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癡史迷

挖紅樓,侃文史,走天下
個人資料
史迷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閑言碎語話三國(一) 第一大忽悠

(2008-07-27 21:04:26) 下一個

新開一個話題,叫“閑言碎語說三國”。這個三國,純指<<三國演義>>,與<<三國演義>>借以成書的<<三國誌>>無涉,更與正史中三國的“魏書”、“吳書”和“蜀書”無涉,。注明這點很重要,務請飽熟史籍的有識之士筆下留情,勿以所聊之題有違史實而加以鞭笞。閑言碎語者,立意為無主題,無思想的人雲亦雲、假語村言,決非旨在立言立論的經濟學問。寫得好,說到點子上,各位看客給叫聲好,捧個人場;說得不合您的胃口,您大手一揮,“都付笑談中”,別和沒文化的一般見識。好,書歸正傳。

三國中,至理名言,經典絕句比比皆是。既有大腕級人物對政治事件的預言和對曆史的總結,也有借閃光語言以明心誌。從剛開幕的“亂天下者定是何進”,到赤壁大戰後的“既生瑜,何生亮”;再到天下歸晉前的“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等,既精準,又深刻。而且是琅琅上口,婦孺皆知。要是我們這個時代也出幾個,就不用“摸著石頭過河”了不是?想想,總有點生不逢時的遺憾。

再就是,凡作者憎惡的,就給套上最卑劣的人性刻劃:“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惡劣啊!凡作者崇拜的,就拚著命地往高抬,“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可真得了倆,曹操還是依舊,天下還是讓司馬氏一家劃拉去了。可這倆能安天下的高人,一個明知前麵是“落鳳坡”,還硬往前衝,真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行”的獻身精神。另一個更慘,六次出不了祁山,鞠躬盡瘁,黃泉路近,還硬說是別人衝了他的生命道場才含恨歸天的。一大部曆史題材的小說,參雜了太多的個人憎惡,就道出了一大堆的忽悠。對這些忽悠的評價,以後慢慢談。這回先說說我認為是三國中最大的忽悠。

是什麽?“降漢不降曹”!

三國的宗旨是崇劉貶曹,為的弘揚中國正統的君臣之道。這也就是為什麽明清近六百年,三國一直不被禁錮的原因。從所有古典故事中,三國故事是被改編為各類戲劇最多的這個事實中,可見一斑。其中固然有顯揚義的成分,但觀其宗旨,核心是一個“忠”字,即對正統皇權的敬拜和忠誠。而全部三國人物中,最核心的忠義之人,就是說出“降漢不降曹”的關公,關雲長。

關羽兵敗土山時,劉備還隻是個到處流竄,寄人離下的小軍閥;大局麵是地方割據,軍閥混戰,每個軍閥都在拚命為擴大自己的地盤而戰,曆史尚未進入到三國鼎立的統一前的過渡時期。漢是一個虛像,一個用來“以令諸侯”的敲門磚。曹操挾天子,占許都,居丞相,從法理上講,就是漢王室的正統代言人。曹操自己說,我是漢相,我就是漢;在維護漢皇權的招牌下,征戰群雄。“降曹”和“降漢”,沒有什麽區分。真要“降漢”,除非是到漢獻帝身邊,用青龍偃月刀把曹操給宰了。可他也沒有啊,還是由曹操引見,才拜見了皇帝。受了封,對曹操感恩不盡呢。

說“不降曹”,在曹操的麾下,誅顏良,斬文醜。自己後來都說,是為了報答曹操的厚待之恩。袁紹差點沒因為這個,把關羽的親哥哥給殺了,要不是因為劉備善辯,要不是因為袁紹天性優柔寡斷。你說,他是降了曹操呢,還是沒降呢?可比較的是徐庶,同樣是無可奈地歸順了曹操,但確實不為曹操再出謀劃策,直到大戰前設法逃脫。徐庶可沒說“降漢不降曹”,隻說了句“縱使曹操想逼,庶終身不設一謀”。至少,他做到了。

無敵對之交,何言“投降”之有?什麽叫“降漢”?降是指投降於自己曾經反對過敵人。關羽若說“降漢”,等於承認了自己以往和張角黃巾軍一樣,是反叛漢王朝的逆賊;或和曹操一樣,是淩辱漢室的叛逆。這可是個原則性的大問題啊。依關羽之威,劉備之正,率兵征討曹賊,是奉獻帝衣帶血詔,是替天行道,是正義之師。“降漢”兩個字,徹底否定了自己事業的正義性。原想用義正詞嚴的“降漢不降曹”為我們的關老爺臉上貼金,不想,不但不能為失節辯護,連忠君這個關鍵,都被搞了個是非顛倒。真是猴吃麻花,(蠻)滿擰!

和三國早期的天下大亂相似,20年代末的中國北方,也是軍閥混戰,連年內戰。你說,蔣馮閻大戰時,那個石友三,在倒馮附蔣時,若說上一句“降華不降蔣”,大概能笑掉天下人的大牙。不同的是,那是我們最為自豪的曆史遺產,和一個被追封為“聖人”的先賢。

這幾天為寫此文,惡補三國。看的是毛批本,才知道有這麽一段典故。在毛批前,流傳版本上,在曹操為關羽封侯時,有這麽一句“曹瞞鑄‘壽亭侯’印貽公而不受,加以‘漢’字而受。”我們都知道關羽因斬顏良有功,曹操表奏獻帝,被封“漢壽亭侯”。漢壽是個地名,亭侯是一個爵號,就是在漢壽那兒的一個亭侯(也是侯爺啦)。可到了為宣揚關羽“漢家氣節”(注)的好事者手裏,非要把漢壽兩字分家,還無中生有地加上上邊那一句,使關羽做到了非漢不受!追根溯源,忽悠就是這樣開始的。

從“降漢不降曹”的故事中,人們又引伸出一個新的典故,叫“身在曹營心在漢”,描述關羽隨曹操回到許昌後的心境。小時候,朦朦乎乎看三國小人書,沒搞清說的是哪個漢,還以為是劉備後來的蜀漢呢。後來才知道,還是漢獻帝的那個漢。也是後來才知道,他那時不僅是心在漢,身也在漢,在漢的首都。所以,這句話要改為“身在曹營心在劉”,可能會更貼切些,與漢不漢沒關係。不然,又是一個忽悠。

聯想起近兩年來,好幾次聽到的,有人用這句話表達現在僑居或定居海外華人的“愛國”心態,著實有些不得要領。借助典故時,最好先明確意義。已經在海外立業生根了,還硬要把自己處境和思想,和曹劉賊漢聯係在一塊,又何苦來呢?



(注) 元代關漢卿的雜劇<<單刀會>>裏,關公就有“倒不了俺大漢氣節”的唱詞,不過,是對魯肅說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老搬運工 回複 悄悄話 “史迷”兄文中有處未有仔細考據。文中:“身在曹營心在漢”,描述關羽隨曹操回
到許昌後的心境。此話不對。“身在曹營心在漢”說的是徐庶,非關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