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癡史迷

挖紅樓,侃文史,走天下
個人資料
史迷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真誠的友誼 感人的詩篇 (二) 蘇武和李陵

(2005-06-03 21:16:10) 下一個

我在前文中提到,納蘭容若讀了顧貞觀的<<金縷曲>>後,讚道,“河梁生別之詩,山陽死友之傳,得此為三”。這“河梁生別之詩”講的就是蘇武和李陵的 故事。

在中國,蘇武應該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以他父親的地位,他得到了漢武帝侍郎的官,官雖不大,卻是皇帝的親隨。匈奴與漢和好後,漢武帝命他為特使,持節送匈奴使臣回國。在匈奴時,他的副手瞞著他,參與了推翻匈奴單於的政變陰謀。事敗後,蘇武覺得事關重大,有辱國威和使命,以自殺殉國,但被救活。匈奴單於以死相威脅,逼迫他投降;又讓早先投降的衛律勸降。蘇武痛斥衛律說:“你做為漢臣子,不顧恩義,叛主背親,投降蠻夷,我怎麽能和你一樣呢?” 單於大怒,下令把蘇武流放到冰天雪地的北海(今俄國貝加爾湖),放牧公羊。並揚言,隻有公羊生了小羊,蘇武才可歸漢。

幾乎是同時,作為漢朝西征匈奴主將之一的李陵,在一次敵眾我寡,實力懸殊的戰鬥中兵敗被俘。匈奴使用反間計,造謠李陵反叛;朝廷裏也有人趁機讒言,落井下石。漢武帝一怒之下殺了李陵的母親和全家。李陵不得不降於匈奴。匈奴單於又派李陵去勸降蘇武。蘇武和李陵曾在一起共過事,關係很好。李陵向蘇武講述了自己不得不降的苦衷。在得知蘇武寧死不降的真誠後,淚如泉湧,高聲稱讚蘇武為義士,自己是罪人。這倆個桎梏於異國,淪落天涯的朋友,一個是無家可歸,一個是有家難回,在舊友的基礎上,又成新朋。冬去春來,年複一年,蘇武在北海邊度過了整整十九年。當初代表皇帝出使的旌節,已禿到了隻剩下一根光竿。

漢武帝死後,昭帝繼位。漢朝與匈奴的關係又一次緩和下來。昭帝聽說蘇武還活著,就向匈奴要人。匈奴並不想放蘇武歸漢,但幾經漢使堅持,匈奴單於不得不同意釋放蘇武。這樣,經過十九年艱辛困苦後,蘇武終可以回去了。臨行前,李陵前來送行,倆人都明白,這次雖說是生離,實際上就是死別。用李陵的話講,“生為別世之人,死為異域之鬼”,有生之年,不會再見。倆人個自寫了贈給對方的長詩,後人稱為蘇李詩;又因古人用“河梁”表達送別之意,(河梁為橋),所以又叫河梁詩。

我把蘇武寫的第三首和李陵的第一首抄在下麵。我想,假如由我分析注釋,可能太枯燥了,也占太多的版麵,還是請朋友們自己去欣賞和理解了。

蘇詩(三)

黃鵠一遠別,千裏顧徘徊。胡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何況雙飛龍,羽翼臨當乖。幸有弦歌曲,可以喻中懷。請為遊子吟,泠泠一何悲。絲竹厲清聲,慷慨有餘哀。長歌正激烈,中心愴以摧。欲展清商曲,念子不能歸。俯仰內傷心,淚下不可揮。願為雙黃鵠,送子俱遠飛。

李詩(一)

良時不再至,離別在須臾。屏營衢路側,執手野躑躕。仰視浮雲馳,奄忽互相逾。風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長當從此別,且複立斯須。欲因晨風發,送子以賤軀。

再談一下有關李陵的其它幾件事

1。 太史公司馬遷為李陵降匈奴辯護,惹怒漢武帝。原本要殺司馬遷,隻因他正在寫<<史記>>,改為處以宮刑。人生之辱,莫大於此。

2。北宋大將楊業(楊老令公),在征遼戰爭中,屢建奇功。但最後在陳家穀口戰役中,因寡不敵眾,負傷墜馬被俘,不食三日而死。而民間版本的楊家將,非要讓他負傷墜馬後,來到李陵的墓碑前,不恥李陵投降叛國,頭撞李陵碑而亡。民心所向?

3。宋詞人辛棄疾,寫下了許多的浩氣長存的詩詞。。他的<<賀新郎>>有這樣一句:“將軍百戰聲名裂。向河梁、回頭萬裏,故人長絕。”,直指李陵身敗名裂。這首詞也因此句而膾炙人口。

4。再看看李陵在自己寫的《答蘇武書》中怎麽說:從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窮困,獨坐愁苦。終日無睹,但見異類。韋韝毳幕,以禦風雨;膻肉酪漿,以充饑渴。舉目言笑,誰與為歡?胡地玄冰,邊土慘裂,但聞悲風蕭條之聲。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晨坐聽之,不覺淚下。嗟乎子卿,陵獨何心,能不悲哉!

與子別後,益複無聊,上念老母,臨年被戮;妻子無辜,並為鯨鯢;身負國恩,為世所悲。子歸受榮,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禮義之鄉,而入無知之俗;違棄君親之恩,長為蠻夷之域,傷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負陵心區區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難刺心以自明,刎頸以見誌,顧國家於我已矣,殺身無益,適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轍複苟活。左右之人,見陵如此,以為不入耳之歡,來相勸勉。異方之樂,隻令人悲,增忉怛耳。

我還是同情李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娓娓 回複 悄悄話 是啊,不少個中情節,於史無考。
李陵降胡,和李陵的勇猛善戰,既令人欲哭無淚又可歌可泣。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