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癡史迷

挖紅樓,侃文史,走天下
個人資料
史迷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對紅學研究的感受 ----- 兼答船兄

(2005-06-05 00:14:27) 下一個
昨天,船兄寫了一篇文章,講他為什麽不評秦可卿之死,我回了貼。之後,我們又互通了QQH, 確信沒有誤會發生。下麵,我想再細致一點談談我對紅學研究的看法。也算是回謝船兄的誠意。

紅學研究,給我的印象是分為兩個相互關聯又相對獨立的係統。一方麵是以考證為主的,包括從書一問世 (甚至還沒有問世) 就開始的,對書中故事的淵源、作者與書的關係以及作者自己的身世的探幽和考證。在文學評論和文學批評相對薄弱的清代和民國初年,以探幽考證(包括附會) 為主體的研究成為了紅學的主流。從脂硯齋到索引派,到新紅學派,長達 160 多年;又經過新三代紅學家 80 多年補充發展,這個體係日趨成熟,日益壯大。人們所謂的“紅學家”也多指這些學者,是他們把“紅學”擴展成龐大體係,大到遠遠超過了小說本身的地步,所以今天“紅學家”這個稱呼,不免帶有一點諷刺的意味。

另一方麵,隨著現代文學批評和文學評論的出現,人們不再隻滿足於對作者和小說的探佚,想知道小說所載有的深刻的文學,曆史,社會,文化諸方麵的意義;更希望從小說的本身,而不是從哪個毫不相幹的人那裏去解讀作者的創造意圖。通過評論和批評,賦予小說新的理解,新的意義。這應該是文學研究的正確方向,隻是理論性很強,一般的人是很難涉足的。這兩個方麵,用紅學通俗的話講,就是“樓外紅樓”和“樓內紅樓”。我想,專家們都打出了不同的旗幟,對於我們這些業餘愛好者來說,每個人喜愛的側重不同,也應該是合情合理的。

我個人對紅樓考證有特殊喜愛,但也隻是停留在業餘水平上。對紅學家日益複雜的考證,我並不是全都同意,無論是從學術方法上還是從結論上。特別是對為了經濟利益而作的文章,我甚至不屑一顧。但我也反對將考證稱為“買櫝還珠”,“舍本求末”,更反對通盤否定幾代紅學家的成績。其實仔細想一想,我們現在之所以能對紅樓有如此深入的了解,是和幾代紅學家的辛苦分不開的。我依然是懷著尊敬地心境去讀一些老紅學家的新文章的。今年初,我讀完了周汝昌先生的新著<<紅樓十二層>>。講老實話,我非常失望,我不相信他會寫出這樣的文章來。我用了兩夜寫了評論的文章,想在走廊貼出來。但我止了自己的衝動。因為我想他無法讀到我的文章,也不會回答我寫的東西。對一個九十高齡並且失明失聰的老人來說,做單方麵的輿論,是不公平的,特別是對自己曾視為導師的人。

我對文學批評和文學評論的理論一竅不通,所以對涉及文學理論的文章,讀得極少。對評話性的大眾文化,也因自己缺少豐富多彩的語言能力,從不敢嚐試。但很欽佩也很喜歡讀網上對古典小說評話式的文章。從每篇文章中,都可以學到有益的知識,了解到每個人看問題的不同角度。在我看來,<<紅樓夢>>中,寫得最亂的就是有關秦可卿的故事。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也是為什麽有大量的紅學研究把重點放在秦可卿身上的原因。這其實是人們對謎團的興趣,換句話說,是人的好奇心。我在“車軲轆話話紅樓”中,從介紹脂評和作者創作過程上,涉及過秦可卿之死的謎霧。大家若有興趣,可在我的博客中找到。其實,就是拋開脂硯齋,不為他的批語所左右,單純地研究為什麽在十二、十三回會出現眾多的混亂,也是很有意義的。我希望以後有機會寫些有關秦可卿死因的文章,就教於網友們。

再次感謝船兄的開誠相見,建立一個有良好學術氣氛的走廊,是我們共同的心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