

<庶曰:“此人乃琅琊陽都人,覆姓諸葛,名亮,字孔明,乃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其父名矽,字子貢,為泰山郡丞,早卒;亮從其叔玄。玄與荊州劉景升有舊,因往依之,遂家於襄陽。後玄卒,亮與弟諸葛均躬耕於南陽。嚐好為《梁父吟》。所居之地有一岡,名臥龍岡,因自號為‘臥龍先生’。此人乃絕代奇才,使君急宜枉駕見之。若此人肯相輔佐,何愁天下不定乎!”玄德曰:“昔水鏡先生曾為備言:‘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今所雲莫非即‘伏龍、鳳雛’乎?”庶曰:“鳳雛乃襄陽龐統也。伏龍正是諸葛孔明。”>

在這裏,《三國》鄭重推出了主角諸葛亮,也附帶地掛上了龐統龐鳳雛。要緊的是,司馬水鏡的話得到了解釋,劉備知道了誰是伏龍,誰是鳳雛。

第三次,火燒赤壁後,劉備有了立腳之處。給曹操獻過連環計以至曹操戰船付之一炬的龐統,先投孫權,不受用;再投劉備,不受重用。發到耒陽縣當了個小縣令。這個“非百裏之才”的龐鳳雛,“不理政事,終日飲酒為樂;一應錢糧詞訟,並不理會”。等後來諸葛亮詢問,張飛又報告了龐統的真才實學,劉備才知道自己犯了以貌取人的低級錯誤:

<隨即令張飛往耒陽縣敬請龐統到荊州。玄德下階請罪。統方將出孔明所薦之書。玄德看書中之意,言鳳雛到日,宜即重用。玄德喜曰:“昔司馬德操言:‘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今吾二人皆得,漢室可興矣。”遂拜龐統為副軍師中郎將,與孔明共讚方略,教練軍士,聽候征伐。>

劉備終於收攬了伏龍、鳳雛兩個奇才,皆大歡喜;安天下可說是雙保險了。但從此後劉備集團東征西擴、南剿北伐近三十年,除進取西川(死了鳳雛),立國蜀漢,算是安天下的一個成果外,其餘努力,均無建樹:失荊州,敗彝陵;六出祁山苦無功。最後落了個諸葛亮心力交瘁,病入膏肓,命喪五丈原的結局。所以,“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確實是忽悠。

其實,就是不談僅憑二人之力,即可安天下這個大荒謬之處,隻對龐統的才華和在《三國》中的作用而言,把伏龍鳳雛並論,也是明顯的謬誤。從龐統出現的短短的十幾回中,可以看出他不過是當時二、三流的謀士,別說和諸葛亮比,就是和曹操、孫權身邊的很多傑出謀士相比,也相差甚遠。孫權沒聽到過“二人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沒有敬才的心理準備,可以斷然否決魯肅的推薦。劉備親耳聽到過這句話,而且經徐庶講解,諸葛和龐統的名字,應該是牢牢記在心頭的。那怎麽會在龐統求職時,把這句話忘得一幹二淨,把個“天下奇才”發去當縣令呢?書上講劉備是看龐統其貌不揚,心中不悅,也隻怕是個借口。對比一下劉備對諸葛亮“三顧茅廬”、殷切求見的幾章文字,和對龐統“玄德久聞統名,便教請入相見”的一筆帶過,可知在劉備心中,根本就不相信龐統是位能和諸葛亮並駕齊驅的人物。就是以後知道龐統有材,自己犯了以貌取人的錯誤,也不過是“即令張飛往耒陽縣敬請龐統到荊州,玄德下階請罪”而已。莫說三顧,連自己親自去耒陽縣“一顧”一下,也懶得動了。你說劉備不認為“伏龍、鳳雛”之說,是那個司馬水鏡為自己好友龐統包裝銷售的一個“忽悠”?

再回到主題上來。把打江山、安天下和任何一個人聯係起來,認為隻要找到一個超人的“奇才”,天下便垂手可得,著實是對英雄的幻想,對政治的無知。在天下大亂、社會大動蕩時期,正是英雄嶄露頭角,建功立業之時。按曹操的說法,“夫英雄者,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也不過如此。具備這類才智心魄的人,並不是很多,但也決非絕無僅有,像曹操那樣,把英雄隻局限到他和劉備,是狂妄自大和吹噓。眾多的英雄,誰能“安天下”,並不完全取決於他本人的大誌和良謀,更重要的是對時局的判斷,對團隊的駕馭,對民眾的指引。而正是後麵這幾個因素,是有“大誌”之人在讀書和空談天下時無法表現出來的。

以千古垂名的諸葛亮《隆中對》為例:“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從經營戰略大局麵看,這是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謀略,但也僅此而已。具體到每個計劃的實施,每個戰鬥的展開,需要的就是統帥的才智,膽略,決斷;這很難在書生宏論時顯現出來,諸葛亮在當時隻是一個未出茅廬的書生,僅從他對時局的議論上,能說他是“安天下”的英雄,難以為信。這是其一。

其二,就算是時局的發展,完全按諸葛的預見,得以實現,聯吳抗魏,奪取了中原。但是,劉備還是沒有統一中國,因為,他設想的戰略盟友孫權,會在滅魏的戰爭中,更加強大,戰後將會與劉備一決雄雌。鹿死誰手, 在諸葛亮作《隆中對》時,尚難預測;或許他根本就沒有想過這麽遠。若如此,何談“安天下”呢。

其三,在諸葛亮的統籌下,劉備奪了荊州、進了益州,實現了第一步戰略構想。但同樣是在諸葛亮的統籌之下,先失荊州於盟友孫權;後阻祁山於勁敵司馬懿。第二階段戰略構想,滿盤皆輸。這也許不全是諸葛亮的過失,但至少證明了得諸葛亮一人,是不能安天下的。

所以,我看來看去,對“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總是不得要領, 隻能把它歸結為《三國》的又一個大忽悠。




更多“閑言碎語話《三國》”在“紅癡史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