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有病(TM)

你說他有病, 他說你有病, 其實都沒病, 之緣吾有病, 我是任有病。
個人資料
正文

讀書讀出問題了??

(2008-06-04 11:54:15) 下一個
今天讀了一篇“ 中國的紅色家族:一家出了四個中央委員”的文章, 是介紹革命母 葛健豪(1865-1943)的。作者羅紹誌係原中共雙峰縣委黨史辦主任,研究員,著有《蔡和森傳》。 但網上轉的不知道是不是羅的原文。 就覺得讀著那麽別扭, 就再次到網上google求證。

原文道: 葛健豪出生時,當地有三大望族:清代名臣曾國藩家族、“鑒湖女俠”秋瑾的婆家王氏家族和葛健豪娘家葛氏家族。他們彼此聯姻,構成了封建統治階級在荷葉的最上層

葛健豪的父親原是湘軍的參將,後作過鹽運使、按察使,與曾國藩有姻親關係。葛健豪自幼聰明伶俐而且極有悟性,她五六歲時隨哥哥葛望欽在家館讀書習字,能背誦《四書》等經典。當時,距荷葉30多公裏的永豐,有個叫蔡壽嵩的大戶,他與葛健豪的父親同在湘軍任職,他們早就為兒女定下了親事。葛健豪16歲時,奉父母之命出嫁到了永豐,與蔡壽富之子蔡蓉峰結婚。。。。。。
蔡和森帶著妹妹蔡暢下田去種豆子,這時,鄰居曾老爹也在上邊田裏種豆,隻見他弓著背,累得上氣不接下氣。兄妹倆便走過去幫著曾老爹種豆,並且還拿自家的豆種給曾老爹種,幫他種完了才去種自家的田。到了晚上,父親發現豆種少了許多,。。。。。。。 914年,葛健豪的丈夫為得一個財主500銀元,要把年僅10來歲的小女蔡暢賣給人家作童養媳。。。。。。

看了就覺得不對, 怎樣湖南赫赫大族的子女要種田, 又要買兒賣女。 上網查了查, 原來是這樣  蔡和森,字潤寰,曾用名蔡林彬,1895年出生於湖南湘鄉縣一個破落的小官吏家庭。幼時讀私塾,13歲時因家中困難到堂兄開的店中當學徒,未受照顧而長期遭欺壓,從而萌發了反抗意識。16歲時他才入初等小學讀書,因年齡大被周圍嘲笑稱為“太學生”。經他刻苦攻讀,一個學期後便跳級進入高小。1913 年,蔡和森來到長沙,考入鐵路專門學校,後轉入第一師範學校。在校內他讀書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以才學出眾著稱。這到符合為500大洋賣女兒。

但新的問題又來了, 蔡1913年到長沙讀書, 並認識了毛澤東。 但羅文在1913年得描述是這樣的

由於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對農村的封建勢力、封建習俗等都沒有太大的衝擊,葛健豪所在的永豐鎮仍是一潭死水,廣大的人民群眾仍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從秋瑾那裏受到了革命啟發的葛健豪,認定知識能夠改變人的命運。她一方麵積極支持自己的子女求學,另一方麵覺得為了濟世救民,自己也應該有知識有學問才行。於是便出現了葛健豪三代人同進學堂的新鮮事。1913年,湘鄉縣立第一女校開始招生了,葛健豪得到這個消息後,毅然賣掉了一部分陪嫁的首飾湊足所需費用,帶著蔡和森、蔡暢,還有新喪了丈夫的長女蔡慶熙和蔡慶熙的女兒劉昂,一道進了湘鄉縣城。當她來到縣城第一女校報名時,學校老師見她年紀這麽大了(實齡48 歲),不肯讓她報名。她很氣憤,便要兒子幫她寫一張“狀紙”到縣衙去告狀。縣官看完呈文,例行公事地說:“叫什麽名字呀?”葛健豪答:“我原叫葛蘭英,現改名叫葛健豪,‘健’就是要做改造社會的健將,‘豪’就是要做打倒封建的豪強。”縣官聞言一驚,又問:“為什麽要讀書?”她大聲說:“要尋求救國道理,男女都要讀書。”縣官覺得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婦人,便在呈文上批上“奇誌可嘉”四字,令學校破格錄取。就這樣,葛健豪被免試進了湘鄉縣立第一女校,與兒子蔡和森同讀高小班。蔡暢就讀初小班,長女蔡慶熙就讀縫紉班。入學後,葛健豪和兒女們一樣勤奮好學。年底,他們學費用完了,才一道返回永豐鎮。

一個1913年, 不同得地點 ? 書倒是都有讀。

再看看其他說法, 這個有點靠譜

葛健豪的丈夫叫蔡蓉峰。本來蔡家在當地也算是一個殷實之家,但是,蔡蓉峰卻是一個好吃懶做之人,由於坐吃山空,家境日漸衰落,手頭再無錢可供他揮霍。然而,當他看到年僅十三歲的女兒蔡暢已經出落成一個姿容溫雅、亭亭玉立的大姑娘時,便自作主張,以500塊銀元的聘金,把她許配給一個地主去當小媳婦。。。。。葛健豪一聽怒不可遏:“不行!你不能為了錢賣女兒!”。。。。蔡蓉峰見妻子要跟自己拚命,知道來硬的不行,就轉怒為笑地說:“孩他娘,你看我錢都收下了,日子也已定下了,潑水難收啊,要是反悔了,以後我還怎樣做人啊?”葛健豪說:“怎樣做人,那是你的事,但是,誰也不能賣我的女兒!”蔡蓉峰見她軟硬不吃,他最後拋下一句話說:“哼!走著瞧,看這事最後誰當家!” 
 
 丈夫的這句話讓她難過不已,在二十世紀初的封建社會裏,作為女人是很難保護自己的,如何才能讓女兒躲過這一劫呢?恰在這時,葛健豪聽說了湘鄉縣城有一所女校(湖南女子教育養習所)正在招生。為了改變女兒被賣的命運,她幹脆一不做二不休,立刻變賣了自己的首飾,衝破來自家庭裏的重重阻力,帶著女兒連夜趕到湘鄉縣城,她決定與女兒一起入校學習。走時還給丈夫留下對聯一付:“遵守禮教,無非是甘賣生女作小媳;莫出閨戶,卻原來忍將骨肉換大洋”。葛健豪幼年曾伴兄弟讀書,在家時就頗有文名。蔡蓉峰讀罷此聯,再想想已離家出走的母女,心中陡生無限的悔意。 。。。。。
 


就是是為了革命而讀書, 還是為了救女兒而讀書, 到底在那裏讀的書???哈哈, 這正是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yunqianli 回複 悄悄話 讀書是好事。能讀進去,很好。若能讀出來,就更好。曆史上很多文人讀進去了,但卻讀不出來,反爾是不讀書滴卻悟出來滴成了事。結果是檢驗真理滴唯一標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