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朋友們的鼓勵!我的評論是泛泛而談,拋磚引玉。:)

喜歡這篇小說,覺得有很多話題可以討論。:)

先談談海藻。我覺得,象海藻這樣的女人,或者人雲亦雲叫她們“二奶”,不僅僅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其實是古今中外都有。別管為了什麽目的,為男人不要名份,甘心依附與其身的比比皆是。為什麽她們要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我覺得女性心理直接和她在社會的地位有關。縱觀人類發展史,不論在東方還是西方,除了母係氏族社會時期,男性在社會中還是持主導地位的。男女的不同生理條件決定了他們在社會中的不同角色。女性的依賴心理還是強於男性的。所以,許多人對於象海藻這樣的女性的同情和理解也是無可厚非的。然而,社會發展到今天,由於科技的發達,男女之間的差異漸漸變小,女性的地位就越來越高,也越來越獨立了。在“男女各頂半邊天”的時代,任何一方,不管男女,不去努力工作,完全依賴另一方的經濟支撐而生存,都會成為社會道德譴責的對象,也是名副其實的Trouble maker。我倒是覺得《蝸居》並沒有歌頌和鼓勵做“二奶”不勞而獲的意思。相反,這篇小說是通過對人物的描寫和故事情節的構思中,讓大家再好好思索和體會這個看似簡單的道理 - 隻有靠自己的力量去勤奮工作,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如努力以求則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由和快樂。

我支持對投機取巧和不勞而獲的譴責,但是覺得有些對海藻和作者六六的評論太尖刻,太鑽牛角尖了,不夠理智。這樣的評論隻能說是對小說以及作者原意的歪曲和誤解。


小聲音提到的問題其實是有代表性的。我相信,許多在上海的外地人一定會對海萍的經曆和她說的那些話有共鳴。

我想,大部分象海萍這樣大學畢業,自己到上海或者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去找工作的人都是非常辛苦的。象買房這樣的大事,更是他們難以重負的。除非家裏有門路,有關係幫助他們。上海本地人和外地人的生活是不盡相同的。上海人排外是非常有名的。我自己十幾年前在上海辦事,短短幾天也有些體會。比如說問路這件小事 - 我專門找了看起來麵善的老太太問路,她一聽我不說上海話,利馬隨便往身後一指,把我打發走就好了。後來在銀行和其他地方辦事,因為我是外地人,工作人員都愛搭不理的,態度很差的。也許現在情況會有好轉,我還沒有機會再去上海,就不得而知了。

我對在上海的外地人的生活不太了解。但對“北漂”的一些年輕人還是略有所知的。他們也是大學畢業就獨自到北京去闖的。他們大多跟海萍差不多,工作的性質和自己的專業不是很對得上,但有一份工作和收入就足以讓他們再努力下去。他們居住的環境可以說是簡陋的。能在離公司比較近的地方租到一小間房子已經很幸運了,不然每天上班下班人山人海去擠來擠去做公交和地鐵也挺痛苦的。四合院裏的公用旱廁所,屋外大夥都要搶著用的唯一的自來水龍頭,冬天四處漏風的窗戶,等等,這些都可以忍受;如果更加走運的話,還能找到別人一起同租這間僅僅三,四十平米的房間,這樣房租費就可以一人一半兒了。

雖然人和人之間的差距並沒有多大,但“北漂”的女孩子裏像貌和外形可人的,運氣又好的,可能會找到好一點的工作;然而像貌平平,專業又比較冷門的,就業機會就更少了,於是她們做推銷,做導購等等這樣根本不需要大學畢業就可以勝任的工作。這樣委曲求生存的女孩子的困難不言自明,而那些運氣好女孩子也有很大的壓力,她們把每個月的工資多半用來做頭發,買化妝品和衣服,這樣她們在公司裏才能保持優美的形象而不被淘汰。沒有父母和親人的安慰和照顧,她們的生活是不踏實的。為這份獨立付出了多少代價,隻有自己知道。這就是現實,這就是生活。

象海萍所說的她那些本地的同事,先不說找工作的時候困難就比外地人少多了,自己家人都在周圍,門路多;就光說這房子的問題吧,自己父母給準備一套,配偶的父母再給準備一套,房子根本就不是問題;可那些外地人人呢,哪有這樣的條件阿。

俯首暗想,我們這些海外遊子,何嚐又不是背井離鄉漂流尋覓的人群中的一員呢?我們的生活和有些想法不也與小說中描寫的或多或少有相似之處麽?

《蝸居》真的是很現實的一部小說。

最近太忙,隻好先寫這些,可能會有詞不達意之處,請多包涵。以後再找時間和大夥一起討論。^^