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數字看台灣政治 zt

(2007-09-04 12:21:37) 下一個

從數字看台灣政治

台灣大學政治係教授洪永泰,專門研究抽樣調查、社會統計、投票行為和選舉預測等,並且在台灣地區政治選舉研究權威機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工作多年,曾經與友人合作,以上世紀90年代後半期的幾次重大選舉結果為例,出版了《2001年台灣政治紀實》一書,成為兩岸學者研究台灣選舉的重要參考工具書。最近,洪永泰教授再次與人合作,出版了《2004年台灣政治紀實》,受到兩岸研究台灣問題學者的關注。

     作為研究台灣地區政治選舉的工具書《2004年台灣政治紀實》,在體例上沿襲《2001年台灣政治紀實》的風格,基本是靠圖表和統計數字說話,把台灣社會複雜的社會構成、紛亂的政治態勢、不同的群體組合、每次選舉的得票分布,一一用數字表述在讀者麵前。該書圖表多文字少,圖表非常細,文字非常精,以台灣地區和23個縣市為章節,每一章節分為《2000年底人文區位數據》、《各下屬地區1999年下半年及2000年總收入決算統計》、《各下屬地區1999年下半年及2000年總支出決算統計》、《2000年“總統”選舉投票結果》、《1996年“總統”選舉投票結果》、《1994年省長選舉投票結果》、《2001年縣長選舉投票結果》、《1997年縣市長選舉投票結果》、《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投票結果》、《1998年“立法委員”選舉投票結果》、《1995年“立法委員”投票結果》等圖表區和2001年縣市長選舉當選人、2001年的“立委”選舉當選人介紹部分。

     此書結稿時,恰逢2004年“總統”選舉投票剛剛結束,由於完整無誤的資料尚未公布,該書以附篇的方式將“中央選舉委員會”在投票日當天所公布的2004年各鄉鎮市投票結果附於書後。該書以內容全麵、資料翔實、統計詳細、分類明確而成為研究台灣政治、尤其是研究選舉的一本上乘工具書。

     一、基本情況統計詳細

     從圖表中,讀者可以係統地看到台灣地區的人口和選民基本狀況。如在“人文統計數據”中,從全省到各縣市和各鄉鎮人口都有統計,分類齊全;評估選情和助選涉及到的平地原住民、山地原住民、人口密度、不同年齡層次、近期人口遷徙、從事職業、文化程度分布情況都有統計。如書中以2000年底為限,介紹台灣地區人口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裏617人,但在北高兩市高達9700人,台東和花蓮縣隻有不到80人;如在年齡結構方麵,台灣地區約有21.1%的幼年人口,34.4%的青壯年人口,以及8.6%的老年人口。大部分縣市的幼年人口比例均在二成以上,各縣市青壯年人口比例差異不大,隻有南投縣、澎湖縣、和台北市的青壯年人口比例相對較少,不足3.3%。苗栗縣、去林縣、嘉義縣、台東縣、澎湖縣是老年人口較多的縣市,老年人口比例均在11%以上;如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是台北市,大專以上人口占25.4%,而在雲林縣不識字的人口達到7.2%;如平地原住民約有163500多人,主要居住在台東和花蓮縣,山地原住民為204700多人,主要居住在屏東、花蓮、南投、台東、桃園和新竹縣等地;如台灣地區從事農漁業的人口隻有18%,但在台北市和新竹縣不足1%,苗栗、南投、嘉義和台東等縣高達四成以上;如台灣地區總共有98900多家工廠,其中台北縣為27000多家,台中縣為14000多家,桃園縣10800多家,而在澎湖縣全縣還不足100家;如財政情況,台北市和高雄市分別是2220億和782億新台幣,台北縣總收入高達332億新台幣,而澎湖和嘉義市分別隻有76億和87億新台幣。

     即使以縣為單位,人口和選民基本狀況統計也十分詳細。以台北縣為例,全縣3567896人分布29個鄉鎮市,板橋市有529059人,超過10萬人的有三重、中和、永和、新莊、新店、樹林、淡水、汐止、土成、蘆洲等鄉鎮市。人口不足1萬的有石碇、坪林、平溪、烏來等鄉鎮,人口最少的是烏來鄉,隻有4086人。其中永和市為全台灣地區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達到39947人。台北縣大部為外來人口,閩南人居多,大陸籍則主要集中在都會區,尤以中和市、永和市和新店市最集中。在台北縣,平均1400多人有一位醫師,但在石碇鄉則7300多人才有一位醫師。從財政情況看,三重達到75.5億新台幣,而有19個鄉鎮不足10億,烏來鄉隻有3.2億元。

     因此,此書把台灣地區的人文概況相對集中到一起,便於讀者查閱和使用。而且統計細致,人口和工廠精確到個位,財政精確到千元。至於如財政狀況,在收入表中,分為總收入、課稅、工程受益費、罰款及賠償、規費、信托管理、財產、營業事業盈餘、補助及協助、捐款、賒借、其他等收入欄目;在支出表中,分為總支出、政權行使、行政、民政、財務、教科、農業、交通、其他經濟服務、社會福利、社區發展、環境保護、警政、債務、補助和其他等支出欄目。整個財務狀況一目了然。

     從這些基本情況中,不僅可以了解評估選情和助選涉及到的人口分布、選民組成、文化程度、從事職業等資料,而且還對許多引起社會動蕩、“立委”和縣市議員、地方行政長官的公共政策議題,找到問題的根源和基本資料。如曾掀起政治風波的“地方統籌分配款”爭論,從北多高少兩市的財政收入差距看,高雄市肯定哭喊著要錢;從縣市財政收入不平衡看,不少縣市肯定會跟著高雄市叫窮要錢。

     二、政治選舉統計詳細

     關於台灣地區政治選舉的各種書籍和資料很多,尤其是每逢選舉投票後,一般統計數字都會公布,但是此書的好處是把相關資料有機地結合起來,集中到一起展現給讀者。書中對於選舉資料的收集和整理非常詳細,從台灣地區到各縣市和各個選區,以及每個候選人的得票情況都用圖表表述,這在有關選舉的資料集中還不多見。

     從台灣省區看選民數,在1994年省長選舉時有11784258人,1995年第3屆“立法委員”選舉時有13888740人,1996年台灣地區領導人換屆選舉時上升到14278917人,1997年縣市長選舉時有11772321人,1998年第4屆“立法委員”選舉時有14673076人,到2000年3月台灣地區領導人換屆選舉時則增為15422119人,其中4年增加選民1143202人。至2001年第5屆“立法委員”選舉時達15504066人,而200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換屆選舉時已增加為16455087人。從中可看出,台灣地區選舉人數在明顯上升,僅近3屆的台灣地區領導人換屆選舉中,選舉人數已上升達2176170人。

     在選舉人統計中,以2000年3月為例,超過百萬選民的市縣有:台北縣有2437456人、台北市有1914915人、桃園縣有1134413人、高雄市有1042117人,以下是台中縣992527人、彰化縣896075人、高雄縣874875人等。選民最少的是台東縣177706人、嘉義市183325人、澎湖縣64887人。

     從投票率看,分別是76.2%(94年)、67.8%(95年)、76%(96年)、65.9%(97年)、68.3%(98年)、82.7%(2000年)、80.3%(2004年),高低相差近15個百分點,地方選舉反而沒有“立委”和“總統”選舉投票率高。國民黨的得票率分別是56.2%(94年)、45.6%(95年)、54%(96年)、42.1%(97年)、46.1%(98年)、23.1%(2000年)、28.3%(2001年),兩次台灣地區領導人換屆選舉得票率相差一倍多達30.9%;民進黨的38.7%(94年)、33.7%(95年)、21.2%(96年)、43.5%(97年)、29.9%(98年)、39.4%(2000年)、33.9%(2001年),其中台灣地區領導人換屆選舉得票率相差幾乎一倍達18.2%,“立委”選舉則在三成至三成三左右。

     觀察台灣地區的選舉是研究台灣政治的一個重要方麵,此書的選舉資料收集為觀察和台灣選舉做了很好的工作。從書中的各類選舉資料統計中,可以看出島內政局風雲變化的過程和根源。如從選民分布中,可以看出每逢選舉,朝野政黨為何在台北縣、桃園縣、台北市、高雄市視為兵家必爭之地,社會各界也把這些地方的選情看成全局性選舉時的晴雨表。如從每年增加的選民數中,可以看出為何年輕人在選舉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因為1996年以來每年平均新增符合年齡的新選民高達285805人,雖說隻占選民總數的1.85%,但是由於他們年紀輕,不滿足社會現狀,具有強烈的改革願望,容易倒向號稱改革的政黨一邊,因此極易受民進黨的影響。如國民黨在兩次“總統”選舉得票率減少超過一倍多,說明是不正常的情況所造成,是李登輝破壞國民黨、扶持民進黨的結果;相反民進黨在兩次“總統”選舉中增加幾乎一倍,顯然也非實力的增長所致,而是由李登輝導演的國民黨分裂所造成;對照民進黨的曆次“立委”選舉得票率和各選區的具體得票數,在2001年的“立委”選舉中台聯黨當選13席,因為民進黨的得票率沒有明顯下降,說明台聯黨拉走的主要是國民黨的選票。即使從宋楚瑜的得票率看,在1994年參選省長時得票56.7%,而在2000年3月選舉中得票僅為三成七,也反映出國民黨一分為二與國民黨整體作戰時不一樣的戰果。

     《2004年台灣政治紀實》盡管沒有過多的議論,也沒有具體的政治立場顯示,但是它卻是一本研究台灣選舉和政局的上乘參考資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